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朝花夕拾》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和散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知识拓展-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鲁迅杂文合集
作品名称 出版信息 作品名称 出版信息
《坟》 1927年3月,未名社 《热风》 1925年11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 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华盖集续编》 1927年5月,北京北新书局
《续编的续编》 1948年,上海出版公司 《而已集》 1928年10月,上海北新书局
《三闲集》 1932年9月,上海北新书局 《南腔北调集》 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
《二心集》 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 《花边文学》 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
《伪自由书》 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 《准风月谈》 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
《且介亭杂文》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二集》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 《集外集》 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
《集外集拾遗》 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 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01孝感动天02亲尝汤药03啮指痛心04百里负米05芦衣顺母06鹿乳奉亲07戏彩娱亲08卖身葬父0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11怀橘遗亲12埋儿奉母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15涌泉跃鲤16闻雷泣墓17乳姑不怠18卧冰求鲤19恣蚊饱血20扼虎救父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23弃官寻母24涤亲溺器
戏彩娱亲(老莱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不小心摔倒,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装作假装摔倒的样子,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戏如孩提孝父母,彩衣着身假痛哭。娱欢春色庭前入,亲至美善蒙山出。
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qú)劳。
百里不息恐归迟,里路崎岖为亲食。负荣亲已归去日,米筵唯有寄哀思。
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zhèn)。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 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芦花难御风霜寒,衣释失纼后母煎。顺情欲休闵损劝,母愧从亲一家欢。
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卖身贷钱为亡父,身葬富户甘成奴。葬父修得良缘路,父作媒桥点迷途。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卧冰解衣不惧寒,冰化鱼跃供母前。求鲤成双德报怨,鲤载孝圣遨世间。
《二十四孝图》佳句赏析
1.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由于罪恶的心,理应堕入地狱,也绝不悔悟。
2.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理应灭亡!
3.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理应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悟,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用夸诞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描述了自己之于"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的痛恨,义愤填膺.写出自己的感情基调,从而引出下文)
无论忤逆,无论小水,小孩子多不容许"诈'作,听故事也不
热爱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写出了儿童心理的纯真,不诈作.和老莱子做比较,充分表
达出"我'对老莱子的厌恶反感之情,也表现出"我'对二十四孝图的极不认同
现在想起来,实在很傻气,这是由于现在已经知道了那
些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旧社会的封建思想特别要不得,鲁迅就参与一些对封建
习俗和封建思想文化赋予尖锐的讥讽和批判,让我们看到了
旧社会的五陋)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究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
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那么差可以自解.'
(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虛假
面具,说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表现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及黑白不分.)
背景及内容解析
这篇散文写于 1926年“三一”惨案发生后不久,当时革愈与反革命的斗争七分激烈,为了维护反动统治,北洋军阀政府一方面疯狂镇压革命运动,一面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股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二十四孝图》 、《百孝图》 等沉渣在社会上重新泛起。以“甲寅派”(专门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一个派别)为代表的封建复古势力争相附和,叫嚷“读经救国”,提倡文言,攻击白话。
所以本文一开始,鲁 迅就以犀利的文字对这伙反动的复古势力发出愤怒的诅咒,表示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三个“最黑”的形容词充分表达出鲁迅对这些封建余孽的刻骨仇恨,作者还申明: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进一步表明同复古派誓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
接着,作者夹叙夹议,回顾了“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儿童读物的状况,认为与外国相比,虽
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可以看懂,有了进步( 鲁迅还特别回顾了童年时候枯燥的读书经历)。可是这种改革却受到复古主义者的竭力“阻遏”,他们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深刻地指出,封建复古主义的反动实质就是“吃人”,他们远胜过《开河记》中蒸食小儿的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不过尽他的一生”,“妨害白话者”却 “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作者表示,他的这些话必然要招来敌人的诬蔑和攻击,但这些他都不管。“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表现了鲁迅捍卫“五四”文化革命成果的坚定立场。文中鲁迅几处借题发挥,运用杂文笔法,对“现代评论派”的陈西滢之流攻击自己的言论,顺戈一刺,旁敲侧击, 予以嘲讽,既增添了杂文意味,又始终未离全文主旨。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主要忆述童年时期的生活,他通过自己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孝道”的虚伪性、残酷性和欺骗性。
作者先写自己对“孝”的最初认识,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及至见到《二十四孝图》以后,才知道做“孝子”比这要“难到几十几百倍”作者把《二十四孝图》中记载的故事按施行难度进行分类,担心自己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担心“有性命之虞”,对这种骗人的鬼话进行辛辣的讽刺。如果说上面写行孝之“难”是从整体上对“孝道”进行否定,那么作者重点举出“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典型的例子,则是从“诈”这一方面对“孝道”进行深入批判。
70多岁的老莱子本应扶- - 枝拐杖,但为了“娱亲”,却假惺惺地把玩“摇咕咚”,尤其“诈跌”,使作者十分憎厌。鲁迅还通过“老莱娱亲”古今不同叙述的比较,说明“后之君子”一定要把老莱子的真跌改成“诈跌”,有力地戳穿了道学先生们卑劣的手段和险恶的用心,揭露了“孝道”的虚伪性。至于郭巨为了作“孝子”,竟忍心掘坑,活埋亲子,这简直是以不情为伦纪,充分体现了孝道的吃人本质。
看了《二十四孝图》后,鲁迅已怕听到父母愁穷,怕见到白发的祖母,总感到她们是和自己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这种心境充分说明封建卫道士宣扬的“孝道”不但没有达到劝孝的目的,反而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与恐惧,使他们与长辈之间在感情上产生对立。最后作者讥讽道: “这大概是送给 《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宣告了封建复古主义的必然失败。
作品主题分析
此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鲁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对于当下的国人,孝道该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定的人。
文段练习题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自话,妨
害自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
追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
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
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
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士四孝图》。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
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土
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
了。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
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
但总有一些留遗,二直到她去世一-这大概是送给《二土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练习:
1、“我”收到的第一 个图本是一 位长辈的赠品:_______。读过之后,“我”觉得其中“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有“子路负米”,“_______”, “陆绩怀橘”之类,而“ ”的故事则有些可疑,“________”的故事更让“我”心生畏惧。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 、______三个孝道故事,
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诬蔑了古人“ ”
3、《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何种思想的著作( )
A、封建忠义B、封建迷信C、 封建孝道D、封建家庭
1.黄香扇枕、哭竹生笋;郭巨埋儿
2.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肉麻当作有趣;教坏了后人
3. C
4、《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 ”的愤怒之情。
5、《二十四孝图》一文中,作者对封建孝道持有怎样的态度
6、对比阅读:
(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材料1是孔子关于“孝”的教导,材料2是小时侯鲁迅对“孝‘的认识。请结合二者和你的经验,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4.妨害白话者
5.答:揭露和斥责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6.示例:材料2讲小时的孝是孝顺,长大的孝是赡养;材料1指出孝不仅应养,更应是怀着敬爱之心的。如果没有敬爱,孝就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义务。尤其是在父母老去之后,若只能养父母,却无敬爱之心,不关心父母的精神、情感需求, 这样的“孝”是有缺憾的。(孝敬,孝是发自内心的敬爱的表现,能从两则材料中分析出这点,言之有理有序方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