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5 23:4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归21jy_52455450621世纪教育网ID:10618672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扬州慢
姜夔
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作品。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本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文学常识】
选自《姜白石词笺注》。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音乐家,有“词中之圣”之称。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被奉为雅词的典范。。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慢是姜夔自创词调和乐曲之一。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
扬州别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邗(hán) 、南兖(yǎn)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黍离之悲:《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
【整体感知】
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将扬州城眼前的荒凉对比往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抒发了《黍离》之悲,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内容探究】
1.全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并说说表现在哪里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空。
昔:淮左名都,春风十里;今: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这些虚实描写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寄寓着词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无限哀婉。
2.赏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两句总括扬州的地位。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引出后文对如今扬州所见之景的描写刻画。
同时,“名都”“佳处”的旧日美誉也与后文扬州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3.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此处写作者“解鞍少驻初程”所见之景。作者眼见的扬州如今空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丽旧名,却只剩荒草凄凄的凋败景象。作者用典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再一次强调扬州旧日繁华;又着眼当下,描摹如今战后扬州荒凉凋敝的景象,昔日盛名与今朝败景形成鲜明对比。一盛一衰中引发作者无限唏嘘,为后文议论抒情蓄势。
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归纳:用典的作用。
(1)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2)以昔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词更加沉郁,内容 更加丰厚。有力的表达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4.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胡马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
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自然千百倍于“废池乔木”。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归纳: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
(1)总括内容、描摹图景
(2)明确手法、剖析使用
(3)分析效果、点明情感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1)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2)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5.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1)“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2)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6.“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用典: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对比: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清冷空寂、凋败残荒
(3)动静结合:波心荡,冷月无声。
(4)移情于景: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冷月无声”,让触觉感受“冷”与让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
7.赏析“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为芍药,芍药花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最早见于《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
【艺术特色】
1.反复使用对比: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扬州慢》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2.虚实结合:《扬州慢》的虚景是昔日的扬州,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眼前的扬州,“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3.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4.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比较阅读】——“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望海潮》与《扬州慢》)
1.内容:从词中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并加以解释说明。
盈:物阜、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
——承平盛世
空:城内萧条、乐声悲吟、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劫后孤城
2.手法:点染结合与今昔对比
3.意象:
4.主旨:两首词一颂承平,一伤离乱,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柳永:【主】歌功颂德(干谒) 【客】时承平日久
姜夔:【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战争 【隐】统治者苟安求和
总结:《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题材和写作缘由。
(1)《望海潮》:干谒词
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推销自己,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2)《扬州慢》:咏史怀古词
今昔对比、感慨今昔 ——表示怀旧之情、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