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第13.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有很多种译本,其中一本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这有点不太靠谱,但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这本书介绍的是108个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英雄——林冲。
激趣导入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苏州,后迁居兴化白驹镇。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二载,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愿对当道权贵逢迎拍马,因此弃官回乡,专心著述。
了解作者
传说他曾参加过元朝末年的张士诚起义军,张据苏以后,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为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了解作者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即宣和年间(1119—1125)。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宋徽宗贪图享受,滥用奸臣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
写作背景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了解《水浒传》
《水浒传》是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式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关于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的,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了解《水浒传》
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尾。揭示了宋江的忠君—招安—投降—覆灭的过程。它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书名由来
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大雅·绵》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但书名确切含义,存在异议。
了解章回体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时,说话人不可能把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所说的一回。在每次讲说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提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创造的。到了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了解林冲
姓名:林冲
绰号:豹子头
籍贯:东京(现河南开封)人。
职务: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之一。
爱好:生性耿直,爱交好汉。武艺高强,惯使丈八蛇矛。
主要经历: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怒杀王伦 、棒打洪教头、雪夜上梁山
了解林冲
评价:武艺高强,扶危济困,正直善良,忠厚老实,
侠肝义胆,随遇而安,懦弱隐忍,但最终奋
起反抗入伙梁山。
总结: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他从一个
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
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林冲走
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
了解课文
课文节选自《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如下: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多次调戏遭拒。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进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刺”的刺客,无辜地被开封府刺配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董超、薛霸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在野猪林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
后来林冲被发配沧州牢城看守天王堂草料场时,又遭高俅心腹陆虞侯贿买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这便是节选部分的情节。
不久后来林冲辗转到柴进家,躲避官府的追捕。由于官兵追杀很紧,柴进就把他介绍到梁山泊白衣秀士王伦那里去。但是他不为白衣秀士王伦不容。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上梁山后,王伦不容这些英雄,林冲一气之下杀了王伦,把晁盖推上了梁山泊首领之位。林冲武艺高强,打了许多胜仗。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问题探究
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形式,试分析两条线索并梳理概括文章情节。
明线是林冲被逼上梁山,暗线是陆虞候设计陷害林冲。
序幕(第一段):林教头沧州遇故知,陆虞侯奉命来沧州
开端(2-6段):林教头买刀寻仇敌,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7-9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陆虞侯严冬施阴谋
高潮(10-12段):林教头杀敌奔梁山,陆虞候观火说真相
逼
上
梁
山
沧
州
遇
旧
知
密
谋
害
林
冲
序幕 开端
看
守
草
料
场
买
刀
寻
仇
人
发展 继续发展
夜
宿
山
神
庙
火
烧
草
料
场
发展 高潮
亲
手
杀
仇
人
雪
夜
上
梁
山
结局 尾声
格
人
物
性
特
点
李小二店中的林冲
天王堂里的林冲
走进人物
草料场里的林冲
古庙里的林冲
在下列环境中的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李小二店中的林冲
开头的“闲话”: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作用:体现人物性格
人物语言:
①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②“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忍
“忍”就是忍辱负重,随遇而安。林冲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与李小二说到此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到了官司。
善
对李小二的救助,为李小二考虑等。
人物性格:
忍辱求安、不思反抗
性格软弱、善良厚道
格
人
物
性
特
点
天王堂里的林冲
陆谦等人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态度
……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人物性格
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但容易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怒
草料场里的林冲
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对此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态度
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人物言行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人物性格
随遇而安,心存幻想
息
这固然有林冲性格懦弱的一面,更主要的是为了说明他对生活十分渴望,渴望与妻子一起过安稳、幸福的生活;对司法、对体制尚存一丝幻想,幻想未来刑满释放,与妻子团圆,重获生路。
心有疑虑的,但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
细
极其谨慎细心。如他离开草料场,担心有“火炭延烧起来”,他的动作先是“搬”,再“探”,后“摸”,表现了他的细心。
这说明在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薄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古庙里的林冲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杀死陆谦等人的场面残忍而血腥,试分析此时林冲的性格?
人物言行
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里,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人物性格
英勇果敢 愤而抗争
丢掉幻想 清醒决绝
反
狠
“狠”表现在他杀三人的动作与语言中。
原因:忍无可忍,愤怒到极点才爆发。
软弱忍辱
不思反抗
激起怒火
买刀寻仇
得过且过
苟安妥协
随遇而安
委曲求全
手刃仇敌
远上梁山
林冲经历与性格发展的曲折变化
情节生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初到沧州
闻说阴谋
接管草料场
山神庙明真相
经历
性格
忍无可忍 奋起反抗
忍
逼
反
高俅
林冲
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
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
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
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忍 —— 再忍 —— 忍无可忍
官逼
民反
林冲是一个善良、循规蹈矩、有着光明前途的人,却在没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最终被逼上梁山、家破人亡。推动林冲性格发展的关键人物是谁?这一巨大悲剧有何意义?
(1)突显出社会黑暗,官逼民反。
(2)在专制统治下,底层百姓诉求无门,要么做顺民,有时连顺民都无法做,只得变成暴民,变成打家劫舍的“好汉”。
(3)启人深思:为什么那个社会让好人变坏,善人变黑。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 ——洛夫
四大名著中的“酒”
《西游记》 孙悟空大闹天宫
《三国演义》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红楼梦》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直接描写喝酒的场面共有60多处,提到关于饮酒的各种名目有二十多种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小说以林冲喝尽冷酒结局,追溯全文,酒以及喝酒的行为还出现在小说哪些情节中?
回答要求
小说在第___段,出现了酒,相关文字是
____ (读出来),这一段的主要情节
是____(四字或五字概括)
沧州遇旧
酒店密谋
买刀寻敌
接管草场
出门买酒
火烧草场
怒杀仇敌
开端
高潮2
发展1
结局
发展2
高潮1
如酒芬芳,有淡有浓
似酒甘冽,荡气回肠
投奔梁山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情节完整,充分展开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前因后果,合情合理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小说情节反复出现“酒” 的描写,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作用?
提示:从“对人物、对情节、对主旨”方面思考。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示例一
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晚送回天王堂。次日,又来相
请。自此林冲得李小二家来往,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
里与林冲吃。
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
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
庙门投东去。
“小二招待林冲酒食”,从人物上看表现出他知恩图报的性格,也侧面衬托了林冲的豪爽侠义;
“将冷酒都吃尽了”,从人物上看强烈地突出了林冲内心的决绝、愤怒与悲凉;而“丢掉葫芦与被子”这重要的生活物品,表明林冲彻底和以前的生活说再见,此路一走,再不回头,从主旨上看这暗示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旨。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示例二
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
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酒”的作用
“多次写林冲喝酒”,首先突出天气寒冷,林冲以此御寒;其次从人物上看,借酒消愁,烘托林冲此时孤独愁绪;再者从情节上看“酒壮人胆”,林冲多次喝酒,使后文他一气之下怒杀仇敌这一情节显得更加合理。“多次不忘酒葫芦”,从人物上看既突出了他细心认真的性格,也侧面反映出他对看管草料场的重视,他打算在这里暂时呆下去,表现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从情节上看为结尾写扔掉酒葫芦埋下伏笔。
节
酒
与
情
结
构
“物品”在小说中的作用:
1、对人物(角度1):侧面衬托出人物心情或性格特点;
2、对情节(角度2):有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有时能为后文情节做铺垫;有时能够使情节展开更加合理;有时能推动情节往前发展。
3、对主旨(角度3):能一语双关,暗示小说主旨。
境
环
探
究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人物、情节、环境,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在环境中活动,环境又推动情节的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境
环
探
究
课文节选部分,最典型的环境描写是什么?请大家在课本上画出来,思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课文节选部分的典型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风雪。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对“风雪” 作了详细的描写。
境
风
雪
环
探
究
1、本文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提示:(1)直接描写风雪。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境
风
雪
环
探
究
紧
直接描写风雪:3次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①为高潮的出现勾画了气象森寒的情景;②“卷”为下文写雪压倒房屋做了铺垫。
善抓特征,形容雪花是“碎琼乱玉”,不仅写出了形色,似乎还写出了光影。不仅突出了风猛雪大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
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浓烈的气氛,一场冲突即将拉开帷幕。
境
风
雪
环
探
究
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林冲沽酒回来)
——风很猛,雪很大
定点观察
境
风
雪
环
探
究
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
(林冲在草屋内)
“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
“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到山神庙里)
“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吃酒时)
——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风雪”是怎样推动小说情节一步步发展的?请简要分析说明。
风 雪
隔门 偷听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厅
投 宿 庙中
大 石 倚门
身 寒 沽 酒
境
风
雪
环
探
究
(1)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2)因为下雪,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3)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4)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境
风
雪
环
探
究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一壶浊酒,十分惆怅。
正义已死,问苍天,路在何方
熊熊烈火,长天茫茫,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
一把刀,一杆枪,把江湖走尽,不再彷徨!
那一夜,我看到了真正的江湖!
环境对主题的作用
环境
人物
遇旧——落入陷阱——杀贼报仇
密谋——实施陷害——走向灭亡
陆虞侯:
林 冲:
官逼
民反
茶酒店—— 草料场—— 山神庙
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
①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
②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③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物
环境 境
主题
情节
托
烘
动推
渲染气氛
直接提示
间接表现
暗示强化
小说阅读
课文节选部分除了写风雪,还多次提到“火”,作者为什么要写“火”呢?这一环境在小说中又有怎样的作用?
①“向火”、将“火盆”借给林冲;生起“焰火”。
②“将火炭盖了”
③“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
④“草料场火起”
既点出自然环境,天寒,向火取暖,又烘托人物形象。具有象征意义,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
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渐
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 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1、这一段里几次写到风雪,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写风雪为后文草厅倒塌,林冲只得去住古庙的情节做了铺垫。
B、因风雪而寒冷而沽酒,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C、风雪的环境描写激发了英雄的壮志豪情,林冲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反叛之路。
D、古人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风大雪正为坏人作恶陷害林冲提供了客观条件。
C
2、对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B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1.林冲为什么带刀寻找了几天仇人,为什么后来也自心下慢了 反应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2.这把解腕尖刀最终派上用场了吗
在痛宰陆虞候时派上了用场。
对追杀他的仇人恨之入骨,必欲杀之而后快,但久寻不见,认为危险已去,又过起了随遇而安的日子。性格中既有疾恶如仇的刚烈血性,又有随遇而安、不与人争的精神。
故事情节以高俅之子高衙内意图强霸林冲之妻,设计陷害林冲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明晰主旨
素材积累--施耐庵名句
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2.不怕官,只怕管。
3.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4.民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
5.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6.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7.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8.身在山东心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9.浩气冲天贯牛斗,英雄事业未曾酬。
10.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11.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