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课件(共2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22: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精神家园,是苏轼的 ,是 的园田,是朱自清的 ,是 的 ……
史铁生(1951.1.4—2010.12.31),中国作家、散文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作者语录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整体感知
文章分为两部分,通过预习,说说这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第一部分,试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
地坛于我是 。
我于地坛是 。
文本细读——我与地坛
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心境如何?
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境。
北京的园子那么多,为什么作者选择了地坛?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文本细读——地坛于我
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文本细读——我与地坛
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么去活?
小组合作,请思考,三处对地坛景物的描写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文本细读——我与地坛
关于这些,地坛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地坛的特点:破败沉静。
给作者的启示: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文本细读——地坛于我
地坛的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给作者的启示: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从“荒芜但不衰败”的园中找到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珍爱生命)
文本细读——地坛于我
关于这些,地坛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地坛景象特点:充满生机、镇静、乐观。
作者获得的启示: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上在回答了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热爱生命
文本细读——地坛于我
关于这些,地坛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在我们的生活中,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是无法逃避的,而也正是这些挫折,使我们饱受考验,深得生命真谛。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 。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整体感知
速读第二部分,试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母亲对我 。
我对母亲 。
这是一个 的母亲
听同学朗诵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与大家分享第二部分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内涵品读
延伸写作
史铁生在地坛回忆母亲,母亲生前没给他留下什么隽永的哲言,请你以母亲的口吻,给地坛里的史铁生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话。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