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21:48: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课程目标 单元目标 本课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审美情趣。 1.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与其等方面的作用。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2.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歌,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材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月夜忆舍弟》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里面的第一首。《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的一篇五言绝句,选自《杜诗详注》卷七。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诗歌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诗人通过描写边关、戍鼓、孤雁鸣叫,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八年级的时候已经读过杜甫的不少诗作,对作者的个人经历比较熟悉。本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来疏通和理解内容比较容易。但局限于现实客观原因和主观经验,学生大多未感受过异地他乡的游子之思和忧国之情,因此在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和理解思想情感方面较为吃力,从而无法在表达自身情绪之时灵活运用习得的写作手法进行转换输出。教师应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帮助学生理解诗作的主旨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和创作,让学生在感受诗境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问答法
2.教具手段: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解读文题,知背景 1.展示《水调歌头》,情境导入。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题目,补充写作背景。 学生解读诗歌题目。 补充学案。 1、完成教学目标1。
描绘诗境,悟其情 1.带领学生齐声朗读全诗。 2.布置学习任务:(1)结合注释读懂诗歌的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原诗。(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介绍“月夜”的背景的?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捕捉诗中的关键可见的事物,结合诗境分析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写战争的鼓声,断绝的行人,孤雁的叫声抒发内心的孤寂,似在写雁,也似写自己”的诗境,感悟诗人忧国思人的思想情感。 1.齐声朗读全诗。 2.自主探究,圈出“戍鼓、雁声,路断行人”等景物,同时完成学案。 1.完成教学目标1和目标2。
三、赏读佳句,学技法 1.布置学生自由朗读。 2.引发学生思考:将“一雁声”换成“雁一声”好不好吗?为什么? 3.结合倒装句概括分析此句对诗歌思乡情感起到的强调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迁移分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展示写作手法,明确此句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实写白露时节的清寒,又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同时“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5.带领学生齐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出情感变化,注意重音、语调、语气。 1.自由朗读。 2.明确“一雁声”更能体现出叫声孤寂凄凉的作用,记笔记,为分析下句做准备。 3.学习写作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4.齐声朗读全诗。 1.完成教学目标2。
四、仿写绝句,妙生花 1.小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2.归纳总结本诗的写作方法。 3.带领全体全生齐声朗读全市,再次感受作者对故人故乡的感怀之情。 5.布置拓展仿写诗歌任务,点评学生作品。 1.记录本诗的写作方法。 2.齐声朗读全诗。 3.完成学案的诗歌仿写任务。 4.分享诗歌作品。 1.完成目标3。 2.学生通过学习写作方法,进行仿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布置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反复朗读本课 (3)将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仿写的诗歌用多种方式传递给所寄亲人,如打电话读给亲人听。 记录课后作业 巩固课堂知识
板书: 月夜忆舍弟
杜甫
物象 悲凉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