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新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数学试题3(word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级新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数学试题3(word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06 10: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级新高一开学摸底考试——数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已知集合,则( )
A. B.
C. D.
2.若全集,集合,,则=( )
A. B. C. D.
3.下列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是( )
A. B.
C. D.
4.已知全集,,,则集合,之间的关系为( )
A.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 B.集合是集合的真子集
C. D.集合是集合的补集的真子集
5.设, 则“ ”是“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已知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为,则值域也为的函数是
A. B. C. D.
7.已知a,b是实数,则“”是“”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非空集合具有下列性质:①若、,则;②若、,则,下列判断一定成立的是( )
(1);(2);(3)若、,则;(4)若、,则.
A.(1)(3) B.(1)(2)
C.(1)(2)(3) D.(1)(2)(3)(4)
二、多选题
9.由无理数引发的数学危机一直延续到19世纪直到1872年,德国数学家戴德金从连续性的要求出发,用有理数的“分割”来定义无理数史称戴德金分割,并把实数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上,才结束了无理数被认为“无理”的时代,也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大危机所谓戴德金分割,是指将有理数集Q划分为两个非空的子集M与N,且满足,,M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小于N中的每一个元素,则称为戴德金分割试判断,对于任一戴德金分割,下列选项中,可能成立的是( )
A.M没有最大元素,N有一个最小元素
B.M没有最大元素,N也没有最小元素
C.M有一个最大元素,N有一个最小元素
D.M有一个最大元素,N没有最小元素
10.已知全集,集合,,则( )
A. B.
C. D.的真子集个数是7
11.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且”是“”的充要条件;
B.“”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的否定是“”;
D.函数在区间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
1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不等式的解集为或
B.设函数,则“”是“方程与”都恰有两个实根的充要条件
C.存在函数满足,对任意的,都有
D.集合表示的集合是
三、双空题
13.设集合,则_____, ___.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点,若函数满足:,都有,就称这个函数是点A的“限定函数”.以下函数:①,②,③,④,其中是原点O的“限定函数”的序号是______.已知点在函数的图象上,若函数是点A的“限定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四、填空题
15.已知命题或,命题或,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6.某学校100名学生在一次语数外三科竞赛中,参加语文竞赛的有39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49人,参加外语竞赛的有41人,既参加语文竞赛又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4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外语竞赛的有13人,既参加语文竞赛又参加外语竞赛的有9人,1人三项都没有参加,则三项都参加的有______人.
五、解答题
17.已知集合,若,求的值.
18.从①;②;③,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并求解.
已知集合___________,集合.
(1)当时,求;
(2)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19.已知集合,.
(1)若,求实数的值;
(2)若,求实数的值.
20.已知,.
(1)当时,求中所对应的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是的充分必要条件,求,的值.
21.在中,内角,,对应的边分别为,,,请在①;②;③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完成下列问题:
(1)求角;
(2)若,的周长为,求的面积.
22.如图,一次函数y1=kx+b的图象交坐标轴于A,B两点,交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于C,D两点,A(﹣2,0),C(1,3).
(1)分别求出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求△COD的面积;
(3)观察图象,直接写出y1≥y2时x的取值范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直接计算交集即可.
【详解】
由题意知:.
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转化条件,结合描述法表示集合及集合交、补运算的定义即可得解.
【详解】
集合的关系式可以变为,它的几何意义是直线上去掉点后所有的点的集合,
所以,表示直线外所有点及点的集合;
集合表示直线外所有点的集合,
,表示直线上所有点的集合;
从而可得.
故选:B.
3.A
【解析】
【分析】
由韦恩图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中的元素满足“是的元素且是的元素,或是的元素”,由韦恩图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易得答案.
【详解】
解:由已知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元素满足
“是的元素且是的元素,或是的元素”,
故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故选: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韦恩图求集合、考查韦恩图在解决集合间的关系时是重要的工具.
4.C
【解析】
先化简得.求出,由此得到.
【详解】

当时,,解得.;
当时,,成立;
当时,,解得..



故选:.
【点睛】
本题考查两个集合的关系的判断,考查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是基础题.
5.A
【解析】
【分析】
根据充分性、必要性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当成立时,显然,
当时,例如时,分式没有意义,
所以“ ”是“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6.B
【解析】
【分析】
已知的定义域和值域,然后可根据各选项所给函数的特点分别分析函数的值域;这里的选项所给的均是常见的平移、伸缩、对称、翻折变换,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详解】
的定义域为,值域为,即;
∴A.,即的值域为,∴该选项错误;
B.,即的值域为,∴该选项正确;
C.,即的值域为,∴该选项错误;
D.,即的值域为,∴该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函数图象常见的四种变换:平移、伸缩、对称、翻折.
平移:;
伸缩:或者;
对称:(关于轴对称)或者(关于轴对称);
翻折:(将轴下方图象翻折到上方)或者(将轴右边图象翻折到左边).
7.A
【解析】
【分析】
利用基本不等式及两个条件的推出关系可得正确的选项.
【详解】
若,则,故,
取,则成立,但,
故推不出,
故“”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故选:A.
8.C
【解析】
【分析】
假设,可推出,由此可判断(1)的正误;推导出,进而可推导出,,由此可判断(2)的正误;推导出,结合①可判断(3)的正误;若、,假设,推出,可判断(4)的正误.综合可得出结论.
【详解】
由①可知.
对于(1),若,对任意的,,则,
所以,,这与矛盾,(1)正确;
对于(2),若且,则,,,
依此类推可得知,,,,,,(2)正确;
对于(3),若、,则且,由(2)可知,,则,
所以,,(3)正确;
对于(4),由(2)得,,取 ,则,所以(4)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的新定义,考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判断,属于较难题.
9.ABD
【解析】
【分析】
举特例根据定义分析判断,进而可得到结果.
【详解】
令,,显然集合M中没有最大元素,集合N中有一个最小元素,即选项A可能;
令,,显然集合M中没有最大元素,集合N中也没有最小元素,即选项B可能;
假设答案C可能,即集合M、N中存在两个相邻的有理数,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令,,显然集合M中有一个最大元素,集合N中没有最小元素,即选项D可能.
故选:ABD.
10.ACD
【解析】
【分析】
求出集合,再由集合的基本运算以及真子集的概念即可求解.
【详解】
,,
,故A正确;
,故B错误;
,所以,故C正确;
由,则的真子集个数是,故D正确.
故选:ACD
11.BD
【解析】
【分析】
A: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结合不等式的性质和特例法进行判断即可;
B:根据充分不必要条件的定义,结合特殊角的正切值和特例法进行判断即可;
C:根据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进行判断即可;
D: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和零点存在原理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A:显然由且能推出,但是由不一定能推出且,
例如当且时,显然成立,但是不成立,故本命题是假命题;
B:显然由能推出,但是由不一定能推出
,比如当时,显然,由,
显然此时的值不是整数,故本命题是真命题;
C:因为“”的否定是“”,所以本命题是假命题;
D:显然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因为,
所以函数在区间上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因此本命题是真命题.
故选:BD
12.BD
【解析】
A. 根据是不等式的解判断;B.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C. 由函数是偶函数判断;D.根据方程组的解判断.
【详解】
A.不等式为,利用穿根法解得其解集为或,故错误;
B. 若,则存在使得,又,即的图象开口向上,所以恰有两个不等实根,不妨设的两个根为,且,则,令,则或,又,所以无解,,有两个不等实根,所以必有两个不等实根,反之成立,故正确;
C. 因为,所以是偶函数,而,故错误;
D. 因为,解得或,所以集合表示的集合是,故正确;
故选:BD
【点睛】
关键点点睛:B选项解决的关键是理解二次函数在实数集上若有两个不同零点,则,而则利用换元思想转化为二次函数解决.
13. 或
【解析】
【分析】
先求出集合B,然后进行集合运算即可.
【详解】
由题意:,
因为,
所以,或,
所以或
故答案为:; 或
【点睛】
此题考查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属于基础题.
14. ①③
【解析】
(1)当,求出各序号中y的取值范围A,若则此函数是原点的“限定函数”; (2) 由题意知,当时,若是点A的“限定函数”,则,由集合的包含关系列出不等式组即可求得a的取值范围.
【详解】
(1) ①当时,,因为,所以函数①是原点的“限定函数”;
②因为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所以当时, ,因为,所以②不是原点的“限定函数”;
③因为在上单调递增,所以当时,,因为,所以③是原点的“限定函数”;
④因为在上单调递增,所以当时,,因为,所以④不是原点的“限定函数”.
(2)因为点在函数的图象上,所以,
因为是点A的“限定函数”,并且当时,,
所以,解得.
故答案为:①③;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涉及基本初等函数及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根据集合的包含关系求参数,属于中档题.
15.
【解析】
【分析】
根据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集合之间的关系等价法,即可求出.
【详解】
因为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所以是的真子集.
当,即时,,解得,又因为,所以;
当时,,显然是
的真子集.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故答案为:.
16.6
【解析】
【分析】
利用venn图求解即可.
【详解】
解:如图,设三科都参加的人有人,
由题意得,解得.
故答案为:6
17.-1.
【解析】
【分析】
由集合相等,分析两集合中元素,列出方程组,解得后可求值.
【详解】
∵集合,
∴解得,
则.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的相等,解题时注意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特别是互异性.
18.(1)选①②③结果均为.
(2)选①②③时答案一致,均为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解析】
【分析】
(1)先解不等式,求出集合与,进而求出;(2)得到,利用包含关系,分类讨论,得到实数的取值范围.
(1)
选①时:,解得:,即,又因为,故,综上:
选②时:,解得:,所以
选③时:,解得:,所以
当时,
当选①时,;当选②时,;当选③时,.
(2)
因为,所以,由第一问可知:选①时,
当时,,解得:,
当时,要满足,解得:,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选②③时,答案与①一致,均为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19.(1)(2)
【解析】
(1)化简得到和,代入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题意得到,计算得到或,再验证互异性得到答案.
【详解】
(1)因为,,所以.
(2)因为,所以中有两个元素,即,所以,
解得或,由元素的互异性排除可得.
【点睛】
本题考查了根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结果求参数,意在考查学生对于集合性质的综合应用.
20.(1);(2)或
【解析】
(1)将代入绝对值不等式,直接根据绝对值不等式的意义,进行求解;
(2)若是的充分必要条件,则则中不等式的解集相同,先解中的不等式,再对中不等式中参数进行分类讨论求解,从而得到关于的方程组,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1)当时,,
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2),
若是的充分必要条件,则中不等式的解集相同.
因为,(1)
当时,不等式(1)无解,所以不成立;
当时,不等式(1),所以
当时,不等式(1),所以
综上所述:或
【点睛】
本题考查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充要条件的综合运用,考查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21.(1)任选一条件,都有
(2)
【解析】
【分析】
(1)若选①: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再结合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化简可得解;若选②:结合余弦定理化简即可得解;若选③: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化,结合三角恒等变换可得解;
(2)由三边关系及周长可得,再结合余弦定理可得边及面积.
(1)
选①:因为,
由正弦定理得,
即,,
化简得:,
又,即,故;
选②:由,
结合余弦定理得,
整理得,
故,;
选③:因为,
由正弦定理得,
即,,
化简得,
又,所以,即,
所以;
(2)
因为,且,得,,
又,
即,解得,
.
22.(1)y=x+2,y=;(2)4;(3)﹣3≤x<0或x≥1.
【解析】
(1)用待定系数发法,即可求解;
(2)△COD的面积=S△OBC+S△OBD=×OB×(xC﹣xD)=×2×4=4;
(3)观察图象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将点A、B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得:,解得,
故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x+2①,
将点C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并解得:m=3,
故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②;
(2)联立①②并解得:x=1或﹣3,
故点C、D的坐标分别为(1,3)、(﹣3,﹣1);
∵点B(0,2),
∴△COD的面积=S△OBC+S△OBD=×OB×(xC﹣xD)=×2×4=4;
(3)由图象可知,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为﹣3≤x<0或x≥1.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当有两个函数的时候,着重使用一次函数,体现了方程思想,综合性较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