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简单短小、浅显有趣的寓言故事。主要描述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有多大的故事,通过三次对话揭示寓意。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要开阔眼界,全面认识。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与写字基础,但由于身心发展特点,他们个性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用动作演示、课件再现情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读,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延伸。
三、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会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当导游,带领大家去参观成语王国里的一口井。(出示图片)
你瞧,左边就是咱们原始的井,经过聪明的古人的思考,渐渐地演化成为了右边的井字。猜一猜,中间的点会表示什么意思呢?(水)
我们再来读读现在的井字吧!
(2)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这口井,去看看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当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请大家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咱们一起读一读!(坐井观天)
(3)聪明的你,想一想,“观”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通过组词的办法来猜一猜。
“坐井观天”的意思就是:坐在井里看天
(二)初读课文
1.词语巩固
(1)孩子们,看看这些词语宝宝,龚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开火车试试看吧。
(2) 孩子们真厉害,读得真流利。老师想要提醒一下大家,这个“井”字的发音是后鼻韵,我们再一起读读看:井、一口井
(3)诶,孩子们,刚刚我们读到一个和井有关的词语是:井沿。你知道井沿在在这口井的什么位置吗?(指名说) 你找得真准确(出示课件)
(4)“沿”的意思是顺着(道路、江河的边),比如说,桌子的四周的边叫做:桌沿,鸭舌帽的边叫:帽沿
2.齐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接下来老师想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呢?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三)精读课文,理解角色
青蛙和小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他们分别是怎么认为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青蛙的小鸟的观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谁的观点和我们一样?读一读它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5自然段)
①“无边无际”:没有边际,朗读时可以放缓
②“大得很哪!”:用夸张一点的语气,感叹号加强语气
③联系生活想一下,除了天,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大海、森林、沙漠、草原……
2.除了第5自然段“无边无际”,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来天很大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①从哪里看出来呢?“一百多里”( 大约要飞125个操场那么远。)
路途长不长:长得很哪/ 远不远:远得很哪/
飞了这么远,当然也累得很哪! 还渴得很哪!
②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来读一读吧!
③读得真有感情,看一看老师圈出来的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偏旁识记,出示口诀)
3. 青蛙同意小鸟的观点吗?它觉得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
①“大话”:吹牛皮; 井口那么大(做一做动作)
②从这一段哪个词还能看出青蛙觉得天很小?“不过”
4. 哦,听了两位小动物的话,我们知道了,小鸟心中的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心中的天是“井口那么大”。
现在咱们再一起来读读青蛙和小鸟的这段精彩的争论吧,老师读旁白,同学们读小动物说的话,好吗?(朗读指导)
①多音字:哪
②动作表演
5. 孩子们,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差得大吗?想一想,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不同,从课文哪里能够发现?(指名读第1自然段)
①位置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
①小实验
6. 面对这样的争论青蛙笑了,说:(齐读),可是小鸟也笑了,说:(齐读)
猜一猜,他们在笑什么?(青蛙:自以为是;小鸟:笑青蛙的自以为是)
7. 现在,动物王国要招小演员了,邀请11班的孩子们一起来演一演坐井观天的故事
(男女生角色扮演齐读对话)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青蛙说些什么?
(1)揭示寓意,介绍寓言文体:小故事大道理。
(2)《坐井观天》选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的经典寓言故事,秋水是其中一个篇章。
2. 拓展想象
小青蛙听了大家的劝告,他决定跳出来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想一想,他来到了( ),看到了(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情不自禁感叹到( )。
六、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模仿,需要老师用具体的示例来做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和发散思维。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课外拓展想象环节显得有些单一,主要原因在于预设不够,引导不够,例如:“青蛙跳出井来了,他可能看到了……”没有提前进行说话示范,引导孩子想象,导致孩子在表达时陷入思维定势,没有进行发散和迁移。
可以改正:(先示例)青蛙来到了我们的校园,看到了大大的操场,美丽的教学楼,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校园),它情不自禁说到(赞叹到):我真想在这么美的校园里学习!
之后引导学生想象,青蛙还来到了大自然中,城市里,沙漠里……看到了……看到这么……的……它情不自禁说(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