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 C
解析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原文只是概括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无因果关系,此项强加因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答案 B
解析 A项,“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理解错误,原文是“浪漫的想象”,即“浪漫主义手法”,并非“写实手法”。C项,“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文中语意是毛泽东的看法,说此话是为了佐证“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的结论。D项,“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可知,原文表述是“评说”,但并不意味着“肯定”;“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可知,毛泽东只是“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不等同于“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答案 D
解析 A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意思是“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斗志昂扬、坚守阵地的乐观的革命现实主义风格。B项,“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意思是“晓月当空,军马踏在山路上发出细碎的哒哒声,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深沉悲壮”,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C项,“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思是“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回想过去,不寻常的日子很多”,体现了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D项,“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意思是“像昆仑山崩倒悬崖绝壁,又像台风横扫整个宇宙一样”,表达了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表现了作者所预想的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运用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
4.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地评价。
解析 根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可以概括为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但同时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对他们进行评说;根据“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可以概括为毛泽东认为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地评价;根据“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以概括为毛泽东认为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分—总”的结构安排。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解析 材料一共有六段,阅读文本可知是“总—分—总”的结构安排。第一段总领全文,引出话题,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第二至五段分别从两个角度分说,其中二至三段,依据“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可知,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且运用了举例论证。四至五段,依据“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可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依据“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可知,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也分别列举了毛泽东的诗词加以证明。最后一段总说,作者以毛泽东诗篇为例,意在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在结构上和第一段相呼应。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注】 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唯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
答案 B
解析 是赞美而非“质疑”。“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赞美,凸显出诗人对民族辉煌的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歌颂。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诗歌选择词语有独特特点,如“五岳”“泰山”“大江黄河”等,就让人有历史的悠久、厚重感,还使人感受到形象的博大、坚强。
答案 C
解析 感情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深化。
8.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①借杰出的历史人物寄寓“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②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寄寓“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③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的繁盛景象寄寓“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技巧、理解内容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如何解答”,也就是答案的方式方法是什么,答题的关键词落在“含蓄表现”“借……寄寓”上。
9.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②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③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要具体答出“痛苦”“希望”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旷放不自检”与“好论天下大事”的主语都是“甫”,句意完整,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高而不切”句意完整,前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
B.集贤院,官署名。唐开元五年(717),于乾元殿写经、史、子、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后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参谋军务”的简称。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玄宗很看重杜甫,命令宰相考查杜甫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嫌这个官太小,因此没有接受。后在玄宗祭祀于太清宫期间杜甫献上了三篇赋,又极力赞扬自己的文才,才被提拔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是宰相的儿子,是位学术精纯的儒者,有才能,重情义,但他的缺点是生性过于简慢,希望君主“弃细录大”。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状态、成就功名,一心为朝廷效力,因而多次献上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文章果真打动了皇帝。
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以及“数尝寇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他的诗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 A
解析 A项,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嫌这个官太小”,无中生有;“后在玄宗……才被提拔……”,因果关系无中生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于山沟水渠,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
(2)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准许杜甫自己前往鄜州探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掌握翻译的方法,还要注意紧扣得分点进行翻译。关键点:(1)然,然而;窃,私下;伏惟,希望;之,我。(2)寇夺,盗寇抢掠;寓,寓居;窭(jù),贫穷;省视,探视。
14.杜甫因何事惹怒唐肃宗?结果怎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房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为其辩解,惹怒唐肃宗。后来由于宰相张镐的劝谏,杜甫才没有被治罪。但皇帝从此很少录用人才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有两步:一是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二是进行概括归纳。文中的关键信息集中在第三段,有“房琯……罢宰相”“甫上疏言”“帝怒”“宰相张镐曰”“然帝自是不甚省录”,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客居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杜甫)就先去拜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杜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于山沟水渠,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也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天子逃入四川,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只身从鄜州想要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令三司来审问(杜甫)。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感谢张镐之恩,并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树立了远大理想要成为学识精粹纯正的儒者,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简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陛下,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这样皇帝从此很少录用人才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准许杜甫自己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到严武,有时竟不戴头巾,而且性格褊狭急躁傲慢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怀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将要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人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曾送给他牛肉和白酒,大醉,一夜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时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怜爱他的忠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把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②,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
【注】 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前彩幡与华灯交相辉映,春风给大地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以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答案 C
解析 “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
16.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在前村赏梅的情景。②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③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在前村赏梅的情景;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湘江北去,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答案 (1)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3)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1925年,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他壮怀激烈,立志改造中国社会,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他终结了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开启了新中国________的好梦。
回顾百年________,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________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________的壮丽史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不容辞 气贯长虹
B.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无反顾 气贯长虹
C.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D.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不容辞 气吞山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锦绣壮美”,形容景象美好壮观。“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鲜花盛开,像锦绣一样绚丽多彩。修饰“好梦”,语境讲新中国的美好,选用“锦绣壮美”。第二空处,“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岁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形容虚度光阴。语境讲中国近代百年岁月,突出岁月的不平凡,选用“峥嵘岁月”。第三空处,“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讲中国共产党人肩负历史使命时的果断、决绝,选用“义无反顾”。第四空处,“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很大。“气贯长虹”,气势磅礴,像是要贯通天空的长虹一样。形容正气旺盛,精神崇高。修饰“壮丽史诗”,强调气魄、气势之大,选用“气吞山河”。故选C项。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 B.世界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
C.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牺牲 D.不同阶层的国人关注世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前面讲“中华民族苦难深重”,后面讲“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此处主要讲中国的生存状态。根据后面“1925年,毛泽东提出了”分析,此句的主语为“毛泽东”,也就是毛泽东面对中国社会的状态,提出问题,表现出他的忧虑和担当。分析选项内容,只有A项衔接恰当。故选A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不仅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B.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C.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D.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序不当,把“他”应放在“不仅”的前面;二是逻辑错误,“中国的前途”在前,“世界的未来”在后,且应是“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根据分析,只有B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B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__①__。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__②__。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__③__,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似乎从未断过 ②也大有人在 ③持否定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后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可知,有些人对新诗存有质疑,结合“走过的一百年里”,此处可填写“似乎从未断过”。第②处,“但是”表示转折关系,上文是对新诗的质疑,此处应是对新诗的肯定,结合后文于坚的评价可知,还有些人对新诗持不同意见,前面已有主语“持不同意见者”,此处可填写“也大有人在”。第③处,“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是列举当下诗人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可见他们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是持否定态度,此处可填写“持否定态度”。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很多人不认可新诗成果。第二段:不要否认新诗的伟大。第三段:不能偏离原则评价新诗。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根据段首“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及郑敏的否定态度可知,很多人不认可新诗成果。第二段,根据于坚的评价“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可知,新诗具有伟大的成就,不要否认新诗的伟大。第三段,根据“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可知,此段话题是评价新诗。根据“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可知,当下诗人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去评价新诗。用否定句表述为“不能偏离原则评价新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4)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至少结合材料中两则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由四则名言构成,写出了对青春的不同认识。名言(1)指出了青春的脆弱易逝;名言(2)指出了青春的短暂、青春带来的阵痛和我们对青春的不舍;名言(3)指出了奋斗对青春的重要意义,青春不容虚度;名言(4)指出了青春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需要不断地磨炼、体验。题干要求至少结合其中两则名言进行综合性立意。根据上述分析,如结合前两则名言,可以写青春脆弱短暂,我们应该如何珍惜;结合前三则名言,可以写既然青春短暂易逝,更应充实度过;结合(1)(4)两则名言,可以写脆弱的青春需要奋斗;结合(2)(4)两则名言,可以写虽然青春仓促,但成长却不可一蹴而就;等等。
【参考立意】 ①青春无悔,生命无悔;②奋斗的青春最可贵;③用心品读易逝的青春;④青春在砥砺中闪光。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了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了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注】 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霤(liù):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唯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
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
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诗歌选择词语有独特特点,如“五岳”“泰山”“大江黄河”等,就让人有历史的悠久、厚重感,还使人感受到形象的博大、坚强。
8.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
B.集贤院,官署名。唐开元五年(717),于乾元殿写经、史、子、集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后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参谋军务”的简称。晋代以后也可指去当兵。
D.陛下,“陛”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玄宗很看重杜甫,命令宰相考查杜甫的文章,提拔他为河西尉。杜甫嫌这个官太小,因此没有接受。后在玄宗祭祀于太清宫期间杜甫献上了三篇赋,又极力赞扬自己的文才,才被提拔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为房琯辩护,认为房琯是宰相的儿子,是位学术精纯的儒者,有才能,重情义,但他的缺点是生性过于简慢,希望君主“弃细录大”。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状态、成就功名,一心为朝廷效力,因而多次献上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的文章果真打动了皇帝。
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矢志不渝的忠君报国思想,以及“数尝寇乱”、郁郁不得志的遭遇,他的诗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甫因何事惹怒唐肃宗?结果怎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把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②,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
【注】 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前彩幡与华灯交相辉映,春风给大地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以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6.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湘江北去,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 ),1925年,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担当。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他壮怀激烈,立志改造中国社会,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凝聚成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他终结了旧中国黑暗无边的噩梦,开启了新中国________的好梦。
回顾百年________,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________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________的壮丽史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不容辞 气贯长虹
B.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无反顾 气贯长虹
C.锦绣壮美 峥嵘岁月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D.繁花似锦 蹉跎岁月 义不容辞 气吞山河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中国社会的内忧外患 B.世界革命运动正风起云涌
C.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牺牲 D.不同阶层的国人关注世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不仅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B.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C.不仅他关注世界的未来,也关注中国的前途,并把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D.他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并把中国梦融入实现个人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__①__。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__②__。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__③__,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4)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至少结合材料中两则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