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6 16:03: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材分析:
诗歌讲述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后的经历,但在这一个人的伤心杜甫却有跳脱个人之苦的悲悯情操,忧国忧民情怀。如何在小情绪中见出大情怀,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最有一次精讲杜甫的诗歌,因此这首诗还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还杜甫以真实普通,敬杜甫“诗圣”情怀,而这两点恰好在这首诗歌中充分展现。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了解“歌行体”体裁特点,背诵并默写全诗。
把握诗歌内容感知杜甫之“悲”及其生活化的真实情绪。(重点)
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难点)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内容感知杜甫之“悲”及其生活化的真实情绪。(重点)
2.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同学们早上好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语文书125页,请大家打开语文书,准备好笔记本、学案,调整好学习状态!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从风说起,公元208年一场东南风中的那场东南风因助孙权、刘备大破曹操大军,定天下三分而彪炳史册,这是“赤壁之战”。学习了今天的课文,你会知道公元761年秋日的一场大风,也是文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秘。
秋风中的歌(诵读诗歌,了解古体诗特点)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从课本上的预习提要和诗歌中的文句,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它与前面的《诗经》、《石壕吏》,曾经的《观沧海》《庭中有奇树》等诗一样也属于古体诗。什么是古体诗呢?特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古体诗是近体诗形成前,各种诗歌体裁的总称:例如《诗经》、《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而有的歌、行、曲、辞等皆为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
现在阶段我们不用对古体诗的各种类别做区分,了解即可。古体诗的特点与近体诗也是相对的。我们通过下表来回顾一下。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以格律分类 格律自由 受到格律限制
以字数分类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以句数分类 长短不限,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既然秋风中有歌,就让我们先读起来。在此之前,请大家标准读音…
首先请标注字音,参看注释,明了大意。(PPT注音、注释)
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流畅的诵读一遍诗歌,慢慢读,感受其古体诗的特点,关注你读诗的感受。
你发现这首诗歌中有哪些古体诗的特点呢?
总结:在刚才的诵读中大家会发现这首诗歌是以七言为主,也有一些九言的长句。且富有韵律感,例如第一节的ao韵,第三节的e韵。所以古体诗在节奏和韵律上虽然比较自由,但也不是毫无讲究的。(PPT)
过渡:刚才的诵读我们放慢了节奏,不知道在慢节奏的诵读中,你是否和我一样,情绪不自觉的被眼前的文字调动起来,画面也在头脑中不断涌现呢。看来,秋风中不仅有歌还有情、有故事。
三、秋风中的故事(概括内容,品读语言的精彩)
不难发现诗歌的前三小节是在叙事,后一小节是在议论抒情。
(一)概括故事情节:那同学们能不能尝试分别用八字,两小句来概括第一到第三小节的内容呢?我给大家做个示范。(PPT:第二节:群童盗茅,无力自叹)大家的概况不必拘泥于词性,也欢迎大家再调动你的理解再概括第二节。完成好后请将你的概况呈现在消息框中。(ppt,3分钟)
选取优秀的概括作分享。老师也概况了一组
第一节:狂风破屋,茅草四散
第二节:群童盗茅,无力自叹
第三节:雨倾陋室,长夜无眠
(二)品读语言的精彩
追问:同学们的概括都很有个性,但老师也发现刚才这些好的概括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用词精炼、特征鲜明。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思考过程,例如在概况第一节时你为何提炼和强调这几个字词呢,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提示呢?(请同学们把你选中的词语发在消息中)
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默契的找到了一些相同的字词来作为自己概括的依据。因为大家之前概况的消息很快被覆盖了,所以只能用老师的概况作为一个起始点了。接下来我们就把大家找到的这些字词仔细琢磨,认真品味。请大家边听思考,并将提到的词语加着重号。
第一节:狂风破屋,茅草狼藉
为何用狂风?我也和大家一样找到了这些词语
“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什么样的风是“怒号”?风势很大,风力很猛,拟人一用我们还能感受到风的一种无情,这个词语富有浓烈的感彩。 “卷”动词也达到了同样的表现效果,可见风之急,威力之大,不可抗拒。——这是狂风
狂风之下,茅屋如何呢?茅草如何呢?
茅草被卷走,“三重”可见受灾之重,屋子必是破烂无疑了。——这是破屋
还不止如此,“飞”——“洒”——“挂”——“飘转”——“沉”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茅草在天地间翻腾的惨景;“长林梢”“塘坳”“江郊”这些高低远的方位词中也表明茅草已不可挽回。——这是狼藉
这几处虽无一语直接写风,却也让人感到风的肆虐与惊心。
第二节中,我们为何要凸显“群”“盗”“无力”“自”呢
第二节:群童盗茅,无力自叹
“公然”“呼不得”“倚仗”等词让群童在眼下公然盗茅的顽劣与老无力的杜甫苦苦呼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三节:雨倾陋室,长夜无眠(这个倾,我们可以理解为“占尽,占领”)
诗歌中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不言大雨,而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雨脚如麻”—不间断、密;还有生活场景的描写——“无干处”;“多年”“似铁”“里裂”——被子陈旧、破烂、冰冷、屋漏湿冷,寒意阵阵,令人悲悯;“何由彻”这一问里有多少坐立难安。)
四、秋风中的悲情(领会情感,品味诗歌写法)
读到这你肯定在替杜甫感到“悲”,也恨起这秋风实在不解人情。但好诗就像好茶,好咖啡,别着急一饮而尽。再给大家一分钟事件来浏览这三小节,每一小节的“悲”相同吗?
原来,所“悲”不同。
请同学们仔细品读前三小节中不同的悲,并分别用“悲”来组词表达这种区别。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虽然大家的组词不同,但都体现出三个小节的悲是在层次递进的。
第一节:悲伤
天灾难料,更无力抵抗,文中,“我”这一字中尽是无可奈何。那为什么在后文杜甫还将这种惨败描写得那么细致呢?因为面对灾难又什么都做不了,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何况这浣花溪的茅屋对杜甫而言实属来之不易、苦心经营:杜甫流离辗转十多年才最终在友人接济下有了这间茅草屋,安定下来。这茅草杜甫实在损失不起,漫天的每一根茅草都是悲伤无奈。
第二节:“悲愤”(悲痛而又愤怒。)悲恨、悲怒
若说狂风是天灾,那么群童就算是人祸了。群童竟然明目张胆的劫掠了所剩无几的茅草;即便已经呼得的唇焦口燥呼,也无法要回。引得诗人很愤怒。杜甫是真动肝火了。不过我们也多少会觉得这个画面很滑稽。一个老者和一群黄毛小孩儿计较,多少有点儿失态。何况,即便群童不盗茅,其实也早不能扭转惨状了,难道杜甫不自知吗?所以我们细细领会会发现最后的叹息意味深长。
他在叹什么?(留时间给同学发言)
一叹秋风无情,这在第一节就能看出来。二叹自己衰老连一群小孩都收拾不了。联系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禹,再使风俗淳”的青年杜甫,再看看如今的杜甫,三叹命途弄人。联系他自己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再想到李清照“学诗谩有惊人句”,四叹空有一腔才情,却毫无用途。
所以杜甫哪能不悲愤,可他悲愤的又哪里是这秋风和这群不更事的孩童呢
也无处诉说,只能自叹吧;
这一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的杜甫,一个被穷苦逼挟到暴走的杜甫,一个知道怨恨他人也无济于事的杜甫。
第三节:悲凄
不过,就算杜甫真有这一点儿计较的劲儿,也很快被夜间的雨给浇灭了。前面已经说到生活场景布衾多年已“冷似铁” ,不能保暖。又大窟小眼,“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现在又少了茅草避风御寒。这个秋夜秋雨不断秋风凄寒,很难想见杜甫一家是如何挨过的。这一生活场景的描写使诗人一家境遇的窘困更细致具体了。
接下来,让我们在前面解读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诗歌一到三节,这一遍让我们读出故事感读出情味,之前加点的词语,我们可以适当强调。
老师的读一定没有同学们的精彩,只能表达“虽不能只心向往之”了,请同学们下来再细细揣摩诵读。
五、秋风外的情怀
过渡:诗人之悲随秋风而起,随大雨而倾盆。此情此景下会诗人表达怎样的心声呢?齐读第四小节。
你关注到你读时候的感受了吗?是不是情不自禁的激昂了起来。为什么?因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的愿景:广厦千万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他甚至愿意吾庐独破受冻而死,这是视死如归。
读到这儿,你有怎样的感想呢?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的痛苦时,心中所念的不是个人而是推己及人的想到了与自己同样处境中的人民。有太多的百姓同他一样在安史之乱中挣扎。一想起他们“老无力”的杜甫突然从疲于应付风雨中焕发出新的激情,有了美好的愿景,有了顽强的意志。甚至觉得眼前的的不易假若是能换来广厦千万,百姓欢颜,那要了他的性命也是义不容辞的,甚至是令他心满意足的。其境界之高、胸襟之广令人感叹,那想要尽己之力济天下之心意,也让我们对他的“忧国忧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悲悯”。
回过头去看第二节的叹息中,也应该有“忧国忧民”之叹。
问题探究:1、杜甫何时而乐耶?
诗人在苦痛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了对家国赤诚的希望。
其实,杜甫何时忘过忧国呢?
陆游曾有诗“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亦然。杜甫还有的是“安定未敢忘忧国”。看他好不容易结束数十年流浪在浣花溪安定下来,享受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伦之乐,也依然写着“故国犹兵马 ,他乡亦鼓鼙(pí 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在公元761年,杜甫一边写着“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也一边写着“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见其对国家对百姓的忧是不曾放下的,是高于个人的悲喜,然则何时而乐耶?大家可以联想我们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一定还记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听到安史之乱结束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喜极而泣。全诗无处不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是杜甫真正的快乐!
总结拓展
1.在这场秋风中,我们记住了风中的诗歌,风中的故事,风中的景物,风中的生活,风中的感慨。全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结合。
这场秋风应该被我们记住,它让我们看到原来杜甫也有急躁有率真,知道诗人的忧国忧民不是无病呻吟,他本人的境地已数不易,却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诗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更让我们深刻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是真切而动人的。
同学们,昨天和今天,我们看到了杜甫“丧乱”中的两次无眠,诗人将之铸成两篇“诗史”。正所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要恭敬的称一声“诗圣”。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2.表达“心系天下”的诗文名句
杜甫的伟大正在于此,这样伟大的诗人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心系天下”的诗文。(PPT)
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徐锡麟《出塞》中“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目标回顾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完成了一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歌行体”体裁特点,背诵并默写全诗。
2.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重点)
3.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难点)
4.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希望大家今天有所收获!诗无达诂,期待你再读此诗读出更多的个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