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教学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解
【教师】课件展示常见的两栖动物:中华树蛙、小狐斑姬蛙、中华蟾蜍、大鲵、蝾螈、蚓螈。
提问:两栖动物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幼体只能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成体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教师】两栖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讲授:
1. 两栖的地位:鱼纲之后,爬行纲之前。
2. 两栖的含义:
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四肢运动,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播放视频:【知识解析】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引导学生思考:
1.雌蛙和雄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青蛙的个体发育经历了几个时期?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讲述:
1. 雄蛙有鸣囊,可以鸣叫;
2. 抱对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细胞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
3. 水中进行,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教师总结:蛙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生活,两栖动物与昆虫都是变态发育。但昆虫的变态发育可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栖动物则没有这两种变态发育之分。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教师】课件展示资料分析1和资料分析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提出问题: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2.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有什么原因造成的?
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同时进行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三、课堂反馈
1. 两栖动物的_____和_________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 __________才能上陆生活。
2.下列哪种不是两栖动物?( )
A.大鲵 B.海龟 C.青蛙 D.蟾蜍
3.能鸣叫的蛙是( )
A.雌蛙 B.雌蛙和雄蛙 C.雄蛙 D.雌蛙或雄蛙
答案:
1.生殖 幼体发育 变态发育 2.B 3.C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
1.生殖: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2.发育: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建议使用思维导图:【知识解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