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6 11:0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属(s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
B.餔(pǔ)其糟 蝉蜕(tuì) 滋垢(ɡòu) 浊(zhuó)秽
C.啜(chuò)其醨 皭(jiào)然 既绌(chù) 温蠖(hù)
D.被(pī)发 憔(qiáo)悴 濯淖(nào) 罹(lí)难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则接遇宾客 遇:遇到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明道德之广崇 明:阐明
D.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D.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平之作《离骚》 邪曲之害公也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以浮游尘埃之外
C.顷襄王怒而迁之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战于蓝田 使于齐,顾反
二、语言表达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融、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之中,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一样。柳宗元在政治上遭遇失败,生活上也坎坷困顿,但令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生活底层的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文学领域,__________。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困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竞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B.“左徒”,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大夫”,职官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世常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的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往秦国。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二)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仕楚为三闾大夫,楚襄王无德,侫臣靳尚有宠,楚国不治。屈原忧之,谏襄王,请斥靳尚,王不听,原极谏,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今王方眩于侫口,酣於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譟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原曰:“吾闻君子处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谏不止。靳尚怨之,谗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滨,歌吟悲伤。宋玉复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原曰:“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玉曰:“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长不能短,短不能长,强壮不能尪弱之,尪弱不乱强壮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专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处世,虚心以应物,无邪无正、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功无罪,虚乎心,虽桀纣蹻跖非罪也;孝乎心,虽尧舜夔契非功也。则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侫,孰分其是非耶?无所分别,则忠信邪侫一也。有所分则分者,自妄也。而大夫离真以袭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弃逐,而大夫自弃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谓兼失其妄心者也。玉闻上达节、中守节、下失节,夫虚其心而远於有为者,达节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节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失节也。”原不达,竟沈汨罗而死。
(《无能子·卷中·宋玉说第七》)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不治 治理得好、安定
B.此贾仇而钓祸也 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 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挠之者 阻止
11.下列选项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被发行吟泽畔 B.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徒彰乎彼非我是 D.竟沈汨罗而死
12.下列选项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何故怀瑾握瑜 B.修乎己不病乎人
C.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 D.宋玉复喻之曰
13.下列选项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屈原至于江滨 B.颜色憔悴
C.形容枯槁 D.存其心而分是非者
14.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以见放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王方眩于侫口 D.悲夫忠信不用、楚国不治也
1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谗於王而逐之
B.乃作《怀沙》之赋 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国由我理
C.而自令见放为 何以汝为见
D.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始大夫以为死孝悌忠信也
16.下列句子存在几种特殊句式类型(如有倒装句式需进一步细分)?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侫之中,玉为大夫危之,而言之旧矣。大夫不能从,今胡悲耶?岂爵禄是思、国坏是念耶?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17.乙文第二段中关于宋玉劝谏屈原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宋玉用人对自己身体的美丑强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类比说理,论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国上一践己愿的困难。
B.文中列举桀、纣、蹻、跖、尧、舜、夔、契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虚心应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层层深入,思路清晰,明确分析了屈原的错误:“欲使楚人之国由我”“有所分”“失节”。
D.从宋玉对屈原的劝谏内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对态度的。
18.甲文中的“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可以看作是对乙文第一段画横线句内容的概括。
19.甲文中的渔父与乙文第一段中的宋玉对屈原处境的建议有何不同?屈原对此的回答其着重点分别是什么?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20.解释下列加点字。
(1)屈原既绌( ) (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3)时秦昭王与楚婚( ) (4)形容枯槁( )
2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 B.屈平属草稿未定
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亡走赵,赵不内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23.《屈原列传》在评价《离骚》时着墨甚多,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乃幽武置大窖中( ) (4)如惠语以让单于( )
25.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请毕今日之欢
(3)其后楚日以削 (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C.(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2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兵挫地削 B.见犯乃死 C.何以汝为见 D.忠而被谤
27.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8.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29.请结合选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B.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C.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D.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3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流:古代对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B.图谶:“谶”是一种神秘预言,是神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和隐语,常附有图,故又称为“图谶”。
C.禁中:也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宫中禁卫森严,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D.巡狩: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的活动,在这篇文章中指的是肃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猎。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便显露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却不拘泥词句,性情宽容,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时窦宪派班固迎接北单于使臣,恰逢匈奴内乱,班固无功而返,后因窦宪败亡而受牵连免官。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3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34.班固因续前史而被抓入狱,为什么得以释放?简要概括。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
5. 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6.B
7.A
8.B
9.(1)(楚怀王)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2)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10.D
11.C
12.A
13.D
14.B
15.C
16.C
17.D
18.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9.甲文中渔父建议屈原随波逐流,屈原的回应是宁愿以死保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跟世人同流合污。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议体现了道家思想,认为才华无法实现时就做一个隐士,对此屈原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实现志向反驳他。
20. 废,罢免 编造谎话 通婚 形体面貌
21.B
22.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23.推崇屈原的政治理想;赞颂屈原的斗争精神,颂扬其高洁的品格。
参考译文: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24. 诋毁 效法,继承 囚禁、关押 责备
25.D
26.C
27.又有谁能用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纯洁的品质,而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28.本段从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写了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以宋玉等人效法屈原“从容辞令”却终“莫敢直谏”,侧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谏、一身正气的可贵(或“与屈原形成对比”),也侧面凸显屈原生死关系楚国存亡,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29.同:甲乙两文同为史传,都擅长运用描写和记叙,塑造主人公忠君爱国的形象。
异:(1)甲文侧重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刻画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高洁之气,尾段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惋惜与赞叹,也进一步寄托了自身的忧愤,饱含自伤之情。
(2)乙文则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苏武幽禁之地条件的恶劣,以此侧面烘托苏武威武不屈、忠君爱国的形象。更以苏武归汉之路的坎坷、留匈奴时间之久等细节,体现出其坚毅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参考译文:
【甲】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乙】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
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与汉朝和亲。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30.B
31.D
32.D
33.(1)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
(2)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34.①班固的弟弟前往朝廷上书说明班固著书本意。②郡县献上班固所作的史书,得到皇帝的欣赏。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作文章诵诗作赋。长大后,便博览古籍,九流百家的言论,没有不作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做一句一字的解释,只要指出大意就行了。性情宽宏温和,能容纳他人,不因为才能(出众)自觉高人一等,儒生们都因此敬慕他。
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乡。班固因班彪所续的前代史不详尽,便精心钻研,想完成班彪的事业。不久有人给显宗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天子下诏给班固所在郡郡守,将班固收捕到京兆狱中,将他家的书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谎称图谶之事,被下狱处死。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问,自己不能申辩清楚,便立刻赶到朝廷上书,受到召见,具体说明班固著书的本意,而郡里也送来班固写的书。显宗认为他是个奇才,便下诏让他到校书部,担任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被迁为郎,主持校勘书籍。
班固认为汉承继尧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自作本纪,编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录。因而试探着撰写前记,汇集所闻,编为《汉书》。他潜心钻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人非常重视此书,学者们无不背诵朗读它。
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赋颂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议时,天子让他诘难公卿,在廷前论辩,赏赐十分优厚。
后来班固因母亲去世而辞官。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重温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将事,率数百骑兵与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此时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了私渠海,听说他们发生内乱,便带兵返回。到窦宪败亡时,班固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
班固不(注重)管教几个儿子,几个儿子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起初,洛阳令种兢曾出行,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到窦氏宾客都被逮捕审问时,种兢借机把班固关起来,班固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天子下诏谴责种兢,作为主谋官吏来治罪。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