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学语文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个寓言故事,其特点一是"有趣",二是"寓理"。学习本文,应让学生在"趣"读中悟"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导学案主要采用了读一读、编一编、评一评的方式。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的有趣;续编对话,感受想象的乐趣;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井沿、回答、弄错”等词语,认识多音字“哪”,会写“渴、喝”2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对话。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4.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四、说学情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积累的生活常识不多。因此,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喜欢声像同步、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动态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有利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釆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 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 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六、说教学过程
一、结识朋友、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瞧,他们来了,(出示小鸟和青蛙,板贴),让我们一起说出他俩的名字吧。
2.青蛙和小鸟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学习12.坐井观天。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坐井观天》)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小鸟和青蛙在争论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
2.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初步感知青蛙和小鸟生活的环境。(板贴)随文认读“井沿”。
3.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的2——7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指导:小声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找出小鸟和青蛙共有几次对话,分别用——和 画出来。
4.学生交流,找出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课件出示)
(1)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2)随文识字:答、喝、渴
(3)指导书写:喝、渴
(4)朗读指导:读好儿化音“哪儿”;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5)分角色朗读,读好儿化音“哪儿”,问句读出上扬的语气。
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
(1)自读第二次对话,分别用“ ”和“ ”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2))理解青蛙的话。
①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了解青蛙的观点:井口那么大(板贴)
②比较下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更好?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得那么远吗?”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得那么远。”
在比较朗读之后,感受原句(第一句)中用了感叹句和反问句语气表达更为强烈,表现出青蛙的自以为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感叹句和反问句的表达语气和效果。】
(3)小鸟认为天有多大?(课件出示)
(板贴无边无际)
随文认读:弄错
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看图说话。(我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出示:大草原、大海
拓展: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我飞过( ),飞过( ),大得很哪!”
多音字:哪 句中读“三声”,句尾读 “轻声”
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情指名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
第三次对话:(课件出示)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随文识字:抬 字串识字
这次对话,提示语都加了“笑了”,青蛙的笑和小鸟的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青蛙的笑,说明青蛙很自大,一点儿也听不进小鸟的话。
小鸟的笑,是小鸟笑青蛙的自以为是,笑青蛙明明是弄错了,却还是固执己见。
此时,你觉得这是一只( )的青蛙。(板贴: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对“笑”的理解,感受青蛙的自以为是。】
(4)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拓展学习,巩固提高(课件出示)
1.四人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生展示。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青蛙说点了什么?
五、总结提升、领悟寓意。
1.小结寓言的特点。
2.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六、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伊索寓言》
七、说板书设计
12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青蛙 井口那么大 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八、说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但是这一寓意,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但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在教学中我首先采用通俗的启发谈话的方法导入新课:先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成语故事吗?说说你们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说给咱班小朋友听听。让学生理解很多的成语故事。从而引出“坐井观天”,告诉学生它也是一个成语,《坐井观天》这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本中。
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用手工做的纸筒,观看黑板,比较比平时看到的黑板有什么不一样呢?为学生创造体验,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问。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力。学生们做的不亦乐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青蛙和小鸟的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
二年级小学语文上册-12《坐井观天》说课稿(部编版)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青蛙和小鸟的三次生动有趣的对话,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课文主要讲了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时要站得高,才能见多识广,看得全面。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去感悟,练习分角色朗读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又利用纸筒做实验,让故事的寓意跃然纸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3.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说学情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利用汉语拼音准确地拼读生字,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阅读、写话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字词导入
1.全班认读词语卡片。
2.开火车个别认读。
3.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板书: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天有多大?)
三、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师:青蛙和小鸟是怎么争论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吧!请同学们三人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2—7自然段。
(课件出示9)学习要求: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小鸟和青蛙说的话;
(3)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2.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10)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小鸟又累又渴飞到井沿上找水喝。)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可加上适当的动作加以理解。
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11 )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分别用“ ”和“ ”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 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
⑶ 实验:用课本裹成圆柱形看天花板,并交流发现了什么?
(发现只能看到很小的一块天花板。)
⑷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课件出示12 )(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无边无际就是“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我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⑸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第三次对话: (课件出示13 )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 (课件出示14 )用“一……就……”说话。
一下课,同学们就跑出教室,奔到操场上做游戏。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四、教师小结
1.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巩固提高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课外作业新设计
1.分角色读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并演一演。
2.搜集一下寓言成语。
3.说一说“坐井观天”的含义。
答案:
1.略。
2.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3.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六、说板书设计
12《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天有多大? 看事物要全面
青蛙 井口那么大 目光短浅
七、说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容易便知道:坐在井里看天。可是,“坐井观天”是个成语,它有一定的寓意,而体会它的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3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引导,并鼓励他们。 为了更进一步体会“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看一看,这使学生情绪高涨,因为他们尝到了动手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的。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书卷起来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呢?学生便从中悟出道理,知道此成语的寓意: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部分。最后我又补充归纳“坐井观天”的寓意: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又加深了学生的体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由此突破。我不难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有多大,真的难以想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