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28 14:0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2张PPT)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
输入小标题
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祖籍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官谥: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下谥”即“恶谥”,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子的谥号由朝廷赐下。
作者简介
输入小标题
诤臣魏征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
输入小标题
诤臣魏征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
“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
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
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
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施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宫殿庙宇,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 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唐太宗的偏差。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
写作背景
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解 题
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旧唐书 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
《论积贮疏》(贾谊)等。
研读第一段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 )长( )者,必固( )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臣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之:取独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使……稳固
树根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第一段
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 )乎!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而:表转折
治理得好,安定
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何况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第一段
人君当( )神器( )之重,居( )域中( )之大,将崇( )极天( )之峻( ),永保无疆( )之休( )。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
主持,掌握
指帝位
处于
天地间
推崇
皇权
高峻
无止境
喜庆,福禄
第一段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情( )不胜( )其欲,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也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敦厚
性情
克服

魏征所说的德义具体是指什么,从第一段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小结
文章不是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不易为君主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
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排比句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比喻论证
排比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
思国之治
比喻论证
排比
正 反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行俭。
伐根 求茂
塞源 欲长
者也
人君
当神器重 居大
不念安危 奢俭
斯亦
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
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
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
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研读第二段
第二段
凡百( )元首( ),承天景( )命,莫不殷( )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所有的
帝王


治理成效显著
第二段
有善始( )者实繁( ),能克( )终者盖( )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开头做得好

能够
表示推断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
竭尽诚心
臣民
看不起别人
第二段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
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
傲视别人,那么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指父母兄弟子女
路人
第二段
虽董( )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终苟免( )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督察
同“震”,威吓
苟且
第二段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奔车( )朽索( ),其( )可忽( )乎!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疾驰的马车
腐烂的绳索
戒慎
难道
轻视
第二段
其 adv.
①推测 其皆出于此乎?
②祈使,表一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③商量,希望 吾其还也
④反问,表难道,怎么其孰能讥之乎?
问题探究
1.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作者认为“凡百元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殷忧而道著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进一步说明了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理清思路
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进一步分析兴邦是由于“竭诚待下”,丧邦是由于“纵情以傲物”。随后,又进而将问题归结到“可畏惟人”“载舟覆舟”上,对“积德义”作出了民本解释,把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紧紧联系起来。本段采用对比映衬的笔法,一正一反,再伴以设问反问,激荡文气,翻腾蓄势。






成语积累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研读第三段
第三段
君人者,诚( )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
身为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如果,果真
贪图的东西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安民
第三段
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
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
谦虚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居于……之下
第三段
乐盘游( )则思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
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
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游乐,这里指田猎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第三段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想馋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 ),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
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
采纳臣下的意见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
第三段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不恰当地奖赏
滥用刑罚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2 戒奢侈
3-4 戒骄傲
5-6 戒纵欲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7-8 戒蒙蔽
9-10 戒不公
思考:“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魏征为什么首先劝诫太宗“思知足,戒贪欲”呢?
因为奢侈就会多贪欲,而贪欲会使人忘乎所以,而引发一连串的问题——骄躁、放纵、被蒙蔽、主观。
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第三段
总此十思,弘( )兹( )九德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
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 )其惠,信者( )效( )其忠。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光大

选拔
施布
诚信的人
献出
第三段
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 ),可以尽豫游( )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
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
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没有多少烦扰的事
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称“豫”,春天出巡为“游”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百姓)得到教化
第三段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 )司职( ),役( )聪明之耳目,亏( )无为( )之大道( )哉!
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代替臣下
管理职事
劳损
违背
无为而治
最高的治世原则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首,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探究文本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成语积累
谦谦君子
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
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垂拱而治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择善而从
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长治久安
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全文结构
研读:寻章摘句
04






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要“十思”、宏“九德”。






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而下百川
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全文思路
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
①课文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同时,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化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地引经据典,其表达效果如何?
②又如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经》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论证方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语言特点
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
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赏析劝谏用语之妙
这些用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又合理,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试想,如果魏徵恃宠骄横, 连主子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即使他心再诚,也不会有好下场, 最终只能落得身首异处。
魏徵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 “忠言逆耳利于行” , 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为了劝谏唐太宗克服贪图享乐的思想, 时刻都没有 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 在文 中称自己“下愚” , 尊称皇帝为“明哲”,表明自己观点说 “臣闻” (而非臣以为)。
拓读:寻旨悟理
06






课文总结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本文写作上有哪些特点?给你哪些启示?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启示:观点要有针对性;思考问题要深刻而全面;论述要清晰,有逻辑性,多用排比加强语势。






“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十思”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勤俭朴素,要虚心纳下,要执法严明,要选贤任能。
课堂结束语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