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节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节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11:27:10

文档简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生本智慧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知识带给学生的乐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为什么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导入课题、观看录制视频让学生对呼吸系统有全面的了解,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懂得如何呼吸才更健康、结合视频认识肺的结构和肺部有关的疾病,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和肺活量,抽象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模型的演示,方便学生的理解,肺活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测量亲身经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重在体现学生的参与,体现生本课堂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说出肺活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和观察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尝试使用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和班级视频录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关注肺癌的发病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吸运动的结构;关注肺癌,关爱健康。
教学难点: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呼吸运动的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辩论赛比赛的内容和排练、提前收集了解肺癌相关知识。
教师:课件、准备跑步视频、辩论赛组织安排。
▍流程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每位同学将嘴闭起来,捏住鼻子,准备好请举起右手,听老师口令:开始——结束(15秒);采访学生感受。
再来一次轻松点的游戏:身体坐直,深呼吸,然后慢慢呼出,老师喊1吸,2呼,坚持做2遍,请大家比较前后两个过程,你有什么启事?
小结:人体和外界坏境时刻都进行着气体的交换,保障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本节课我们一起去了解人体是怎样与外界坏境进行气体交换的?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方案1:人体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系统来完成的呢?
(一)播放视频呼吸系统,思考呼吸系统由几部分组成?
(二)整体上逐一认识各个器官。(学生上黑板辨认,检查刚才的学习结果)
(三)梳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板书)
(四)深入学习呼吸系统,从呼吸道的第一站——鼻腔,播放视频:(跑步)思考用口呼吸好,还是用鼻呼吸好?为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几位辩手的精彩阐述——怎样的呼吸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主持人、正方和反方上场)
小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鼻的结构模式图。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空气进入鼻腔,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小颗粒,黏膜能使冷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也能粘连空气中的小颗粒。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更卫生。(播放视频)
(五)学生活动:首先呼吸,接着吞咽,然后再试一试两个动作能否同时进行?
为什么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学校校规中的“四不五静”相信我们很熟悉,其中有一条——食堂就餐要安静——有的同学在吃饭时喜欢大声说笑?你有过被呛的经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结: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所以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谈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就会引起剧烈的咳嗽。(出示图片分析)
(六)讨论:气体由咽、喉部,接着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在感冒的时候,医生常说某某气管炎、支气管炎,有同学发现痰变多了?那么痰从哪来?为什么又不能随地吐痰?(小组交流)
学生小结:气管的内表面有黏膜,能够分泌黏液粘连空气中的小颗粒,同时还具有杀菌等作用。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纤毛通过向咽喉部的摆动,推动黏液经咳嗽咳出体外,这就是平时的“痰”。由于痰中往往有致病的微生物,随地吐痰会导致致病微生物的传播。
(七)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肺的功能是什么?肺有什么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呢 (播放视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结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肺部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仅由单层细胞组成。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八)肺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肺癌已成了造成死亡的“第一杀手”,下面请看材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一名,全世界每年的新增病例超过120万,目前中国肺癌死亡率为40.57/10万,在因癌症死去的每3至4人中,即有1人是肺癌。到2025年,我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不寒而栗,肺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肺癌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癌症之一,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55~65岁之间。恶性程度很高,发展迅速。眼下,肺癌已成了造成死亡的“第一杀手”。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出示肺癌患者的肺的图片和正常人的肺)
小结:1.尽量不吸烟;2.保持空气流通;3.饮食要均衡;4.坚持体育锻炼。
方案2:(一)视频——呼吸系统
(二)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交流话题:
1.用口呼吸好,还是用鼻呼吸好?为什么?
2.学校校规中的“四不五静”相信我们很熟悉,其中有一条——食堂就餐要安静——有的同学在吃饭时喜欢大声说笑?你有过被呛的经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在感冒的时候,医生常说某某气管炎、支气管炎,有同学发现痰变多了?那么痰从哪来?为什么又不能随地吐痰?
4.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肺的功能是什么?肺有什么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呢?
5.肺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肺癌已成了造成死亡的“第一杀手”,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呼吸系统的每一个器官,知道他们的作用,其实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健康,希望我们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谈谈自己收获,特别是在生活中如何正确的呼吸?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方案2:反馈习题
1.空气进入肺的正确路径是( )
①鼻 ②支气管 ③喉 ④肺泡 ⑤气管 ⑥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③→②→⑤→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①→⑤→⑥→③→②→④
2.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时都经过的器官是( )
A.咽 B.鼻 C.口 D.喉
3.肺的基本结构为肺泡,一个肺由很多的肺泡构成,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起到什么
作用?
4.肺还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有什么好处?
(答案:1.C 2.A
3.一个肺分成很多个肺泡,这样的好处是大大增加了肺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作用是有
利于呼吸作用的进行。
4.肺泡数目多,肺泡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布满毛细血管和
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
方案3: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汇报:
1.你了解有关呼吸道的疾病吗?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呢?
2.肺癌是一种高发的癌症,引起肺癌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如何对肺部进行自我保护?
本节课从课前资料的准备,到课堂上的探究讨论,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紧扣三维教学目标,本节课知识目标是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力目标是通过阅读分析和观察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关注肺癌的发病率,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实现生本智慧课堂,课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始,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载体,通过合作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二是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体验,到班级视频的录制,再到分组活动,学生参与其中,感悟知识,有效的体现了生本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面对提出问题和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等待的意识,导致学生思维中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课堂评价不够及时和语言平淡,表现较为单一。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坏境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新课的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本节课通过学生活动来完成,学生有效的体验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思想 本节课学习通过总分总的学习模式。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呼吸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最后再次归纳总结。
设计思想 本环节设计从生本的角度出发,视频的录制是自己班级的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呼吸的感受,同时辩论赛让学生对鼻腔的结构有更深的理解,两个活动的设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思想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吃饭不大声说笑,同时把学校的德育教育渗透其中。
设计思想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分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危害,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设计思想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视频和小组交流讨论,归纳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同时知道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设计思想 本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知道吸烟的危害,远离烟草,保护自我。
设计思想 本环节设计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能够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设计思想 在小结本课内容后,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反馈习题的设计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检测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
设计思想 通过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可使学生进一步树立保护呼吸系统、肺部以及珍爱生命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感悟(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共同构成,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学习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基础。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生本智慧课堂,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知识带给学生的乐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为什么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导入课题、观看录制视频让学生对呼吸系统有全面的了解,通过辩论赛让学生懂得如何呼吸才更健康、结合视频认识肺的结构和肺部有关的疾病,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呼吸运动和肺活量,抽象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模型的演示,方便学生的理解,肺活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测量亲身经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重在体现学生的参与,体现生本课堂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呼吸运动的原理;说出肺活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呼吸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制作肺活量测量仪,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比赛吹气球,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呼吸运动的原理与过程;肺活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吸运动模型、气球,吸管,胶布,塑料瓶等材料
▍流程一:导入新课
情景体验:感受呼吸运动中胸廓的变化。
让同学们把手轻轻放在胸部的两侧和正中央,缓慢吸气和呼气,亲自感受呼吸时胸廓的起伏变化,胸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人体的呼吸运动
(一)展示胸廓示意图讨论交流:
1.胸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起伏变化,胸廓的容积分别发生怎么的变化?
3.是什么力量使得胸廓运动的?
(二)指导与提示:
教师做屈肘、伸肘动作,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有关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三)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学生观察呼吸运动的动画,演示呼吸运动模型。
讨论交流:
1.呼吸运动时主要由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
2.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的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四)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
学生做模拟实验,用模型模拟膈的运动。然后思考与讨论:
1.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
2.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是进入气球还是排出?橡皮膜回缩时,气体是进入气球还是排出?
3.是肺容积的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肺容积扩大?
(提示: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个封闭的容器里,气压的变化与容器容积的变化成反比。)
(五)得出结论:
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吸气和呼气:
肺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六)目标检测:
1.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2.填表:
肋间肌变化情况 膈肌变化情况 胸廓容积的大小 气体进出肺的情况
吸气
呼气
二、肺活量
吹气球比赛:5名小选手同时吹一种气球,比一比谁的气球更大,谁更快将气球吹破。
(一)回忆与讲述: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它能反映在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二)实验:自制简易肺活量测量装置并进行测量
每位同学在体检时常常要测量一个指标——肺活量,你还记得是如何进行测量的吗?
思考与讨论:根据现有的器材(大塑料瓶、胶皮管、水槽、水),自制肺活量测量工具。结合数学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出肺活量。(肺活量=πr2×h)
一个人肺活量的大小与其年龄、性别、身材、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约是2500~4000 mL。
思考:肺活量能代表肺容纳气体的最大量吗?为什么?
小结:肺活量=肺总容量-肺残气量
三、课堂小结:
1.呼吸运动: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2.吸气: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空气进入肺内。
3.呼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4.肺活量: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你有什么相关的疑问吗?
方案2:反馈习题
1.呼吸系统包括_______和肺,前者是_______的通道,肺是________的场所。
2.肺活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比不经常参加的人的肺活量__________。
3.人在剧烈运动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表现为( )
A.都增加 B.频率变快,深度减小
C.都减小 D.频率变慢,深度加大
4.下列关于平静状态时吸气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胸部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B.胸部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C.胸部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D.胸部回缩,肺缩小,肺内气压上升,外界气体经呼吸道进入肺
5.下图表示人体呼吸时,隔的下同活动状态,请据图回答(填字母)。
肺内气压最大的状态是__________。
膈收缩最紧张的状态是__________。
肺处于呼气状态的是__________。
(答案:1.呼吸道 气体进出人体 气体交换
2.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大
3.A 4.A 5.A C C)
方案3: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汇报:
某人不小心溺水导致呼吸中断,你会采取什么急救措施呢?
这节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与过程;二是了解肺活量并指导学生制作肺活量测量装置并进行测试。内容不多,但很抽象,所以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多以学生熟悉的常识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到生物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知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三节 人体和外界坏境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回答问题,用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思考状态,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设计思想 本环节设计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能够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强调的是一种过程体验,同学们能积极地在观察中思考,主动获取知识,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想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以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亲自验证胸廓扩张,肺也随之扩大的假设,课前准备了气球,吸管,胶布,塑料瓶等材料,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采取自学分析、演示与试验、讨论交流等方式来突破,不但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还能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使原本复杂的知识点更加清晰。
设计思想 这小游戏的设计让同学们意犹未尽,吹气球比赛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对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来说身体健康十分重要,说出了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心声,体现了“从生物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设计思想 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尊重学生的发现与思考。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测量仪,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生物课堂呈现出新活力。
设计思想 随堂练习,及时检测并反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散。反馈习题的设计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检测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
设计思想 通过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调动了学生想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欲望,真正学以致用。
●教学感悟(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