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06 09: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足“具身”体验,凸显概念本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也是“角”概念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心理趋向稳定。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主要强调师生互动,在游戏中、实践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活动交流。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教,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准确建立角的整体形象,初步认识角的特征;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具身”情境,引入角的认识
课件出示图片
谈话: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图形王国。调皮的小动物挡住了图形的一部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提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呢?
预设: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三角形有3个角。
小结:看来啊,角的本领可真大,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出图形的形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说明: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一猜”唤醒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图形的回忆,可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另外,这样安排突出了角存在与图形之中,为以后学习图形的特征埋下伏笔。】
二、开展“具身”体验,认识角的特征
1.故设冲突,初步感知
提问:这几个图形中哪个与众不同?
预设:圆。
追问:为什么圆形与众不同?
预设:边是弯的,没有角。
小结:是的,其它图形的边是直的,所以有角。也就是说,角的边是直直的。
课件出示:两条直直的边
提问:这是角吗?
预设:不是角。
追问:奇怪了,两条边是直直的,为什么不是角呢?
预设:这两条边没有相交。
小结:是的,两条直直的边相交于一点,才能形成一个角。
课件动态呈现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过程。
明确:两条直直的边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这两条边就是角的边。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这样的小圆弧来表示角。(板书:顶点 边 边 ⌒)
2.启发引导,建立表象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角。
指导: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往外画两条边。
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一:
画一画: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跟老师画的角不一样的角。
说一说:小组内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想一想:所画的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板书: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辨析练习, 深化表象
(1)判一判: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
① ② ③ ④ ⑤
提问:为什么图形①、图形②、图形④不是角?
预设:图形①没有顶点,图形②有一条边是弯的,图形④的两条边都不是直的。
追问:为什么图形③、⑤是角?
预设: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小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要抓住角的特点,那就是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课件出示图形图片:
学生完成后集体反馈,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找到的是那几个角。
提问:第一个图形和第三个图形各有几个角?为什么?
预设:第一个图形有1个角,第三个图形有2个角。弯的边不能形成角。
提问:第二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有几个角?第四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有几个角?练习四边形、六边形……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三角形有3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四边形有4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我发现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设计说明:课中安排这个个练习,有助于强化角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判一判”调取了学生对角基本特征的认识,在众多图形中能够依据角的特征快速判断出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数一数”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角是构成直边平面图形的基本要素,在数角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多边形的条数与角的个数之技安的关系。】
三、构建“具身”认知,内化角的概念
1.对比分析,厘清概念
谈话:我们生活中说的牛角,眼角、亭子角这些尖尖的角和数学上的角一样吗?
出示图片:
预设:不一样。
提问: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这些角边都是弯的,数学上的角边是直的。
小结:看来像这些角都只有一个尖尖的点,没有两条直直的边,它们不是数学上的角。数学上的角是由一点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它和生活上的角由本质的区别。
提问:小朋友们们在身边找一找,你能正确的指出一个角吗?
教师指导学生表示角的方法。
【设计说明:本环节借助生活中经常出现角和数学上的角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角更多的是关注尖锐的部分,而数学上的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厘清概念,凸显了角的数学本质。】
2.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1)做一做
谈话:小朋友们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啊?
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二:
做一做:利用材料包制作一个活动角。
变一变:让活动角变大或变小。
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发现。
活动结束后集体交流。
谈话:角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术师,可以变来变去的。想不想变变看?听清楚口令,请你把角变大,再变大,再变大,再请你把角边小,再变小,再变小。能做到吗?
提问:在刚才变魔术的过程中,你由什么发现?
预设: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越小。
小结:是的。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板书:张口越大,角越大 张口越小,角越小)
(2)比一比
提问:黑板上有一个角,你能用你的活动角,做一个比这个角更大的角吗?
学生上台演示比较的方法。
明确:我们将角的一条边重合,通过另一条边来判断角的张口的大小,这种方法就叫做重叠法。
质疑:奇怪了,虽然这位小朋友的角张口比黑板上的角的张口大,可是黑板上的角的边更长,不应该是黑板上的角更大吗?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个角更大呢?
追问:如果我将黑板上的角边画得更长一些,这个角是变大了吗?
小结: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板书: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3. 巩固练习,内化概念
谈话:钟面上也有活动的角,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两根针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这三个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预设: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明确:第一个角两边张开了3个大格,第二个角两边张开了2个大格,第三个角两边张开了5个大格。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4.动手操作,丰富认知
谈话:把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预设:
追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剪?
课件呈现:
……
……
【设计说明:通过开放、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在剪角的过程中,渗透了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实施“具身”评价,完善认知结构
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大家学得怎么呢?给自己打个分,再给你的小伙伴打个分吧!
提问: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么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
【布置作业】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比一比,谁折出的角多?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
边 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顶点 角的大小和张口的大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