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7 20:1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故 乡
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者简介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朝花夕拾》
秕谷 鹁鸪 颧骨 折本
潺潺 阴晦 伶仃 恣睢
猹 獾猪 弶 脚踝
髀 愕然 嗤笑 瑟缩
惘然 祭祀 寒噤 廿年
掌握词语
理出思路
文中的“我”回到了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他经历了什么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故事的线索,梳理故事的情节。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开端(1-5) 发展、高潮(6-77) 结局(78-88)
思考:
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这次回故乡给了他怎样的心情,离开时又是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文章找找句子)
“我”悲哀的情感主要受到
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的影响。
故乡之人
故乡之景

鲁迅小说创作的初衷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极具变化的人物:闰土、杨二嫂
分析人物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文中对于记忆中少年闰土和眼前中年闰土的描写,说一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填写下面表格。
研读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的语言
具体语言
省略内容或作用
我的感受
“……我远远地将缚在榜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面了。什么都以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你听,啦啦的响了,
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省略的是所捕鸟雀的种类。
开阔了眼界,期待冬日。
省略的是所看鱼儿中种类。
对闰土佩服不已。
表示闰土的话被我打断。
深深吸引,有强烈的好奇心。
研读中年闰土
中年闰土的语言
具体语言
省略内容或作用
我的感受
“……老爷!……”
“……我收成又坏。中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的,请老爷……
静默或者思考
等级观念极强,可悲的厚障壁。
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距离感,无话可说
麻木迟钝
为他的生活同情
外貌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友谊
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
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 寄托神灵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见多识广的小英雄
苍老贫苦、麻木迟钝、
淳朴的木偶人
对比
内容探究
迅哥儿与闰土之间已经有了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可爱的少年是如何沦为成一个麻木的木偶人的?原文有答案吗?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写作背景
1919年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在故乡,他目睹了故乡的冷漠、麻木、市侩,“希望”的破灭,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便以回乡经历为题材,于是写下这篇小说。
鲁迅在作品中写到的“农民”群体,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扭曲了他们,腐蚀了他们的纯洁的心灵,这正是作者所关注的。
活动任务
请你根据品读闰土这个人物的方法,跳读刻画杨二嫂的部分,抓住细节,圈画刻画杨二嫂形象的语句,并批注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杨二嫂形象。填写下面表格。
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
外貌
动作
总体形象
对比
安分守己豆腐西施
泼辣刻薄自私圆规
感悟情感
有人说,从杨二嫂的身上读出了作者的厌恶与鄙视,也读出了同情与悲悯,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中刻画杨二嫂形象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厌恶与鄙视、同情与悲悯并存。她的外貌表现出她的尖酸刻薄轻浮;她的语言、“我”的反映表现她的放纵、泼辣、自私;她的动作表现她的自私自利、贪占小便宜。她的变化,变现她的可怜与可悲,读出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悲悯。
作者情感态度
温柔美好的女子怎么最后变得如此令人厌恶呢?变化的背后是什么呢?
辛苦恣睢
请你快速默读小说,圈点勾画三处描写故乡环境的语句,分别用两三个词来概括环境的特点,完成下表。
环境之变化
环境描写语句
环境特点
观察视角
现实中的故乡
回忆中的故乡
未来的故乡
请作者构思三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现实中的景:渲染死气沉沉的气氛,烘托我悲凉的心情,为下文记忆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人物的变化埋下伏笔。
记忆中的景:神奇美丽、生机,烘托小英雄的形象,表达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引起我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
未来的故乡之景: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深化了辛亥革命后农村衰败的主题。
请你快速默读小说,圈点勾画体现“我”心绪的语句,概括“我”心绪变化的过程。
“我”的心绪之变化
渐近故乡时:悲凉 悲哀
在故乡: 愉悦(回忆) 悲哀(见到旧友乡邻)
离故乡: 气闷 悲哀 充满希望
问题探究:“读”作者
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吗?
“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文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句子?
作者把希望比喻成眼前的路,表达自己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和相信希望必定实现的信心。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主题
本文以“我”从北京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故乡景色和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民日益衰败的面貌,揭示了农民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读懂小说主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创作背景
探究人物内心
分析议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