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孤独之旅》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6 16: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了解作者
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了解作者
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草房子》
《草房子》是作家曹文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7年。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草房子》成书过程
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调动的,他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儿叫水网地区。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所有的村子也都是建在水边上,不是村前有大河,就是村后有大河,要不就是一条大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四周都是河的村子也不在少数。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那样的生活空间永恒地留存在了曹文轩的记忆中。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
前情提要
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一心想发大财,用积累下的财富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更大的钱。但回家途中,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一艘大拖驳船相撞,船毁了,货没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春天,他又筹借了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鸭经验东山再起,并且要求自己的独生子杜小康一起去遥远的芦荡放鸭子。本文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
检查字音



























chóu
chān
yōnɡ
qiè
juē
kuànɡ

liáo
chuī
chuō
chá
lián

cuàn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
2.找到文中刻画杜小康心理的语句,梳理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3.你是如何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从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人物形象?
4.找一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
开端(1):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和父亲一起去放鸭。
发展(2-27):杜小康与父亲乘船赶鸭去芦苇荡的过程。
高潮(28-49):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
结局(50-52):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离开油麻地时的茫然和恐惧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苇荡前的茫然和对未来的憧憬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孤独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到达芦苇荡时的害怕和胆怯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到达芦苇荡一段时间后稍稍镇定,但还是恐慌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在芦苇荡安顿下来后,孤独
……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在芦苇荡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暴风雨之后找到鸭子,意识到自己成长的喜悦,也有小小年纪要承受如此重的生活艰辛的委屈。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暴风雨之后雨过天晴,长大坚强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杜小康的孤独
离开家去到一个陌生地方的孤独
离开母亲的孤独
离开伙伴的孤独
所处空阔环境造就的孤独
单调生活的孤独
迷茫和未知前途的孤独
杜小康的孤独之旅
雨过天晴的长大和坚强
离开油麻地时的茫然和恐惧
到达芦苇荡前的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
到达芦苇荡前的孤独
到达芦苇荡时的害怕和胆怯
到达芦苇荡一段时间后稍稍镇定,但还是恐慌
在芦苇荡安顿下来后的孤独
在芦苇荡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暴风雨之后成长的喜悦和承受生活艰辛的委屈
成长之旅
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
理解父母苦衷,为家庭分忧
坚强适应生活变化
念念不忘求学上进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
环境描写
交代社会背景;
心情暗示,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衬托人物行为活动;
揭示人物性格;
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增加文章真实性(细节环境描写);
渲染氛围;
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文章主题……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刻画鸭群
被赶着的,不情愿的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刻画鸭群
衬托父子两的茫然、孤寂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刻画鸭群
鸭群和父子两是相依相伴的,以鸭子的动作、神态表现出的恐惧衬托出杜小康内心的恐慌与孤独。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刻画鸭群
鸭群长大了,杜小康也成长了,暗示着希望。
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刻画树烟、炊烟等
空旷的环境,衬托内心的孤独与恐惧。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刻画芦苇荡
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衬托杜小康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芦苇荡的宁静美好反衬杜小康内心的恐惧。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刻画芦苇荡
再看着这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杜小康意境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芦苇荡见证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芦苇荡的宁静美好反衬杜小康内心的恐惧。
刻画暴风雨
天气阴沉沉,推动故事发展,预示杜小康将经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成长,烘托杜小康的坚强勇敢。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与之前的茫然、恐惧相比,暴风雨中的杜小康的表现是怎样的?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杜小康表现出了大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体现了他的成长。
刻画雨过天晴
和暴风雨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衬托杜小康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暗示他的成长与坚强。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