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提优训练:第六章 力和机械 章末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同步提优训练:第六章 力和机械 章末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8-06 23:3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复习
                 
易错点一 对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理解存在偏差
例1 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摩擦不计,物重G=1 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
A.1 N 0 N B.0 N 1 N
C.2 N 1 N D.1 N 1 N
[易错总结]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拉力的大小。
易错点二 对弹力和摩擦力的理解有误区
例2 关于弹力和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两物体间存在弹力作用,则这两个物体一定相互接触
B.若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则两物体间一定存在弹力作用
C.放在粗糙地面上的物体,一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D.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一定与其运动方向相反
[易错总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一是直接接触,二是物体要发生弹性形变;(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一是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二是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是接触面粗糙;(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4)静止的物体不一定受静摩擦力,而滑动的物体也不一定受滑动摩擦力。
易错点三 从杠杆的角度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全面
例3 如图所示,将直杆在重心O点处悬挂起来,空桶挂于A点、质量为m的重物挂在P点时,直杆恰好水平平衡,当桶内装满不同密度的液体时,重物需要悬挂在不同位置,才能使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若在杆上相应位置标上密度值,就能直接读出桶中液体的密度。下列方法中,能使该直杆密度计的测量精度更高一些的是 (  )
A.减小AO之间的距离 B.减小重物的质量
C.减小桶的容积 D.增大桶的质量
[易错总结] (1)将具体应用工具模型化:确定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3)将具体问题与杠杆的要素相对应,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易错点四 对滑轮组各部分的受力分析不全面
例4 如图所示,不计滑轮重及摩擦,三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A、FB、FC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FA∶FB∶FC=3∶2∶1
B.FA∶FB∶FC=1∶2∶3
C.FA∶FB∶FC=6∶3∶2
D.FA∶FB∶FC=2∶3∶6
[易错总结] (1)滑轮组同一根绳子上的力大小相等;(2)无论是动滑轮还是定滑轮,以滑轮为研究对象,当滑轮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滑轮两端所受力的大小相等。
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例5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为了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中要  。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利用中甲、乙两组实验数据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得出结论正确吗     。你的理由:  。
(3)对比图中甲、丙两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变式延伸】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
(1)甲是小刚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你认为    (选填“小刚”或“小明”)同学设计的装置更好,理由是 。
(2)小刚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通过改变压力大小得到了表格中的相关数据,请帮小刚分析,此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的表达式为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F压/N 2 3 4 5 6
弹簧测力计示数F1/N 0.6 0.9 1.2 1.5 1.8
(3)小刚进一步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量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装置中定滑轮的作用是        ,该装置的优点是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例6 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目的:  。
(2)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    和        、钩码、线。
(3)实验步骤
①先将杠杆支在支架上,若发现杠杆的右端比左端低,则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杠杆两端的       。
  ②在实验中,改变钩码的   或位置,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
③某同学重复进行了三次实验,他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
(4)数据记录
每个钩码的重力都为1 N,杠杆上每小格表示4 cm,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实 验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动力× 动力臂 /(N·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阻力× 阻力臂 /(N·cm)
甲 1 8 8 2   8
乙 2 12 24   8 24
丙 4 4   1 16 16
(5)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变式延伸】结合上例探究以下问题:
小悦同学想要探究使用杠杆时,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她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三个钩码的重力,如(a)所示;然后将它们挂在已调节平衡的轻质杠杆的A位置上,再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B点沿竖直方向用力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如图(b)所示;接着,在保持杠杆水平平衡的情况下,改变弹簧测力计的用力方向,如图(c)(d)所示。
(1)小悦用图(b)方法通过多次操作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她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2)比较图(a)与图(b)可知,使用动力臂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提升钩码时,可以    。
(3)比较(b)(c)(d)三图中拉力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示数等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当阻力、阻力臂及动力作用点一定,且杠杆水平平衡时,  。
答案
章末复习(一)
[思维导图建构]
1.(1)物体 物体 
(2)形状 运动状态 相互的 
(3)大小 方向 作用点
2.(1)越大 长 
(2)量程 分度值 所测力的方向 
(3)箭头 作用点 箭头 线段的长度
3.(1)吸引 
(2)mg 竖直
4.(1)阻碍 
(2)滑动 滚动 
(3)压力 接触面 
(4)压力 接触面 滚动 滑动
5.(1)转动 
(2)支点 阻力 阻力臂
(3)支点 力的作用线
(4)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5)省力 费力 等臂
6.(1)省力 力 等臂 G
(2)省力 力 动 阻 2 省力 G
(3)省力 力 (G+G动)
[易错考点专训]
例1 D  弹簧测力计A、B的受力情况是一样的,都是左右两端各受1 N的拉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均为1 N。
例2 A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所以若两物体间存在弹力作用,则这两个物体一定相互接触,故A正确;若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发生形变,则两个物体间不存在弹力,故B错误;放在粗糙地面上的物体,若没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的趋势,则不受摩擦力作用,故C错误;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误。
例3 B  在A点悬挂空桶时,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桶LOA=G物LOP,
即G桶LOA=mgLOP①,
在空桶内注满液体,空桶容积为V,则液体的重力:G液= m液 g=ρ液Vg,
由于此时移动重物至Q位置,如图所示,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G桶+G液)×LOA=G物×LOQ,即(G桶+ρ液V g)×LOA=mg×LOQ②,
由②-①可得,ρ液Vg×LOA=mg(LOQ-LOP)。由此可知,液体的密度值相同时,(LOQ-LOP)的数值越大,密度计越精确。减小AO的距离,密度计精确度降低;减小重物的质量,密度计精确度增加;增大桶的质量,密度计精确度不变,故B选项正确,A、D选项错误;由①②可得,ρ液=,在其他物理量不变时,减小桶的容积,(LOQ-LOP)的数值变小,密度计精确度降低,故C错误。
例4 B  根据每段绳子承担的力的情况,分析三个弹簧测力计拉力FA、FB、FC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
设每段绳子承担的力为F,FC承担3段绳子的拉力:FC=3F;FB承担2段绳子的拉力:FB=2F;FA承担一段绳子的拉力:FA=F,则FA∶FB∶FC=F∶2F∶3F=1∶2∶3,故B正确。
[重点实验突破]
例5 (1)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
(2)不正确 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3)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变式延伸】
(1)小刚 容易控制拉力处于水平方向
(2)f=0.3F压
(3)改变拉力的方向 不需要
(1)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在定滑轮的作用下,很容易保持拉力处于水平方向。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得,F1=0.3F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拉力的大小,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的表达式为f=0.3F压。
(3)该装置中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拉力的方向,因木块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故木块所受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该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6 (1)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条件
(2)刻度尺 弹簧测力计
(3)①左 平衡螺母 
②个数(或数量) 水平 便于测量力臂 
③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4)4 3 16
(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变式延伸】
(1)不可靠 (2)大于 省力
(3)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小(动力臂越短),动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