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1《望海潮》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1《望海潮》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23: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望海潮
柳永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文学常识】
选自《乐章集校注》。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自诩“白衣卿相”,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崇安人。
柳永生于“太平时,朝野多欢”的年代,但是,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他通晓音律,他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词有标题和词牌之分,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词的分类: 宋词的发展脉络:
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豪放派: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
婉约派:作品题材较狭窄,语言清丽、含蓄,多抒情,婉转缠绵细腻,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闺语”—李清照;“情长”—柳永;“别恨”—晏殊;“愁宗”—李煜
【整体感知】
这首词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今浙江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展现了北宋富裕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内容探究】
1.《望海潮》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美丽与繁荣的?
此词一开头就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云树”一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高耸入云。“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市列”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这里主要指富人)穷奢极侈的一面。
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美, “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
2.《望海潮》下阕重点写西湖,选取了哪些景物呢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3.《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中的“绕”和“卷”好在哪里
“绕”:写尽绿树婆娑,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江堤的曲折之美,动静结合。(江堤蜿蜒迤逦,树木郁郁苍苍,云遮雾罩,恬静优美。)
“卷”:有气势,涛似连天喷雪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钱塘江巨浪翻滚,一时间,碎玉乱琼,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4.请赏析诗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5.作者用如椽画笔,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的描绘出杭州三重美:
第一重美,目之所遇,眼之所见,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奢华生活,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员风流雅致,官民同乐,政通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在和谐)
6.《望海潮》写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1)铺叙。铺叙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本词善于铺叙。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继之而来的九句,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动静相衬。“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同时“怒涛卷霜雪”则写出钱塘江水澎湃与浩荡的动态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这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动静结合,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
(3)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指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这首词开篇先总括杭州全貌,突显了钱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是面。接下来细描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是点。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4)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7.《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写杭州突出写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重地;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风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民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8.《望海潮》读来很有气势,而柳永作为一名婉约派词人,能写出这样的词,有什么原由呢?
(1)这首词是投赠之作,是柳永投赠给孙何的。孙何当时在杭州任两浙转运使。词中“千骑拥高牙”等句,是就孙何而言的。由于是投赠给杭州长官的作品,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不免对当时的杭州进行了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以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现象,还是可以看到杭州“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殷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2)柳永对杭州的歌颂中也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赏。“烟柳画桥”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利用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造就的。柳永对此大加赞赏。
(3)当时,柳永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怀揣济世的理想,其词风格外的奔放自信,“不减唐人高处”。这也是词人希望自己能早日被召回京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