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8 16:0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疫者,民皆病也。” ——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有“虫”“蛊”“疟疾”及灭虫的记载。
考古学家认为,约1万-2万年前农耕文明产生时就出现了传染病,跟饲养动物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病毒出现在30亿年前,比人类出现早得多。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前1150-前1145)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通过吸入或直接接触传播。发病时全身布满红疹,因为感染者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痊愈后可终生免疫。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
目前已知人类最早感染天花的证据来自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天花在中国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述了天花的症状和流行情况。
英女王玛丽二世(1662-1694)
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33-1603)
沙皇彼得二世11岁登基,1729年14岁死于天花
法国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五(1710-1774)
死于天花(君主的克星)的欧洲君主:
在古代,流传有一句话:“生下孩子不算成,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当时天花对人的伤害力有多强。
大清朝建国267年,始终有一个幽灵盘旋在王朝上空,那就是古代谈之色变的传染病:天花。
相比其他朝代,比如明朝,清朝像是被天花下了诅咒一般,
在清朝12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顺治和同治帝都死于天花。还有两位患过天花的“麻子”皇帝:康熙和咸丰。
努尔哈赤先后有两子死于天花,第8子皇太极未出过天花,是为清太宗。
顺治帝为避天花曾长期不上朝,但偏偏天花却“爱”上了他,致使其没活满24岁。顺治有十四个儿女,其中四个皇子、五个皇女都死于天花,第三子玄烨得过天花,获得免疫力,被立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康熙皇帝。
康熙帝生育21个子女,成活者仅10个,其余11个,有10个死于天花。
同治帝是慈禧太后独子,6岁即位,1874年19岁时死于天花。
——整理自《清史稿》
“传染病、战争、饥荒”
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剑客”。
这其中最悲剧的是传染病,由传染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战争、饥荒死亡的人数要多。
有些疫病毁灭了一个村落,
有些毁灭了一个城邦,
有些甚至毁灭了一个文明。
15世纪末,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时带来了天花, 2000-3000万原住民在约100年后只剩下不到100万人,被史学家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
16c美洲天花瘟疫
哥伦布大交换之疫病传播
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屠杀事件不是靠枪炮实现的,而是天花。后被称为“穷人的核弹”。通过飞沫或接触感染。
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前,阿兹特克帝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
阿兹特克帝国一向有全民皆兵的传统,所有成年男人都必须佩带武器,这使得整个帝国拥有作战能力的实际人数不下几十万。
1520年,殖民者科尔特斯带着西班牙军队进入了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但力量悬殊,西班牙军队遭到惨败,落荒而逃。
1521年5月22日,1000名西班牙军队向特诺奇提特兰城发动第二轮进攻。这次进攻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遇到一兵一卒的抵抗。
推开城门后,他们发现,遍地都是阿兹特克人的尸体。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
一个令人瞠目的结局。
①查士丁尼大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在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
它使正常的食物生产与供给体系受到破坏,重创了帝国经济和帝国军队,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此后它还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直到1/4的罗马人口死亡。这次鼠疫使东罗马帝国元气大伤,走向崩溃。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洲的浩劫——鼠疫
《捕鼠人》
Jan Georg van Vliet,17世纪
没人能想到,当年查士丁尼瘟疫中残留下来的微生物源由西向东传播,在局部地区被保存下来,寄生在野鼠、旱獭和黑鼠等生活在中亚广大高原上的啮齿类动物身上。感染上瘟疫的老鼠跟随沙漠旅行商队,沿着贯穿亚洲和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从中亚被带到克里米亚半岛。黑死病和佛罗伦萨等城市爆发,意大利遭受沉重的打击。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在堪称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死去的总人数为其人口的5%。
黑死病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大规模啮齿动物流行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会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出血,以及其他严重毒血症状,在面部、腋下、腹股沟长出大肿块,并且皮肤会出现黑斑,大多会在感染48小时内死去。
②黑死病
黑死病患者前期会流鼻血,先是大腿内侧和腋下会长出肿块,然后蔓延到全身,最后全身出现密密麻麻的黑点,特别是手臂和大腿,只有少数人能在感染了黑死病之后还活下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黑死病表现为淋巴结鼠疫,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也会以肺鼠疫和败血症的形式出现。......伴随疾病出现的皮肤变色,即黑斑。 ——肯尼思·基普尔《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黑死病盛行期间,谁去当医生,谁家就要准备后事。没人清楚这种疾病是怎么传播开的,那个时候盛行的“放血+祈祷”疗法,让充满鼠疫杆菌的血液从病人的体内转移到医生的双手上,又由医生传染到下一个健康的人。
为了避免传染的扩大,路易十三的御医设计了一款防传染医生套装,它长这样:
黑死病时期“鸟嘴服”
全皮打蜡的外袍包裹住全身,鸟嘴面具的长喙表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那时人们还相信,凶恶的鸟类可以“吓走”黑死病。
以国家而论,在这次大瘟疫中,意大利和法国受灾最为严重......在城市中,受灾最为惨重的城市是薄伽丘的故乡佛罗伦萨:80%的人得黑死病死掉。在亲历者薄伽丘
所写的《十日谈》中,
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
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
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
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
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
知晓……
黑死病对欧洲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
中古城市人口集中,接触相对密切和频繁,卫生设备
落后,卫生知识缺乏,遭受的危害最为惨烈。
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1348-1352年,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万—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欧洲社会政治秩序的极大混乱。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禁欲主义逐渐退出,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把目光从对神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人类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追求平等与自由权,张扬人文主义,提倡社会的主宰是人而不是神,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黑死病使欧洲田地大量荒芜,英格兰地主开始把土地集中起来养羊,“圈地运动”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黑死病使得数以万计的训练有素的官员突然间被瘟疫消灭了,大批官员的死亡,使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都陷入瘫痪状态中。为了使各级政府机构重新发挥它的神经指挥功能,大批不学无术、愚蠢无能的虚伪奸猾之徒涌填到各级官衙。这些人以其自私之动机趁瘟疫造成的混乱中饱私囊,极力搜刮民众膏血。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通奸、盗窃,已成通常之事。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农民 阶层
教士阶层
瘟疫动摇了基督教的正统神学,使其失去了在思想上的垄断地位。它不仅使教会失去了在思想方面的专制地位,也使其政治地位逐步衰落。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战士 阶层
中世纪欧洲的三个阶层
农民必须贵族领主交纳大量地租
黑死病爆发
农民病死, 耕地荒废
农民变成了稀缺劳动力
农民向贵族领主要求更高的待遇
黑死病间接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灭亡
身体强壮的人们突然被剧烈的高烧所袭击,眼睛发红仿佛喷射出火焰,喉咙或舌头并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伴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患病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烂,无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触碰......甚至狗也死于此病,吃了人尸体的乌鸦和大雕也死了。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史》
这场大瘟疫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包括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都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使得城邦的公共管理出现巨大问题,雅典陷入了无休止、混乱的党派纷争之中,法纪废弛......最后雅典战败,逐渐走向衰落.......无疑,这场瘟疫对雅典的垮台有影响。
——《疾病改变历史》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明通鉴》
“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崇祯实录》
它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其名字的由来并不是因为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感染,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导致2500万-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17亿人左右。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雅典瘟疫
查士丁尼大瘟疫
思考:瘟疫是决定历史的因素吗?
黑死病
天花
明末鼠疫
雅典衰亡 改变地中海政治格局
西征失败 东罗马由盛转衰
人口减半 冲击神学 文艺复兴
收割君主 美洲原住民灭亡
明王朝覆灭 东亚格局剧变
西班牙流感
一战转折
新冠病毒
世界格局改变?
谁主沉浮?
冥冥天意
英雄人物
细菌病毒
毛泽东 七律·送瘟神
生产力
“人”在瘟疫面前真的就是尘埃?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中国古代有哪些抗疫手段?
“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
——《本草纲目》水部
《唐律疏议》“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
汉长安城直城门南门道地下3米处发现的巨型排水涵洞
古罗马发达的排水设施
“旧有豫章沟……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
—— 《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
材料三:洗头洗手洗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用衣服包裹全身被认为是生存的必须,肥皂的杀菌作用被注意,人们极力回避患者和其碰过的物品。
——杨靖《黑死病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材料一:“街道是最受污染的地方,每家的垃圾从窗户扔到街上,街上还有动物腐烂的尸体,清理的马厩的污物也直接扔到街上”。
——李威《中世纪英国医疗研究》
人痘接种法:人痘接种,实际上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取痘痂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亦可起到减轻病情,避免产生危重的病情。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有效地保护了我国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法已传遍欧亚大陆。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
汉代“病迁坊”隔离麻风病人
南齐“六疾馆”
唐代寺庙病坊和养病坊
宋代安乐坊
建立救治机构
在黑死病爆发之初,佛罗伦萨政府采取了措施:邻近的感染城市居民不得入境,违者会处以500里拉的罚金。
威尼斯成立了卫生委员会。规定外来船只必须控制在港口,如果30天没有发现该船人员有患病情况,方可进入贸易区进行贸易......还会将与其有过接触的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的隔离。除此之外,还设立隔离医院监督疫情的情况,并及时通告。
1768 - 1796年左右,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经过20多年的悉心研究和观察,终于证实患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再患天花。
琴纳在1796年第一次给一个8岁的孩子菲茨朴斯接种牛痘,并且取得成功。他后来被称为疫苗之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1949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冰冻风干法,这样制造的疫苗在常温下能保存好几个月,天花疫苗真正被完善了。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绝迹,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生,特地在瑞士日内瓦建立了一座琴纳雕像,并在纪念碑上镌刻着:"向母亲、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历时2900年的天花终于被消灭。
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及1885年研制出狂犬病疫苗,战胜狂犬病,是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
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
但是,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因为,我们庆幸拥有伟大的中医药,与瘟疫展开一次又一次生死对决,并无数次救民族于危难!
——《中国疫病史鉴》
中国古代瘟疫约4年/次
多伴随战争及灾害发生
城市>乡村
人口稠密>人口稀少
频繁性、周期性
时空分布不均衡
突发性、持续性
危害大、范围广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与成就
战国 扁鹊
汉代 不详
东汉 不详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佗
西晋 王叔和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唐代 政府
宋代 唐慎微
明代 李时珍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麻沸散、五禽戏
《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肘后备急方》总结晋以来医疗成就
《千金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证类本草》宋代最著名的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资料,概括中医药成就
扁鹊
望: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
闻: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 以前所患过的病;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医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书影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中医诊断学中的“六经辨证”(病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和“八纲原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确立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华佗(东汉):精于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汉书·方术列传》
中国的针灸学博大精深,《玉龙歌》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本歌取120穴位,治疗80余种病证。
收入药物
1892种
新增药物
374种
收入医方
11096个
插 图
1000多幅
字 数
190 万字
李时珍《本草纲目》
记述内容
性、味、主治、用药法则、方剂、配伍、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应该学外国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16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渐趋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颇得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19世纪初,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传入中国。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西方医学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走进了中国并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较大影响。当时西方传教士认为“在一切有助于传教的事业中,最有价值的是医药知识。传教与行医两者应并行不悖。” 因此,大批医疗传教士来到中国,加速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梅藤根先生查房时,面对小患者的鞠躬致谢顺势回礼的一瞬
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入侵者的仇视心理导致中国社会对外来宗教强烈排斥,这使传教士的布道工作处处碰壁。传教士们发现,行医能够减少文化上的冲突与隔阂,消除国人对他们的抵制心态,也较少受到地方当局的干扰和阻挠。因此传教士们开始把医药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并广开诊所、医院,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
教会医院的建立
传教士为了扩大教会影响,开始设立医学校,医学教育的传授逐渐纳入了正轨。1866年博济医学堂的设立是近代中国西医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直接启发了此后一批教会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建立。中国的近代西医教育体制受英美影响较大,学校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美的教育水准相当。
教会医学院校的建立
博济医学堂
(今中山医学院)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发展,中医的危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在此期间,中西医的学理讨论溢出医学界而进入言论界,并进一步触动了政界乃至整个民国社会,饭碗问题与学理问题交织一起,学界人物与政界人物互为激荡,将一场本可以局限在学理层面的讨论闹得沸沸扬扬。中西医之争,仅影响极大的就发生过四次:1920年余云岫与杜亚泉的争论;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的争论;1934年发生在《大公报》《独立评论》上的“所谓国医问题”的争论;l941年发生在国民政府参政会的傅斯年、孔庚之争。
——邓文初:《“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载《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
中医万能论:
“中医制本”
“中草药没有毒副作用”
“某某药方包治百病”
中医无用论:
“中医没有科学依据”
“中医已经落后于时代”
“中医根本就是迷信巫术”
如何看待中西医?
探究:中西医的理念有何不同?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
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
西医将人体视为可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可以拆开、修理、更换。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
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
在这次生存抗争中幸存下来的中医界,为了谋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开始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同时,西医界在这次论争中尽管未能达到废止旧医之目的,但却迫使中医自身进行改良,并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未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中成药
中医改良
中西结合:双剑合璧荡疠气
中医药(成就)
西医
(传播、发展)
疫病
(流行、影响)
较量与斗争无时不在
有些战斗,听不到炮火,却听得见冲锋;有些战场,看不见硝烟,却看得见牺牲。就请记住这些在过去的那个凛冬,为了春天做出牺牲奉献的每一个人。
战疫
催伤虽多意越厉,直与天地争春回
保持对未知的敬畏,用谦虚的心预防治理
“软弱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三体》
巩固练习
1.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并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当时,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入学标准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可知,该学院的运行几乎全部仿照西方标准,这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正确;仅靠一所医学院做不到“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故B、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排除D项。
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2.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可知,中国古代医术重在治病救人,故A项错误;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可知,中国古代的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行医过程中渗透着儒家的价值观,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古代医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材料也并非强调中国古代医术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故C、D两项错误。
3.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3.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由于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疾病频发,因此宋真宗下令,每到夏季便进行“虑囚”来降低监狱人员的密度,以避免牢狱疫病流行,故C项正确。材料只表明“杀人者论如律”,其不在“虑囚”的范围之内,这并不能说明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北宋夏季“虑囚”的原因是监狱环境恶劣,疫病频发,这并不能说明刑罚宽松,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政府是出于防疫的目的而释放囚犯,并不能说明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故D项错误。
4.1879年,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后来其部分系科与教师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06年,英、美两国的6个教会共同创办了北京协和医学堂,即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据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有必要对传教士传教权的评价做根本性的调整
B.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C.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在日益加深
4.答案:B
解析:A项“根本性”说法错误,故排除;由材料可知,外国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教会在当时在华各国教会中影响力最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并非强调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D项错误。
5.中国古代关于疫病的流行与防治的记载不绝于史。某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对疾疫的文字记载,如疟、疥、蛊等,并且还有“疾年”的记载,这有可能是对疫情的最早记载。下列不是中国古代对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 )
A.掩埋尸体,修建饮水道
B.疏通井渠河道
C.建立救治机构
D.发明人痘接种术
5.答案:A
解析:古罗马修建饮水道,对疫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如西汉时期的隔离房、隋唐时期的“病坊”等,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古代疫病与医学成就
古代的疫病
中医药成就
西医的传播
西医概念
传播过程
传播影响
有利于医学近代化发展
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启迪民智,改变陋习
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
文化侵略,过于否定中医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近代后,影响扩大
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等
古代成就
现代成就
重大疫病
疫病影响
疫病防控
天花、鼠疫
隔离、派药、预防、赈恤、接种
政治:威胁统治,导致王朝更替
经济:生产停滞,饥荒严重
文化:新思想萌芽
社会: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
军事:影响战争成败
中西医结合,设立中医院,走向世界
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诊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