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教材来源:六年级《音乐(下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一课
主 题:古风新韵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规定
(1)领域一:感受与欣赏
音乐表现要素:在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奏的不同,体验二拍子的律动感。
音乐情绪与情感:能够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2)领域二:表现
演唱: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
识读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
(3)领域三:创造
即兴编创: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和舞蹈,并参与表演。
2.教材分析
《游子吟》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吟唱送给慈母的颂歌。《游子吟》歌曲用前后两段不同的旋律,将这首唐诗呈现了两遍。作品充分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歌曲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缝衣细节,谁都经历过、体验过的这一细节,而母亲的慈爱之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的最细微处流露出来的。诗人以“三春晖”比喻慈母之爱的广阔深厚,以“寸草心”比喻儿女对慈母的报效之情。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这首歌的古诗词是很熟悉,对这首歌的歌词含义掌握的也比较好,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使学生掌握的重点,整首歌曲的音高是在学生的能力范围,演唱这首歌曲对他们的难度不大,需要他们通过这首歌曲让他们掌握“古诗新韵”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主动发现这种类型的歌曲。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的情操的熏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2.能用准确的节奏和音高演唱歌曲。
3.能够对别人的演唱给与评价。
4.能根据歌曲的旋律,创编律动。
【学习重点】
能用准确的节奏和音高演唱歌曲。
【学习难点】
能准确说出歌曲的情绪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通过聆听、吟诵歌词。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评价任务二:通过聆听、跟琴模唱、跟伴奏演唱。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评价任务三:通过学生演唱、学生评价总结。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评价任务四:通过分组编创、分组展示。检测目标四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环节一 谈话导入 1.谈话:你们能说一说你的妈妈对你都做过些什么事情吗?你们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话呢?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片表现了什么内容? 3.朗读古诗。 4.谁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的含义?老师做总结。 5.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环节二 组织学习 1.初听歌曲。听完这首歌,说说这首歌曲有没有表达出这首诗的情绪? 2.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 3.说一说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完成目标一) 4.老师范唱,学生思考乐曲中有没有以前没有见到过的音符? 5.学习认识前倚音。 (1)学习前倚音。 (2)学习前倚音地演唱方法:老师示范前倚音的演唱,学生模仿,练习前倚音的演唱。 6.找前倚音:乐曲中共出现了几次? 7.提问: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么多的前倚音呢? 8.跟琴学唱这首歌曲的前半段。 9.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唱呢? 10.思考:作曲家用不同的旋律将这首诗呈现了几遍? 11.跟琴学唱后半段的歌曲。 12.提示结束句的唱法:最后的结束句可用渐慢渐弱的处理,唱得意味深长,以表达念念不忘的深情。 13.跟琴完整演唱全曲。 (完成目标二) 14.聆听伴奏,跟伴奏演唱。 15.学生分组表演唱,并对每组的演唱进行评价。 (完成目标三)
环节三 趣味创编 1.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母子情。 2.分组讨论进行编创。 3.分组表演。 4.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 (完成目标四)
环节四 课堂总结 结束语: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出了许许多多母亲对儿女的心。自古以来,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父母的爱,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我们要感恩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与培养。
环节五 作业设计 1.学会这首歌曲,并分享给家人。 2.搜集关于表达父母的爱的歌曲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
这首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都很熟悉,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古风新韵”的歌曲——《春晓》,所以对这类题材的歌曲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首歌的曲调偏难,学生跟琴唱、跟伴奏唱没问题,但是去掉伴奏就出现了很多演唱音高和节奏不准确的情况,所以这首歌还需要下节课继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