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6《一封信》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为此,我结合课后题,重点让学生讨论: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
二、说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封、削”等14个生字,知道3个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指导书写“今、写”等10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会亲情的可贵之处。
四、说学情
(1)识字方面: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识字方法。因此,在识字环节,很多字都能够请“小老师”来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我重点总结多音字。
(2)写字方面: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分析字形、结构等。
(3)理解课文:有了前两篇课文做基础,学生已经懂得对比看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心里感受,从而体会露西对爸爸的想念之情。
学法:
将两封信的内容进行比较,通过朗读,懂得文中蕴含的道理。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2、识记生字(多种方法读生字,交流、小结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朗读课文,请孩子们汇报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小女孩(露西)想给出国的爸爸(写信 )觉得(第一封信)写得不好,在妈妈
的帮助下(重新写了一封信)的故事。
2.独学: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一说,露西为什么想给爸爸写信?
爸爸出国了,要过半年才能回来。今天,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以此让学生体会露西对
爸爸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妈妈还在厂里,露西早早回到家。她打开空调,又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
让学生找出里面的动词,并通过这些动词体会露西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4、独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4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
爸爸写第一封信?(第3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露西给爸爸写的第二封信?(第7---14自然
段)
5、对学:同桌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露西在给爸爸的第一封信中写了什么?汇
报交流。
(1)重点句 1“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开门见山的告诉爸爸他们的生活不开心,这样的信,爸爸看到以后会怎样?只能徒增烦恼。
(2)重点句 2“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从这句话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过得很不好。特别是“总是”一词。
(3)学习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4)指导朗读,师引读,生领悟读,读出露西的伤心、难过以及对爸爸的思念。
6、对学:同桌共读课文第七—十四自然段,找一找露西给爸爸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什么?
(1)“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也写出了什么?(我们家的希比希过得很快活,我们也跟着过得很快
活)
这封信里面讲了台灯坏了的事情了吗?是怎么讲的?和前一封信表达的方式一样吗?哪一封信的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3)“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妈妈说。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说话的人物在说的话的后面。仔细观察它的标点符号,应该怎样打标点?
(4)将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在课件上完整地呈现出来,再读一读。
7、对比分析,明白道理。
(1)对比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第一封信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第二封信表达的又是什么思想?
(2)讨论:你认为第一封信好些?还是第二封信好些?为什么?
(3)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生活中要积极乐观地看问题,给远方的亲人报喜不报忧。)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会写的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互相提醒。
3.“珠、圆、笔”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描红、练写。
5、师点评。
七、说板书设计
一封信
第一封:想爸爸 台灯坏了 冷清
第二封:家里很好 自己修台灯 希比希活泼
八、说教学反思
这个是拓展练习写一封信后的反思,在批改孩子们写的一封信时 。我发现孩子们有太多细腻的情感藏在心里。找有限定孩子们习作的收信人,他们有的写给爸爸妈妈 ,有的写给答空如奶,有的写给老师 同学服友、弟弟妹妹….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这封信,只有个别孩子在格式上出错。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 孩子们的错别字少了很多。从这里,我有了一点思考∶也许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让他们更加用心。习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动。这也让我有所感悟∶ 学习生活中,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利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因为有的孩子说不出的话却可以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亲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