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如何?
东周(国都洛阳)
春秋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56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
1046年
西周(国都镐京)
战国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原因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表现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影响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现象,奴隶社会逐渐瓦解。
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相关史事
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类铁臿是安装在木臿刃口上的。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生产力提高(铁器、牛耕)
农业
发展
手工业
发展
商业发展
(货币发展)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国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受封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周初分封制
史实回顾
什么时候开始打破分封制的政治局面?为什么?有什么表现?
二、王室衰微
原因
“国人暴动”是西周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表现
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③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春秋时期,萌发了以诸侯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分封制逐渐瓦解。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礼乐征发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影响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研读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三、诸侯争霸
原因
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②民族间的矛盾有所发展。
特点
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概况
中原地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号令
诸候。
长江下游: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何谓“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尊敬王室,排除夷狄。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相关史事
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
全部殉马600多匹,实际出土殉马334匹,反映出当时齐国的强盛国力。
国
力
强
盛
春秋争霸形势图
春秋护头铜胄
齐
晋
楚
秦
吴
越
勾践剑(上)与夫差矛(下)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相关史事
想一想,春秋大国争霸造成哪些社会影响?
利
弊
与
主观
客观
与
?
?
影响
主观: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客观:
①推动国家统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②推动民族融合:春秋争霸战争使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小结:春秋奴隶社会瓦解
生产力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提高
奴隶社会瓦解
政治:分封制瓦解
经济:井田制瓦解
文化:礼乐制瓦解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课后活动
2.搜集有关材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课后作业)
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
春秋以前,军队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战车作战的需要来组织的,以车兵为主,随车而行的“徒兵”即步兵是配合车兵作战的。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使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与车兵相比,步兵活动范围大,受战场地理条件的制约要小得多,进而成为各国军队的主体。步兵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重要变化。
课后活动
(2021·湖南娄底) 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时期较高发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铜铲 D.铁农具
链接中考
D
(2021·.江苏连云港) 下图示意的是西周的( )
A.禅让制
B. 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链接中考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