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2022-2023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堂堂练(word版含解析)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7.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2022-2023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堂堂练(word版含解析)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07 09:49:32

文档简介

3.7.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第2课时
1.当你漫步在林间小路上时,你会感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和湿润,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
2.水分进出植物的主要途径依次是( )
A.根毛、导管、气孔 B.气孔、筛管、根毛
C.根毛、筛管、气孔 D.气孔、导管、根毛
3.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植物“吐水”的生理活动和主要部位分别是( )
A.呼吸作用;根 B.光合作用;叶 C.蒸腾作用;叶 D.吸收作用;茎
4.在农业或花卉生产中,移栽幼苗,常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时要去掉一些枝叶, 这些措施是为了降低植物的( )
A.光合作用 B.吸收作用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5.如图所示曲线能正确表示在晴朗的高温天气状态下,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强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6.2012年11月温州五大公园联袂亮相,公园里树木的叶片在移栽过程中被截掉,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弱( )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7.下列有关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傍晚移栽植物,可以提高成活率
C.光照越强,植物的蒸腾作用越旺盛
D.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主要分布在上表皮
8.如图是生物圈水循环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
(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_____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绝大部分水分又通过____________作用散失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进行。
(2)海洋、湖泊等_______________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云,继而形成雨雪或冰雹,再回到海洋或陆地。但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陆地的降雨量会_______________。
(3)有了广布的森林,植物的茎和____________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____________雨水对______________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够____________大量的雨水,使得雨水更多地_____________地下,补充_____________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使空气变得湿润;同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变得清新,其次,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因此漫步在林间小路上时,会感觉到空气特别的清新和湿润。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2.答案:A
解析:水分由根部根毛吸收,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到植物全身,部分水分被植物利用,大部分水分通过叶片气孔蒸腾散失。
3.答案:C
解析: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吐水”,所有活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不能“吐水”,而且只有有叶绿体的细胞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蒸腾作用将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是“吐水”,主要部位在叶片,C正确;吸收作用是指根系对水的吸收,不能“吐水”,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D错误。
4.答案:C
解析:在农业或花卉生产中,移栽幼苗,常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时要去掉一些枝叶,目的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的成活。
故选C。
5.答案:D
解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照强度的增加,能促进气孔的开启,利于水蒸气的外出,使蒸腾作用加强。到了温度最高时气孔就会关闭,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然后植物的蒸腾作用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选:D。
6.答案:A
解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较弱,而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腾作用,常常去掉一部分枝叶.故选:A.
7.答案:B
解析:A、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吸收和运输。错误。
B、傍晚移栽植物,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正确。
C、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越强、温度越高,蒸腾作用就越强,但是中午温度最高、光照强度最强,气孔反而关闭了,所以植物的蒸腾作用反而弱了。错误。
D、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植物的叶片上有许多气孔,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去。错误。故选B
8.答案:(1)根;蒸腾
(2)蒸发;减少
(3)叶;减缓;地面;吸纳;渗入;地下
解析:(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绿色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根系不但可以从土壤深处吸收大量的水分,还可以固定土壤,利用根系的这种特点可以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绿色植物通过吸水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2)绿色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仍然可以进行。海洋,湖泊等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云,继而形成雨雪或冰雹,再回到海洋或陆地,但是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如陆地降雨量减少。
(3)有了广布的森林,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地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使得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雨水再被根吸收。
23.7.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
1.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植物能进行( )
A.光合作用 B.蒸腾作用 C.吸收作用 D.运输作用
2.我国每年要消耗一次性木筷450亿双,相当于要砍伐600万棵成年大树。专家估计,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其木材价值的9倍。下列关于树的生态价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B.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C.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保持水土 D.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去除量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能在抵消二氧化碳量中发挥作用的是( )
A.燃煤取暖 B.垃圾焚烧 C.植树造林 D.过度放牧
4.如果绿色植物被大量砍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并能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环境不断恶化。这说明绿色植物能( )
A.调节碳-氧平衡 B.过滤空气尘埃
C.降低环境噪声 D.涵养土壤水源
5.如图是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作用的示意图,数字①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分解作用 D.蒸腾作用
6.图甲、乙表示绿色植物细胞中两种生理过程,M、N表示物质,①、②表示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表示二氧化碳,N表示有机物
B.①表示叶绿体,②表示线粒体
C.甲在白天进行乙在夜晚进行
D.甲和乙可以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
7.科技人员在密闭的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晴天环境下对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24小时测定,并绘制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MN段植物呼吸作用不断增强 B.NP段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强
C.Q点植物中的有机物比M点多 D.P点后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8.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相互抵消)。成都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倡导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会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由图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经过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将其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进入食物链。腐生性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
(2)像“碳循环”这样,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_____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在进行能量流动,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_____能量流动具有_____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_____进行的。
(3)据图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_____ (答出两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气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生物圈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
故选:A。
2.答案:A
解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而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不但维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还减少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弱了温室效应.同时绿色植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中,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还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C
解析:燃煤取暖,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抵消二氧化碳量,A、B错误;植树造林能保证更多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抵消二氧化碳量,C正确;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减小植被覆盖率,不利于抵消二氧化碳量,D错误。
4.答案:A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5.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①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绿色植物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①代表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
6.答案:C
解析:A、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水和二氧化碳,故甲表示光合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其中M表示二氧化碳,N表示有机物,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叶绿体,因此甲图中①代表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线粒体,因此乙图中②表示线粒体,B正确C、甲表示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乙表示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都进行,C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在同一个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的,甲和乙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7.答案:C
解析:在0~6时为夜间,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逐渐升高,但呼吸作用不会逐渐增强,故A项错误。在6~18时为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降低,但不能说NP段光合作用不断增强,这是因为在正午的时候,植物由于为了减少水分散失而关闭部分气孔,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弱,故B项错误。由图可知,在18时以后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呼吸作用逐渐消耗有机物,Q点和M点相比,由于M点呼吸作用进行的时间较长,所以Q点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比M点多,故C项正确。在P点以后,光照减弱,光合作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但不能说P点就完全停止,D项错误。
8.答案:(1)生产者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2)无机环境
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3)增加植被面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绿色出行等
解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会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由图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经过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将其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进入食物链。腐生性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在进行能量流动,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太阳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3)碳中和是指碳的吸收量和碳的释放量相等,据图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多植树造林,减少化石染料的燃烧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