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4: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课件制作:杨 敏 贤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1、了解本文创作背景解读课文题目和作者感情。
2、读课文经典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修辞叠词动词)
学 习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英雄气概”。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
创 作 背 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瓦解,新时局尚未到来。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Xiè duó wěng niǎo nuó shà
煤屑路 踱步 蓊蓊郁郁  袅 娜 霎时
mí qiàn mò hān chǔ
弥望 倩影 脉脉 酣眠 独处
cēn cī liǎn jū xì bó   léng
参差 敛裾 空隙 斑驳 峭楞楞
fàn zhà wǎn yuàn
梵婀玲 乍看 宛然 妖童媛女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求宁静
小径
颇不宁静
得 宁 静
小径
失宁静
明线:空间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作者行踪和文章结构
荷塘


小煤屑路
荷塘
荷塘四周





“ 心 里 颇 不 宁静”
(寂 寞 、 苦 闷 与 彷 徨 )
淡淡的哀愁
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游赏线索
感情线索
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找出本文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1 3 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
4 6 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7 10 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
赏 读 课 文体 味 妙 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文章4——6段分别写了那几幅画面?
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阴森)
鉴赏写景段落的三把钥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等。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自然灵动。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 用博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博 喻
楼阁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燕,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通感,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特点,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辞方法。
(1) 她笑得很甜。
(2) 人靓歌甜。
(3) 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
甜甜的,凉凉的。
幻灯片 8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写出了荷花开放时含苞待放的样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叶子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叶子的密集,还写了叶子底下的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无声,荷叶含情,仿佛和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比喻 )
零星 袅娜( 拟人 )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的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
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把把叶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态比喻成牛乳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朦朦胧胧。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转为听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借助想象为我们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画面。实景仿佛在眼前,虚景仿佛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树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错落,衬托出月光的轻柔和荡漾。
分析下列句子中彩色词语的表达作用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分组讨论:能否将这些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
完成仿句:仿照下面句式写一句话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
仿句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那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