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章前四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是如何运输并供给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本节将揭示这些氧气和养料又是如何被细胞利用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学生通过对人体内能量利用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前面学习过的人体的营养供给、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呼吸等内容,从而理解上述各项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又为学习后面几章的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讨论常见食物的热价和不同人每天能量的需求量,说明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说出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及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实习,尝试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教学难点:说明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体温计等。
▍流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当你经过剧烈运动后,身体有怎样的感觉?(或提问:现在是上午第四节课,此时你身体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饿,口渴,感觉到没有力气……
教师: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或长时间学习时),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会感到没有力气。
教师提问:那么怎样来恢复体力呢?
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
▍流程二:新课学习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教师提问:每天我们都要吃食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消化后被人体吸收,最终被血液运送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去了。
教师提问:当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一部分成为了细胞的结构,一部分贮藏在细胞内。这些物质还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会。
教师提问:为什么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呼吸?
学生回答:为了得到氧气。
教师提问:那么人体是怎样得到氧气的呢?
学生回答:外界的氧通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里。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看到了,营养物质和氧都到达了组织细胞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讲解:在细胞里,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同时,这些物质中含有的能量也被释放出来了。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以维持体温。
过渡:当然,不同的营养物质释放的能量是不同的。
活动一:讨论“人体能量的供给”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部分“资料一”,思考。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水、无机盐、维生素、纤维素是不提供能量的,蛋白质、糖类、脂肪能提供能量。据测定,糖类和蛋白质的热价都是16.736 kJ,脂肪的热价是37.656 kJ。
教师提问:什么是热价?三大有机物的热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热价是1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蛋白质和糖类的热价是一样的,脂肪的热价最高。
教师提问:这张表上所列的食物中哪个的热价最高?哪个最低?为什么?
学生回答:花生的最高,大白菜的最低。因为花生含脂肪较多,大白菜主要含维生素,含蛋白质、糖类或脂肪较少。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不同的食物由于所含营养物质不同,以及营养物质的量不同,所以热价不同。
教师提问:我们每天大约需要多少能量呢?请大家看看69页的表10-6,由这张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阅读“资料二”,思考。
学生回答:不同的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给情况,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讨论设计并计算。
教师提问:怎样的食谱才算是科学的符合能量需求的食谱,哪位同学能简单说说该怎样判断?
学生回答:一种食物的量乘以该食物的热价得到这种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将所有食物的能量加起来,再与表10-6对比就可知道了。
教师提问: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参加剧烈运动的人,为什么食量比较大?
学生回答:这些人消耗的能量多,这些能量又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教师小结:对,人在一天中所需要的能量与其自身条件,如年龄、性别、身材大小有关,还与其从事的劳动强度等有关。
二、体温
过渡:人体内营养物质分解后释放出来的能量, 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
教师:展示人体内热量分布图。
活动二:测量体温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体温吗?
学生回答: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
教师提问: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来测量体温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体温计来测量,测量的部位一般是腋窝、口腔、直肠三处。
学生:6人一组,测量小组某位成员的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并列表记录每人的测量结果。
教师:提醒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并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当你为亲人或邻居量体温时,如何确认他们是否发烧?
2.为什么新冠肺炎肆虐期间,机场、车站等场所通过体温探测仪检查旅客的体温。
学生展开讨论,并交流回答。
(请有过“发烧”经历的同学讲述“发烧”时的症状,分析不正常体温对人体的危害。)
(发烧是某些传染病的症状之一,及时发现发烧者可预防疾病的传播。)
教师提问:人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有什么意义?
师生共同小结: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体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教师提问: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体温的?
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体保持恒定体温的办法。
教师出示辨析题:一个人生病发烧是一种病理反应,对人体有百弊而无一利。
学生进行讨论并纠正:正常的体温,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发热对人体既有利又有害。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但当体温过高或长期发热,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当体温达到43℃时,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流程三:课堂反馈
反馈的设计
方案1:说说我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方案2:反馈习题
1.人和动物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是( )
A.脂类和蛋白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水和糖类 D.糖类和脂肪
2.下列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中最接近人的实际体温的是( )
A.腋窝 B.口腔 C.直肠 D.足底
3.在细胞内,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氧化分解,贮存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C 3.维持体温 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本节主要是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供给。学生学习了人体内能量代谢的过程,才能深刻地理解前面学习过的人体的营养供给、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呼吸等内容。本节课内容主线明确,以人体内的能量代谢为主线贯穿本课始终,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并将前两章的内容融合进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回归生活,将生活中的例子如饥饿的感受、提问的测量等引入教学,增加真实性和亲切感,让学生有感而发且能从原有的知识基础建构新的内容;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和活动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其中,回答问题积极,开展活动踊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十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四节 人体的能量供给
● 设计依据与构思
● 教材分析
● 教学流程及分析
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想 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顺细胞如何获得有机物,并引导学生回忆细胞如何获得氧气。最后教师总结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释放有机物中能量的过程。
设计思想 通过资料分析,训练学生阅读资料、提取知识、分析数据的能力,并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设计思想 通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并且根据教师的讲解明晰心中的疑惑。通过尝试测量提问,学生学会使用体温计,并且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设计思想 学生通过辨析题,进一步了解发烧给人体带来的好处和害处,启发辩证思维。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学感悟(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