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高考写作:
思维训练之归本思维
1.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信息。
2.培养归本思维,使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2.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审美能力。
4.关注社会和时代,培养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信息。
2、培养归本思维,使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识。
然而大部分同学的认识是浅表的,只能就现象谈现象。
那么,如何穿过遮眼的浮云,从纷繁的世相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从而使作文立意走向深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导入
1.本质的定义:事物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2.探明事物本质的途径:追问事件的原因或目的。
二、点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三、牛刀小试
1.学生常见思维:
高铁+移动支付→谈中国科技实力增强(同向关联)
空气污染+共享单车+美丽乡村→谈环境保护问题(反向关联)
长城+京剧→谈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传承(同向关联)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一:追问这些关键词背后的原因或目的,可以探究出他们的本质是什么?
一带一路:
(目的追问)倡议“一带一路”的目的,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创造更多共同发展的机遇,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本质)中国全球化方向、互通互联、开放融合
高铁、移动支付:
(原因追问)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其彰显了中国科技的高速发展。
(本质)科技实力、国力发展
大熊猫:
(原因追问)大熊猫能成为国宝,并作为国礼用于国际间交往的原因是,它呈现出的温和、憨厚、和善的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友善性格。
(本质)中华民族友善形象的代表
广场舞:
(原因追问)广场舞之所以盛行,既因为国泰民安,也因为中国人乐天乐群的性格。
(本质)国泰民安的标志、乐天乐群的形象、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华美食:
(目的追问)弘扬中华美食,既是为了传承饮食文化,也是为了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
(本质)文化传承、文化输出、文化软实力
长城:
(目的追问)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它体现的民族文化基因是防守而非进攻。
(本质)隔绝隔离、崇尚和平
共享单车:
(目的追问)共享单车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
(本质)低碳绿色环保、共享精神
京剧:
(原因追问)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是因为它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质)中国传统文化
空气污染:
(原因追问)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本质)经济发展和自然间的矛盾
美丽乡村:
(目的追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的,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本质)经济发展和自然间的和谐、国富民安
食品安全:
(原因追问)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践踏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本质)经济追求和道德冲突、监管缺位
问题二:它们之间能构成何种关联?
长城+一带一路→谈隔绝与融合(反向关联)
广场舞+共享单车→谈中华民族的合作共享精神(同向关联)
大熊猫+长城→谈中国人友善和平的性格(同向关联)
问题三:任选两到三个关键词,任选一种逻辑关系,用一句话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
【佳例展示】
例1:长城、一带一路;条件关系
一个经历过隔绝和封闭的民族,才更懂得互通和开放的可贵!
例2:广场舞、共享单车、一带一路;因果关系
秉承合作共享精神,开辟互惠共赢之路。
例3:大熊猫、长城;并列关系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淌于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四、当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一:劳动的本质是什么?
劳动的本质——实现自我价值
分析:马克思说,劳动是属人的活动,甚至成为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教师、学生、医生、保安……从这些称呼上不难发现,我们是通过劳动类型来界定一个人的身份的。
问题二:三种错误说法背后的思维是什么?
(1)“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
——将学习和劳动对立
(2)“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未来,劳动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3)“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歧视劳动,认为劳力者治于人
问题三:从劳动本质角度,驳斥上述说法。
(1)劳动和学习不是对立关系,二者都助人成长,使人全面发展。
(2)时代进步,劳动的形式会变,但劳动的本质不会改变,劳动精神永不过时。
(3)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无分贵贱,任何劳动都值得被尊重。
我们不难发现,事物的本质往往是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心理、社会思潮等层面的。
这就需要同学们打开眼看世界,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看透事物的本质,这样,才可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活出更清醒的人生。
五、课堂小结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