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学共需2课时,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第1课时(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3个活动“观察血液分层的现象”“观察人血涂片”“血常规化验单解读”,让学生对知识层层深入了解,加强知识的获取和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演示实验,描述分层现象,概述血液组成。
2.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观察它们的大小及形态特点。
3.分析血常规化验单,说出各项化验数据与诊断疾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在生活中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说出血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
1.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知识和材料。
2.自己或亲人的血常规化验单。
教师:
1.收集新鲜的鸡血、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量筒、试管,进行分层实验,以便上课时与学生进行观察。
2.显微镜、人体血涂片永久标本。
3.一张血常规化验单。
4.相关视频“循环系统——血液”、“血液分层实验”、“血液的组成”。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循环系统——血液”。
设疑:生活中你们对于血液都有哪些认识呢?你有哪些关于血液的问题想要了解呢?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分层现象观察实验
方案1:教师事先采集新鲜鸡血,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5%的柠檬酸钠溶液与血液比例1:2时分层快而明显),振荡后,在冰箱中(8℃)静止约6 h。摘自《关于血液成分的探究》(肖厚荣,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8期)
学生分组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对现象进行描述。播放视频《血液分层实验》,师生共同归纳血液的组成,教师板书。
方案2:播放视频《血液分层实验》,请学生描述血液分层现象,师生共同归纳血液的组成。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的血液是由血细胞(blood cell)和血浆(plasma)组成的。
过渡语:人体的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有3种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认识它们。
(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分小组进行人血永久涂片的观察,再阅读P43课文相关内容,合作讨论,完成下表。
血细胞的种类 大小 形态 颜色 数量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红细胞体积较大,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因为含有血红蛋白,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数量最大;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呈球形,无色,数量少;血小板体积最小,形状不规则,数量介于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
过渡语:这三种血细胞各具特点,都具有哪些本领呢?
血细胞的功能
材料分析:
1.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氧运送给全身组织细胞。
2.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3.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迅即发生变形,表面黏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红细胞——运输氧气(血红蛋白)
白细胞——吞噬病菌
血小板——止血凝血
过渡语:血液中这三种血细胞各具功能,它们的数量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您能根据血常规化验单,初步分析诊断确定患者病情吗?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
正常成年人数值
红细胞 3.5×1012 ~5.5×1012 个/L
白细胞 5.0×109 ~10.0×109 个/L
血小板 1.5×1011 ~3.5×1011 个/L
血红蛋白 110~160 g/L
血常规化验数据
患者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诊断结果
A 红细胞计数(RBC) 3.0×1012 个/L
B 白细胞计数(WBC) 1.5×1010 个/L
C 血小板计数(PLT) 5.0×1010个/L
D 血红蛋白(HB) 90 g/L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对即学知识的掌握,分析得出结论。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分享本节课学习心得
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后,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方案2:反馈习题
1.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B )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B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3.下列细胞中能能吞噬病菌的是( C )
A.红细胞 B.脂肪细胞 C.白细胞 D.精细胞
方案3: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此项调查活动:调查搜集父母或者亲属的血液化验单
1.观察血细胞指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分析可能导致的疾病。
2.与父母亲属分析交流,看看化验结果与自己的分析是否一致。
本节课从教学准备、学生实验观察到课堂知识总结,主要突出体现了: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通过视频导入,学生真实的体会了血液的组成,紧接着进行血液分层实验和人血涂片的观察,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现象并且收获知识,非常符合生物学科的探究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学生发现了生物世界的奇妙,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有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1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让学生了解血液在身体里不断的流动,把氧气和养料运输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让学生对于血液有个最直观的认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利用设疑将学生引入血液的知识中去。
设计思想 通过视频引发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调动了学生想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欲望,自然的导入到本节新课的学习。
设计思想 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注意了语言的精炼和概括,多处地方只给教师和学生一个纲要提示,这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究和发挥空间。本部分设计突出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血液的组成。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设计思想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搜集和分析中去,让枯燥的知识在同学们发现、探究、思考中的到答案。
设计思想 《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生产实际中去。该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血细胞的功能的重要性。
白细胞
设计思想 通过对知识点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思考反馈中加固知识的记忆,同时将知识应用于解释实际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设计思想 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让孩子们将课堂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学以致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增进了情感,也提高了学生探索学习生物的热情。
●教学感悟(反思)
1《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教学共需2课时,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第2课时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3个活动环节“模拟血型的鉴定”“输血原则情景剧表演”和“献血常识竞答”,让学生对知识层层深入了解,加强知识的获取和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和血型鉴定的过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3.举例说出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发散思维、分析推理、实验观察、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2.形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愿意向家人、亲友宣传无偿鲜血制度,并确立自己成年后愿意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和血型鉴定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说出血型鉴定的过程。
2.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发生意外需要输血的小品;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献血影响身体健康方面的资料。
教师:课件、本人或者家人的献血证、配置模拟四种血型以及A型和B型标准血清。
▍流程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
多媒体出示图片:医生抢救一位失血过多的病人的画面。
问题:1.如果你是医生,你会选择下列哪种方式抢救病人?
多媒体出示图片:①输血;②输葡萄糖;③输生理盐水。
2.输血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模拟实验:鉴定血型
(一)认识血型
问题:哪些同学知道自己的血型?常见的有哪几种血型?
师生总结出ABO血型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并提到RH血型。
教师适当简介其它血型。
(二)鉴定血型
问题:医院里是怎样鉴定大家的血液的?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同学说出鉴定血型需要用血清。
教师引入血型鉴定的原理。(展示鉴定反应的图片,以及表格)
A型血 B型血 0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 无沉淀(不凝集) 有沉淀(凝集) 无沉淀(不凝集) 有沉淀(凝集)
B型血清 有沉淀(凝集) 无沉淀(不凝集) 无沉淀(不凝集) 有沉淀(凝集)
二、情景剧表演 明确输血原则
创设情景,表演小品。
一位同学发生意外,失血过多,生命垂危。
教师提出问题:
1.能不能随便就给这位同学输血?
2.如果你是医生,你将如何鉴定该同学的血型?
3.作为小医生,你该给他输哪种血型的血?
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讨论得出某些血液相遇会发生凝集反应,输血时应该输入同型血。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假如这位同学是A型血,但是医院现在缺乏A型血。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怎么办?
讨论得出可以少量的输入O型血。引出输血原则。
三、献血知多少
(一)你争我抢(知识抢答)
教师组织知识小竞赛活动。
1.成年人的血量大约多少?
2.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不超过多少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3.健康成年人每次的献血量一般是多少?
学生积极举手抢答。
(二)辩一辩:献血有害还是有利
关于无偿献血,经常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对身体有害,有人说有好处。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学生对两种观点各有拥护者,双方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辩论得出:无偿献血,有益健康,利人利己。
(三)无偿献血
1.问题:你愿意无偿献血吗?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现在年龄比较小还不能献血。虽然现在不能直接献血,但是大家能为无偿献血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比如可以动员家人、亲戚朋友献血;可以宣传义务献血的相关知识。
2.设计宣传无偿献血宣传标语或口号
小结:
1.ABO血型:A型血、B型血AB型血、O型血
2.输血原则: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还有什么相关的疑惑吗?
方案2:反馈习题
1.人的血型是遗传的,一般终生不变,最常见的是_______血型,分为_______型血、__________型血、__________型血和__________型血。
2.输血时以输_________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少量不易引起凝集的血。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答案:1.ABO A B O AB 2.同型血)
教师: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鉴定血型的模拟实验,情景剧表演以及小知识竞赛等丰富的形式,一起认识了ABO血型的分类、血型如何鉴定、输血的原则以及献血相关小常识。
方案3:课外拓展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宣传无偿献血宣传标语或口号,进行交流汇报。
本节课从课前模拟实验材料以及教学课件的准备,到课堂上的小组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等,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里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活跃学生思维,增进知识理解、技能发展、素质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课中,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了主要的学习任务。在小组探究实验和设计宣传标语的活动中,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了一定的任务,所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指导。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到较深刻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从课堂中获得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从而变得好学、乐学。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2课时)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出血型和输血的内在联系。并且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入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中来。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设计思想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部分知识过于抽象难懂,通过模拟实验将抽象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动手操作,再运用图表归纳比较A型、B型、AB型、O型血与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情况,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想 《标准》倡导合作性学习,通过合作讨论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教师创设情境,能够唤起学生关爱他人,在充满爱心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设计思想 将血量与献血知识整合到生活具体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输血、献血等方面构建一个科学的认识体系。以生物学原理指导人的生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设计思想 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尊重学生的发现与思考。通过学生的辩论和设计无偿献血宣传标语的活动,让学生把心灵深处美的愿望在课堂中积极表达出来,使生物课堂呈现生命的活力。
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课堂小结之后,既可以对学生本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测,又可以听过分享本堂课的收获,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并且可以激励他们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将课堂上收获到的知识进行内化。
设计思想 通过自由设计与献血有关的标语,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智慧,从而进一步形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愿意向家人、亲友宣传无偿鲜血制度,并确立自己成年后愿意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感悟(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