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4.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11:20:17

文档简介

依据新的课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倡导探究学习,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游戏、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生在各种活动和体验中获得循环系统的组成这一重要概念,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实验技能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认识到血管和心脏的重要性,自觉保护血管和心脏,关爱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概述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管和心脏,增强观察能力;通过观察解剖心脏的内部结构,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和心脏功能的总结,提高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血管出血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认识到血管和心脏的重要性,自觉保护血管和心脏,关爱生命。
3.在实验、观察和讨论中加强和提高合作精神、协作意识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描述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课前准备
学生:
搜集有关心脏病、高血压知识的文字资料。
教师:
1.心脏模型,自制瓣膜模具(一只塑料瓶、5~6瓣富有弹性的小塑料片、胶带)。
2.猪的心脏、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手套、玻璃棒、烧杯两个(其中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
3.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导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料送至身体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如果把血细胞比作一辆辆汽车的话,它们在我们体内行驶的道路是什么?血细胞流动的动力是什么?
[播放心脏搏动及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一段视频]
学生:血细胞在体内行驶的道路是血管,流动的动力是心脏。
血管和心脏组成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使机体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那么,血管和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血管和心脏的有关内容。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方案1:
人体的血管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你能说出人体中有哪几种血管吗?(出示三种血管图片)
以上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分别是怎样的?它们在我们人体中又是怎样分布的?
学生阅读教材P50~P51中有关血管的内容,讨论并填写完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比较表”。
血管名称 结 构 分布 功能
管壁特点 管内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出示血液在毛细血管里运输的视频或动画。
小结:师生共同结合表格进行小结,对血管的相关知识进行再次巩固。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动脉分布在人体较深的部位,通过感受颈动脉或绕动脉的跳动来感知动脉的存在;有些静脉分布于身体浅层,如胳膊上的青筋;眼睛疲劳导致眼白处出现的红血丝即是充血增粗的毛细血管。
方案2:
角色扮演小游戏:
有人把人体内的上述三种血管形象的比喻成血管家族的三兄妹,即强壮的动脉大哥、文静的静脉二哥以及纤细小巧的毛细血管妹妹。
请同学们分角色扮演“血管三兄妹”,用科学和形象化的语言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功能和分布。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可能会因创伤引起出血,有以下三种出血情况:
(1)擦破了皮肤,渗出少量的血液;
(2)伤势较严重,伤口处缓慢流出暗红色的血液;
(3)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伤口处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
请对以上三种出血情况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血管受伤呢?
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在血管内不停流动,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教师:心脏就像一台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血液不停的循环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一)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1.用心感受:
把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跳,说出心脏的位置。
2.出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图片。
讨论:
(1)心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
(2)心脏的大小、形态怎样呢?
(3)图示中所显示的心脏左右方向正确吗?
小结:心脏位于胸腔偏左下方,它和我们的拳头差不多大,形状像倒置的梨。教材图中所画的心脏左右方向,是其在人体内的真实方向,这与观察者的左右方向相反,我们可以记住:心尖靠着的是左边。
(二)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搏动促使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这就是心脏的基本功能。那么,心脏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这一功能相统一呢?
俗话说“眼见为实”,同学们只有通过亲眼观察,对心脏的结构才能有深刻的认识。
方案1:观察心脏的模型。
出示心脏的模型
学生结合模型,认真观察并讨论:
(1)我们已经学过人体有四大组织,心脏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该组织有什么功能?
(2)心脏内有几个腔,每个腔是否相通?绘出心脏结构简图。
(3)心脏四个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请在心脏结构简图上标注。
(4)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想一想这与什么功能有关?
(5)左右心室肌肉壁的厚度是否相同?这与什么功能有关?
(6)心脏的结构中哪些部位有瓣膜?瓣膜的功能是什么?
方案2:观察猪的心脏(分组实验)
出示猪的心脏(已大致解剖好)、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手套、玻璃棒。
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类似,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解剖猪的心脏来认识人的心脏结构。
在实验之前,我们必须清楚观察的顺序和实验注意事项。
观察顺序:按照从外向内、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解剖猪的心脏可以参照心脏模型的解剖路线。)
注意事项:分组实验中需要用到解剖剪,一定要注意安全。
学生分小组开展实验,观察心脏的结构。
观察并讨论:
(1)我们已经学过人体有四大组织,心脏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该组织有什么功能?
(2)心脏内有几个腔,用玻璃棒试探每个腔是否相通?绘出心脏结构简图。
(3)心脏四个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请在心脏结构简图上标注。
(4)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度是否相同?想一想这与什么功能有关?
(5)左右心室肌肉壁的厚度是否相同?这与什么功能有关?
(6)心脏的结构中哪些部位有瓣膜?瓣膜的功能是什么?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请学生回答上述讨论题,教师进一步讲解。
小结:
心脏的结构
左心房 肺静脉
左心室 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巧计心脏结构的顺口溜:
心脏的结构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方便记忆“心脏左右分两半,上房下室紧相连,房连静脉室连动,心壁瓣膜保循环”。
(三)心脏的功能
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肌肉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所以心脏能够促使血液在身体内循环流动。
1.播放视频:心脏中血液的流向。
讨论:血液中的这种流向能改变吗?为什么?
2.出示自制瓣膜模具
教师用废旧矿泉水瓶和塑料袋等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心脏瓣膜模型。
当堂演示:当水顺着瓣膜的方向往下倒时,水可以流出,而当水逆着瓣膜的方向往下倒时,水不能流出。
思考:同学们认为瓣膜具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瓣膜能控制血流的方向。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动脉之间的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将板书中的箭头补充完整:
左心房 肺静脉
左心室 主动脉
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你有什么相关的疑问吗?
方案2:反馈习题
1.手背上常见的“青筋”就是( )
A.静脉 B.毛细血管
C.动脉 D.静脉和动脉都有
2.下列关于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管腔极细 B.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C.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A、B、C都是
3.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B.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心房
C.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D.心室壁比心房壁厚
4.取新鲜的猪心脏一个,往肺动脉内注水,最后水从 ____ 流出。 答案:肺动脉
教师:本节课,通过讨论、观察和实验,我们真正认识了循环系统的组成及血管和心脏的特点和功能,为什么心室的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血液在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我们下节课将继续探讨。
(答案:1.A 2.A 3.B)
方案3: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汇报:
1.你了解有关血管的疾病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血管?
2.什么是冠心病?引起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对心脏进行自我保健?
本节课从课前资料的准备,到课堂上的探究讨论,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依据核心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方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血管及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为本节的核心概念,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游戏、运动、实验以及展示图片、视频和教具等活动均是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既也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形成概念,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形成概念。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注重渗透情感教育。
通过分析血管出血现象引导学生认识三种血管中血液的不同流速后,可进一步对学生渗透保护血管、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在完成的心脏的教学内容后,也向学生渗透爱护心脏的情感教育。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1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视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非常自然地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渗透给了学生。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自学和讨论,主要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学和交流讨论中提高了自学归纳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设计思想 针对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和善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同学们对该游戏十分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表演”,通过游戏,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也使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展示。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分析出血情况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血管特点和功能的认识,同时也体现出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设计思想 通过问题“血液为什么能在血管内不停流动”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一起来运动”感受心跳,学生们比较兴奋,对心脏的位置和功能有深刻的感知。再结合图片认识心脏,从而使知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对心脏左右方向的强调有利于学生对心脏结构的正确认识。
设计思想 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清楚观察的顺序和实验注意事项,可以排除无关干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给出讨论题,同学们带着问题来探究,目标具体、明确,通过认真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对心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
设计思想 用顺口溜的方式,生动有趣,方便学生记忆心脏的各个结构,效果很好。
设计思想 瓣膜的功能较为抽象,用心脏瓣膜教具演示血流的方向,非常直观,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瓣膜的作用是使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不能倒流,从而很好的理解了瓣膜的功能。
设计思想 在小结本课内容后,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反馈习题的设计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检测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
设计思想 通过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可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保护血管、心脏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感悟(反思)
1探究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率和脉搏的概念,加强“运动对心率的影响”知识的理解力,在活动中感知生物学知识的存在。通过探究活动中的“数据记录、列表、曲线图的绘制、问题讨论、归纳结论、交流结论”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影响心率的因素的探究,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对心率的测量,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增进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小组探究影响影响心率的因素,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2.心率和脉搏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调查家庭成员(父母、祖父母等)的心率。
2.带秒针的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结合PPT出示的填空题,回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知识。
▍流程二:新课学习
体验:请同学们坐好,用自己的右手按在自己胸部偏左侧,再次感受心脏有节律的跳动。
教师指出心脏跳动其实是心脏在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而且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表示心跳一次。
想一想:心脏的跳动有快慢之分吗?怎样能比较出心脏跳动的快慢呢?
引导学生说出心率的概念——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活动一:测心率
学生4人一组,把手放在胸部偏左侧记录自己的心率。
统计出本组同学心率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在班级汇报。
教师指出,成年人平静休息时的心率一般为75次/分,婴幼儿心率一般较快,只要心率在60~100次/分范围内都正常。
活动二:汇报统计的心率
请各小组同学汇报测得的父母、祖父母等不同人群的心率,分析数据,讨论影响心率的因素。
有时我们到中医院就医,医生把手放在我们的手腕部感觉一会就知道心率是否正常,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动脉脉搏?人体什么部位能明显感觉到动脉搏动?
活动三:体验“切脉”
教师示范“切脉”方法,指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稍用力按压左手腕部桡骨端的内侧,感觉动脉的搏动,测定一分钟内动脉搏动的次数(脉搏)。
对比自己的心率和脉搏数值是否一致,小组讨论:心率和脉搏有什么关系?
可以看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一样,可以通过测定脉搏得出心率。
活动四: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请学生联系长跑后的心跳感觉等生活经验,提出探究问题: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安静状态下高吗?
作出假设: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安静状态下高。
讨论: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
明确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运动方式如在室内可选择深度下蹲,如在操场可选择跑步,需要注意安全。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参考表格如下:
安静时(平均值) 运动后
心率次/分
活动五: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组织开展汇报评比活动,请每一小组展示本组的探究方案、测得的数据以及得到的结论。评比活动中,探究方案的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合理性以及小组成员是否能有效分工合作等是评比的重要依据。
教师讲述: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平静状态下高。人的某一器官发生病变,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出来。我国传统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中“切脉”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的方式来诊断疾病。直到现在,“切脉”仍然是我国中医学上一种重要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你有什么相关的疑问吗?
方案2:反馈习题
1.正常人的平均心率为( )
A.60次/分 B.75次/分
C.90次/分 D.100次/分
2.小林和同学们玩跳绳,20秒钟内他的脉搏为40次,则他的心率为( )
A.75次/分 B.88次/分
C.132次/分 D.120次/分
3.中医切脉时按摸的血管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无法确定
(答案:1.B 2.D 3.A)
方案3:课外拓展
调查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体验、探究、汇报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和学习的喜悦。在实施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同时注重渗透情感教育,通过简介扁鹊“切脉”等事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以旧知引入,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同时强调重点内容,自然引入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思想 通过体验、实践和汇报等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白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思想 通过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设计思想 通过交流和讨论,开拓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学会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想 学生一方面了解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另一方面认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思想 在小结本课内容后,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反馈习题的设计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检测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
设计思想 通过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可使学生认识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心脏健康,从而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教学感悟(反思)
1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初中生物学 七年级下册
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材料进行探究,是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契机,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首先尝试利用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生物科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定向探究,进行思维活动,合理地建构知识。然后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理解,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再通过视频资源给学生直观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哈维的绷带实验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体验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血液循环的发现史,感受科学家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2.通过小组实验,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份的变化。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预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师:
多媒体课件;
相关实验材料:绷带或橡皮管,橡皮筋,活的小鱼或泥鳅(尾鳍浅色),培养皿,纱布,显微镜等。
▍流程一:导入新课
方案1:复习导入
回顾:
1.人体内有几种血管?每一种血管都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点?
2.人的心脏有几个腔?每一个腔是否相通?主要与哪些血管相连?
3.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不断地流动,它们是如何构建出这一奇妙的系统?让我们首先简单了解一下人类发现血液循环的过程。
方案2:悬念导入
我们在平常打针时药物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患处达到治疗的效果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探索 一下血液循环的途径。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血液循环的发现
血液循环是怎么发现的?
教师讲述:血液循环的发现。
1.盖伦的假说。1800年前,古罗马神医盖伦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了血液。但他认为血液是在肺脏中合成,与所谓的“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盖伦的理论在此后的一千年内都被奉为真理,并和“地心说”一样被写入基督教教义,无人敢提出质疑。
2.哈维的科学推理。英国医生哈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哈维做了著名的绷带实验,我们先了解这个实验的过程。
活动1:模拟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
教师分发橡皮管或绷带,学生4人一组按照提示,尝试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要求实验人员较瘦,血管清晰可见,捆扎时间不易超过2分钟,捆扎部位可以选择后臂或者前臂。)
实验过程:先观察手臂上“青筋”(静脉)的位置和状态,然后握紧拳头,再用绷带扎紧手臂,观察在绷带哪一端的“青筋”臌胀起来?
思考:捆扎处_______(选填“靠近心脏”或“远离心脏”)的血管鼓起,说明静脉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此后,哈维用狗做动脉管结扎实验。他切开狗身上的肌肉,露出一条跳动的动脉管来,用绷带扎紧一处。一会儿,靠近心脏一方的动脉马上鼓胀了起来,而离心脏远的动脉却瘪了下去。
思考:捆扎狗的动脉时靠近心脏一方的动脉鼓胀了起来,说明动脉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
之后,哈维根据对40种不同动物的解剖观察和实验,得出血液在体内循环不息的结论,并证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哈维还猜想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个肉眼看不见的起连接作用的血管网,但由于当时没有显微镜,因此无法证实这一假说。1660年,意大利医生马尔比基通过显微镜发现了把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的许多血管,这些血管像毛发一样细,于是马尔比基把这些血管叫做“毛细血管”。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
试一试:请学生根据科学史的叙述,推测并画出血液在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毛细血管中的循环路径。
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否如大家的推测?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实验验证才更准确和具有说服力,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分析以上推测的正误并且修改。
二、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活动2: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建议也可以用长度7 cm左右的泥鳅作为实验材料)
注意事项:2人一组,用湿纱布覆盖小鱼身体,露出尾鳍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使用低倍镜观察,操作过程中尽量不伤害小鱼。
思考: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怎样区分的?血液流动方向如何?
验证:思考之前画的血液循环的大体路径是否正确,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完成:
观察:实验中小鱼所有血管内的血液颜色是否都是鲜红的呢?
讨论:血液颜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视频: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认识什么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讨论:模拟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中,扎紧绷带一段时间后手的颜色变成暗红色,松开绷带后手的颜色立刻恢复鲜红色。这是什么原因?
小结:心脏就像一台水泵一样,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把血液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各部位毛细血管与周围的组织细胞发生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后的血液再通过全身各级静脉流回心脏,这样周而复始,不停地循环流动。
老师:血液是如何完成全身的循环的?这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发现。
三、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活动体验
活动3:体验橡皮筋绑紧手指
观察:橡皮筋绑紧手指第一关节一段时间后,手指的颜色变化。说说指尖的感觉。
问题:手指为什么有冰凉、发胀、麻木等感觉?
如果长时间用皮筋勒紧手指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血液是怎样完成从心脏流向指尖再回到心脏的旅程?
(二)血液循环途径
方案1:
课件展示血液循环中体循环和肺循环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体循环途径和肺循环途径。
1.先观察体循环示意图并解答:
体循环是从心脏的哪个腔开始的?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个腔?
在体循环中血液成分主要有什么变化?主要在什么位置发生了成分的变化?
师生一起画出体循环的示意图:
左心室(动脉血) 主动脉 全身各级动脉 全身各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 全身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静脉血)
2.再观察肺循环示意图并解答:
肺循环是从心脏的哪个腔开始的?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个腔?
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主要有什么变化?主要在什么位置发生了成分的变化?
师生一起画出肺循环的示意图:
右心室(静脉血)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物质交换) 肺静
脉 左心房(动脉血)
3.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血液循环
通过心脏的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网管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就叫血液循环。
方案2:小组活动
请同学们化身为身体中的一个红细胞,以心脏为“大本营”开始一次旅行探险,然后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写出每组的路线图,最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分享。
讨论: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大家说说在不同部位红细胞的功能有何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方案1:
学生讨论:当血液不能充分流动到身体的某些组织器官时,这些组织器官会出现什么状况?你能说说血液循环的意义吗?
老师:在用橡皮筋绑手指时,手指变得乌紫,肿胀,渐渐失去知觉,如果时间较长还可能导致手指部分坏死。由此可以看出人体通过血液循环不断地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输送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同时又不断地将这些部位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走,没有血液循环,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将失去活力。
请同学再次观看人体血液循环动画。
老师强调:体循环、肺循环并不是两条独立的循环途径,而是在心脏处交汇在一起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封闭式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不是分开进行,而是同时进行的。
方案2:巧记顺口溜
血液循环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方便记忆“两条途径、一个过程、多条线路、全身参与、吐故纳新、生生不息”。“两条途径”指体循环和肺循环,“一个过程”指血液流动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同时发生,“多条线路、全身参与”指人体各个分支血管,毛细血管遍布全身,血液在全身循环往复。“吐故纳新、生生不息”指通过血液循环不断地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输送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同时又不断地将这些部位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走,循环不息。
(四)知识串联
循环系统在人体中构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路线,联通了人体的各个器官与组织,它与其他系统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思考:营养物质从哪里被吸收进入血液?又是如何被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代谢废物会被运输到人体的哪些部位最后被排出体外呢?血液中的氧气是从哪里获得,二氧化碳气体又在哪里被排出?
补充:白细胞的免疫功能也是需要血液将其运输到作用部位。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也是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作用部位发挥效应。
(五)联系实际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某同学因头部受伤需要打针,通过臀部肌肉注射,注射的药物怎样达到受伤部位呢?
2.如果换成上肢静脉注射,注射的药物怎样达到受伤部位呢?你认为与肌肉注射相比,哪种方式更快呢?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请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方案2:反馈练习
1.比一比:请同学们尝试画出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看谁画的既准确又美观。
2.辨析: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方案3:课外调查
调查有关高血压的知识——你的亲人中有患高血压的人吗?他(她)有什么感觉?什么是高血压?你能不能收集一些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知识指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比较多,对于初中来说比较抽象复杂,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科学史简介——调动兴趣,积极引导
盖伦的假说引发学生注意力和质疑,在模拟哈维的实验中,学生兴奋的进行捆绑与观察,挪动捆绑的位置,观察结果是否一致,调整捆绑的松紧度,感受肢体的变化,开心的分享自己的感受,愉快的合作,不断的尝试,相互交流看到的现象,分析结果。这样的知识获得是愉悦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深切的。
2.课堂实验——考验能力
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中,学生们为从指缝中滑走的小鱼而惊慌失措,但又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很多学生使了很大力气才把小鱼安排妥当,让其静静躺好不再蹦跶,然后小心翼翼地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终于看到镜头下流动的血液,兴奋异常,谁说这不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呢。
3.知识串联——构建网络
知识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固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画概念图就是构建知识网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在最后总结时还联系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人体各个系统紧密相关的大关联网。
4.情感教育——慢慢渗透
从讲述科学史开始,到小组实验,课外调查有关高血压的知识等内容,希望可以在不经意间把科学方法,科学品质,健康的生活态度等情感传递给学生,建设他们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世界。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3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讲授新课时,首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思想 开门见山,引发学生的思考:药物——血液循环——患病处。到底如何循环的呢?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从而真正理解哈维的绷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心脏和血管的认识,为全面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做铺垫。且使学生感受科学进步需要人类付出许多努力,学习科学家反复实验、追求真知的精神。
心脏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设计思想 通过观察验证血液循环路径的正确与否,修改血液循环的大体路径。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到血液在不同的部位颜色发生了变化,知道血液在流动过程中成分发生了变化,并且通过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想 简单的体验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联系切身感受,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亲身经历加深了学生对血液循环可以为身体的组织器官送来氧气和养料的认识和思考。
设计思想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动画,根据已有的知识描述血液循环途径,再通过概念图的构建使知识得到归纳与整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血液循环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思想 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使同学们对血液循环的途径产生兴趣,通过合作分享和总结,使他们主动的去发现血液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不同途径。
设计思想 联系手指被绑上橡皮筋的体验,直观的认识到血液循环的意义,通过讨论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设计思想 用顺口溜的方式,生动有趣,加深印象,方便学生记忆。
设计思想 联系已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进一步加深对人体各系统之间分工合作的认识,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铺垫。
设计思想 与上课时导课的问题前后呼应,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设计思想 通过画图理清血液循环的各个环节,加深记忆。
设计思想 通过辨析,加深对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的理解。
设计思想 锻炼学生收集知识的能力,用搜集到的知识改变自己及家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为健康生活做好知识储备。
●教学感悟(反思)
PAGE
1血压的概念尤其是与其相关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概念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没有相关物理知识的储备,对这些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本节课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指导学生进行血压的实际测量进一步加深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认识和理解。血压的高低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交流有关资料来认识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低血压,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实践等方法,加深对高血压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高血压的危害,提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建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血压的概念;知道血压的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习测量血压,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加深对收缩压、舒张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人体的血压高低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压的概念及高血压的预防。
教学难点:实习测量血压。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预习血压的相关知识,收集与血压相关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材料:血压计。
▍流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你能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吗?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意义?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血压
1.血压的概念
展示教具,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教师讲述:这就是一台水银血压计,可以用于测量血压。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血压吗?
教师讲述:就像打开水管,水管中流动的水对水管壁有一个侧压力一样,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管壁也有一个侧压力,我们将其称之为血压。
2.血压的表达方式
展示某同学体检报告单中血压一项的数据。
教师讲述:血压通常用分式表示,分子表示收缩压,分母表示舒张压,即收缩压/舒张压。心脏在不停地跳动,那么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血液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也是不一样的,好比用水管放水时,如果在一端挤压水管壁,那么另一端水流出的速度也不一样,挤压时水流加快,水管壁受到的侧压力较大,而松开时,水流减缓,水管壁受到的侧压力就减小。同样道理,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我们把这个最高值叫做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血压下降,我们把下降到的最低值叫做舒张压。
3.血压的测量
血压的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两种。
图片资料:1733年,一位叫海耶斯的牧师,首次测量了动物的血压。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属管、长270厘米的玻璃管插入一只马的颈动脉内,此时血液立即倾入玻璃管内,高达270厘米,这表示马颈动脉内血压可维持270厘米的血柱高,高度会因马的心跳而稍微升高或降低,心脏收缩时血压升高(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压下降(舒张压)。他采用的方法就是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又叫有创测量法,也就是通过穿刺在血管内放置导管后测得的血压。因所测部位不同,方法各异,也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的血压。
间接测量法:又叫无创测量法,也就是不通过穿刺而是通过间接方式测得血压。
目前血压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下面我们分别通过练习水银血压计的使用和了解电子血压计的使用方法来认识这种测量方法。
活动1:学习水银血压计的使用方法。
老师先示范讲解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使用水银血压计。
活动2:学习电子血压计的使用方法。
老师演示电子血压计的使用。
教师讲解:这两种血压计目前使用都比较广泛,电子血压计相对于传统的水银血压计而言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只要使用方法正确,测量结果都是科学准确的。有的人认为电子血压计测量不准确,可能是使用方法不当导致,所以使用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而且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的血压在一天之内的变化相对很大,严格来说,人每一时刻的血压都是不一样的,它是随着人的心理状态、时间、季节、气温的变化以及测量的部位(臂或腕)、体位(坐或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测量时应尽量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
4.人血压的正常范围
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收缩压为12~18.7 kPa,收缩压为8~12 kPa,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血压的正常范围是不同的。
分析刚才测得的数据,了解自己血压情况。对于血压异常的同学提醒他有时间再多测几次,也可以试着分析原因,使其明白血压与心情,压力,和最近的睡眠情况等也有关系。
5.高血压和低血压
方案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从而了解什么是高血压和低血压,危害以及如何预防。
方案2:
高血压相对于低血压在生活中更加常见,可以课前调查班级内学生家人或身边的人群中是否有高血压患者,让身边有高血压患者的同学再通过调查分析患者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进行交流,然后集体讨论预防高血压的常见方法。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收获?
方案2:实践
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为家人测量血压,并坚持一周,注意每天选择同一合适的时间测量,然后分析其血压是否正常,异常的要督促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本节课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一节课,课前准备时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尽量使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并且实用。下面就两点来谈谈:
一、关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概念,通过联系学生已有经验,举例说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积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银血压计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血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将这一技能用于生活,提高健康生活的意识。
不足点:受实验条件限制没有让每一个学生练习电子血压计的使用,只能老师示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也练习使用电子血压计。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4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巩固血液循环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内容作准备。
设计思想 用血压计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引入血压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设计思想 通过打比方有利于学生理解什么叫收缩压、舒张压。
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通过练习水银血压计的使用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收缩压和舒张压。让学生在学会使用方法后,使其可以在家庭中帮助家人测量血压。
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分享交流的能力,或者通过调查,加深对高血压的认识,并且通过学习交流认识到血压和健康的联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设计思想 学以致用,让学生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教学感悟(反思)
- 1 - / 3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