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作文指导:新高考作文标题拟题技巧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作文指导:新高考作文标题拟题技巧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7 10: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023高考】
2023年高考作文指导
------作文标题拟题技巧
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高考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崭露头角,考生就必须在文章中展露自己的才思、才情和才华,擦亮标题这一双文章的“眼睛”,使其精练传神、清新脱俗,让其明眸善睐,顾盼生辉。
好的标题应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并做到简明、新颖、别致,耀眼夺目,富有文采。
1、符合文体要求
高考作文的题目首先要充分体现文章的文体特征,让人一读标题就可以感受到所写文章的文体样式。写议论文,标题要深刻、鲜明;写记叙文,标题要形象、生动;写散文或小说,标题要含蓄、有诗意。
2、体现关键词
考生要尽可能地在拟写标题时将话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明示或暗示出来,让阅卷者了然于胸,增强好感的同时减小误判的可能。
3、传达主旨立意
考生在拟写标题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让阅卷老师在看到标题的第一时间确定所写作文是否符合题意。
近几年优秀高考作文题目
近几年优秀高考作文题目
1.旗帜体
即直接将观点入题,旗帜鲜明,不玩含蓄和深沉,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清文章“旌麾所指”,为读者减轻阅读负担的同时,给人干练清爽、痛快淋漓之感。
①《最好看的环境是文明》(2018高考全国卷Ⅲ“改革开放三部曲”高分文)
④《人要有家国情怀》(2017高考全国卷Ⅰ“用关键词读懂中国”高分文)
⑤《善读心灵之书》(2017高考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书”满分文)
2.装潢体
“装潢”即对语句的装饰、修饰,装潢体就是运用修辞美化、优化标题的一种拟题模板。这种模板要求匠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反问、回环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美妙贴切而生动鲜明,闪亮灵动而余味绵绵。
①《料得明日花更红——给2035年18岁的你》(2018高考全国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满分文)
④《与车共舞》(2017高考江苏卷“车与时代发展、观念变迁”满分文)
3.拿来体
“拿来主义”是一种借用手段,拿来体要求直接引用或化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广告文案、影剧书名、电台栏目、行业术语、网络热词、新闻标题等作为文章的题目。拿来体标题的最大特征是或韵致隽永、典雅深刻,或活泼醒目、妙趣横生。
①《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2018高考全国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高分文)
③《但行前路,无问西东》(2018高考全国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高分文)
⑤《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2017高考全国卷Ⅰ“用关键词读懂中国”满分文)
4、情感体
所谓七情六欲,人人都逃不开,任何触动情感的标题都是让人无法忽视的。情感体要求写作者将喜、怒、哀、乐、敬、畏、恨、鄙、愿、憾等情感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融入标题之中,让读者自然地生发共鸣的同时,彰显出文章的主旨和真挚感情。
①《乘新风横渡,愿圆梦盛世》(2018高考全国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高分文)
③《冷眼看繁华,敢做逆风行》(2018高考全国卷Ⅱ“幸存者偏差”满分文
高考作文拟题方法
一、对仗式标题
对仗式标题,就是用两个字数相等、表意相近的短句做标题,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标题。比如:
1.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出自《围炉夜话》,原话是: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意思是:能把粗茶淡饭当作美味,是有为的人。不被外界污染,才是杰出的人。写“坚守自我”、“接受磨砺”等主题时,可以用“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做标题。
2.风云一转折,事业仍可筹这是2020年上海卷的作文标题,作者傅麓文。表达的意思是:惟愿我辈青年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路遇风云转折,仍道事业可筹、未来可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距险天涯,离爱咫尺这是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1的作文标题,作者林璟。表达的意思是:遇见深林,可以辟为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遇见险情,可以用爱架起桥梁。感谢在抗疫之战付出的每一个人,得以让我们距险千里,离爱咫尺。
4.聚青年萤萤之光,照世界未来旷野这是2020年全国卷2的作文标题,作者林璟。表达的意思是:愿世界青年都能怀丹心一颗,邀三分国际祝野,五杯热忱,七顷团结之气,拥抱美好人类未来。愿青年萤萤之光汇聚,足照世界未来旷野!5.胸中有丘壑,眼中存山河这是2020年全国卷1的作文标题,作者:高考考生。表达的意思是:鲍叔牙胸怀宽广,大度推荐管仲为国相,而他的出发点与初衷是为了国强民富,他的眼中装着天下苍生。
二、“让”字标题
“让”字标题带有强烈的祈使语气,可以表达出鲜明的立场,是很棒的议论文标题。如果表示反对,则加“莫”“别”字。比如:
1.让教育如春风拂面。教育孩子应该多一点温情,少一点霸道,这样,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不然,可能会激发孩子的叛逆甚至对抗,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让城市更有“温度”。城市不能只有钢筋水泥,如果这样,会缺乏人文关怀,让身居其中的人充满隔阂。让城市更有“温度”,人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进而感受到城市中的温情与美好。
3.让“诚信”充盈生活的每个空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让“诚信”充盈生活的每个空间,极有必要!如果要表达否定之意,只需要加一个否定词,变成“别让”、“勿让”等方式。
4.别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如果任由谣言污染朋友圈,到最后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因此,拒绝谣言,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别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
5.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唯有精雕细琢、慢慢沉淀,文化“琅琊榜”才能熠熠生辉。反之,粗制滥造、一味求快,则只会让文化变得庸俗不堪,失去了原本的底蕴,成为一道味道寡淡的消费快餐。
三、“是”字标题
“是”字标题其实就是判断句。写议论文时,我们要表达肯定立场,就可以用“是”字句,表达否定立场,就可以用“不是”(非)字句。比如:
1.美育是一种刚需。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因此,美育是一种刚需。
2.“平衡”是一种大智慧。平衡规律不能违,保持平衡的状态,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必须谨记的真理。
3.巧诈不如拙诚。宋代苏洵曾言:“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为天下谋,实际上就是一种舍己为公的拙诚精神。以拙诚立身,以笃行谋事,方能干出一番实绩,亦无愧于内心。
4.灾难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灾难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对于生命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保障,以最严的尺度,用最苛刻的标准。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把灾难的代价预支为安全的成本,进而固化为生命的本能。
四、“把”字标题
“把”字标题可以表达鲜明的立场,传递强烈的语气,是很不错的议论文标题。比如:
1.把评论嵌入时代“信息流”。出自人民网评论。如果说媒体融合的根本在“内容+”,那么评论的媒体融合之路,根本就在于“价值+”,是把主流价值融入新闻生产、融入社会生活,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
2.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盛。“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当农民对脚下的土地无比眷恋、对生长于斯的文化无比自信,才有民淳俗厚的新风尚、才有源远流长的新文化,也才有诗书传家、厚德重义、富足美满的新农村。
3.莫把中药当成一把草。确保优质优价,让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放心药,还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快中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4.别把企业社会责任当口香糖。真正伟大的企业,其抱负必然要超越简单的赚钱逻辑而上升到让社会更美好的层面。即使是一般的企业,也需要坚守必要的社会责任,才能在其成长过程中避免触礁。
五、动宾式标题
动宾短句由谓语动词带名词(代词)组成,文字简短,表意明确,非常适合用来做议论文标题。比如:
1.养一身浩然之气。化用了孟子的名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要加强修身养性,提高自身品位,让自己充满正能量,最终具备一身浩然之气。
2.拆除心中那堵“墙”。人有了墙,就学会了防范和躲藏;心有了墙,人与人之间就变得陌生和遥远。有人说,人心之间的墙,才是世上最厚实的墙。因此,我们应该坦诚相待,拆除心中那堵“墙”,进而让人与人之间充满善意和温情,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包容和美好。
3.追逐心中最亮的星。这是寨主写的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的标题,意思是要找准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警惕“精神缺钙”蔓延年轻一代。如果那一代青年才俊,沉迷于题海之中不能自拔,或被父母社会捧托于手心呵护倍至,或连一场考试都不能忍受窗外偶尔的汽车鸣笛而需要父母以人墙拦路相护,那么,他们还会有多少勇气和智慧、理性与激情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逃兵”故事在提醒中国教育,提醒更多父母,该放手时则放手。
六、“以”(用)字标题
“以”(用)字标题语言简洁,立场鲜明,是非常好用的议论文标题。比如:
1.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评论,强调了好作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适用于“作风”、“正能量”等主题。写议论文屡试不爽,值得收藏。
2.以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这个标题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人生在世,唯有不断滴落汗水,才能浇灌好脚下的这片土地,才会有秋天的收获。
3.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适用于“读书”、“修养”等主题。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增添气质,养吾浩然之气。写作文涉及这方面,就可以用“以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做标题。
4.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可以雕琢时代品质,让原本普通的事情,变得不再普通,也让原本平凡的劳动者变成大国工匠。
例文讲解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分析】
这一则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第一层:分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关键词:政见不合 仕途不同
第二层:相谋。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巳退居的王安石。关键词:和而不同 文章学术 大归则同
人的政见不同,不一定说他们就没有可同之处。他们在文学上有共同的心声,有共同的主张,有共同的爱好。所以,世间万物都有不同之处,亦有相似之点。存小异,谋大同,世界就是和谐的家园。
【优秀标题】
1.政道各西东,文道谋相同
2.道不同,亦相谋
3.存小异,谋大同
4.君子和而不同,文章惺惺相惜
道不同,亦相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观今宜鉴古,经典诠释智慧,智慧启迪人生。今天的“君子之风”读书栏目,我发言的题目是《道不同,亦相谋》。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金句,在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三位君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因其政见不同,所以从不周容苟同;他们互为政敌,但俱为温文尔雅的君子。“不出恶声”,不倾轧陷害,而是尊重对手,欣赏对手。庙堂之上,他们形同水火,冰炭不容;但曲水流觞之间,他们诗文唱和,互相激赏延誉,惺惺相惜,可谓雅量高致。由此可见,道不同,亦相谋。
和而不同,亦相谋,是守正不回、耿介不阿君子的见证。心之所向,正道直行,大归则同,温厚君子,彼此执子之手,小节融大德。
陆抗与羊祜,身处仇雠之国,互为劲敌,各守封疆,但彼此倾慕,战场上你死我活,休战时互相馈赠,投桃报李,两不相疑,俨然挚友故人,上演一段千古君子佳话。邓艾和钟会则不然。两人在伐蜀战略上大相径庭。邓艾主张师行间道,出奇制胜;钟会则主张吊民伐罪,王师所到之处,自有箪食壶浆以迎。均为国之柱石,本该和衷共济,但两人因此心生嫌隙,互相猜忌,最终身死族灭。 何也?道不同,亦应有君子气量。
和而不同,是一种雅量,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恢弘格局。鉴古知今,对于我们那今天的为人处世、治国为政也是大有裨益的。
缺乏和而不同的雅量和格局,一旦意见不同,即视为异类,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势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热衷私利而暗于公义,心胸狭隘,目光短视。于个人而言,当所有人都在唱“同一首歌”的时候,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千人诺诺的茫茫人海中,应该允许有一士谔谔的竦峙孤岛。学会善待异类,学会宽容异见,学会尊重不同,甚至以异类,对手为镜,烛照自我,照见不足。于国家、民族而言,学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蓝眼睛、黄皮肤,也可以亲如兄弟。东风怒放花千树,万紫千红才是春。让孔夫子与圣诞老人携手迈向新世纪,让唐装汉服、阿拉伯长袍、穆斯林头巾,联袂齐飞,成为世间缤纷多彩的风景,中西合璧,珠联璧合,何乐不为?
和而不同,是一种共识,是一种异域同撑一片天的气度。面对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国内医疗专家纷纷赴汉,异国他乡同声祝愿。
就在疫情期间,我们一次次为那些风月同天、异域共情的暖闻所感动:在日本,芭蕾舞团为中国友人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在意大利,《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萦绕在总统府;在英国,小学生以中文合唱《让世界充满爱》为中国送上祝福……和而不同,已成为全世界最深刻的共情。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让我们秉持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义,以德为邻,相互借鉴,相互勖勉,共同开创美好未来吧!
谢谢大家!
小试牛刀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 “比”的说法,如 “人比人,气死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而现在更是处处有 “比”,如比地位,比见识,比门路,比爱心,比干劲……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写作提示:
本题的关键词无疑是 “比”。
“比”的内涵丰富,在立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这就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创作空间。考生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意识与意识之间等的比较。在立意上,既可写自己身边的互相攀比之风,也可写社会中不同人对 “比”的态度,还可谈 “比”的重要性等。
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以把思维放开些,写因 “比”产生的积极效果,如写个人、集体、国家等在 “比”中前进;“比”使领先者不敢懈怠,使平庸者坐立不安,使落伍者奋起直追等。或者谈 “比”的对象,如和古人比,和后人比,和外国比,和先进比等。还可反向立意为 “比”是为了不比,或者为 “比”定性,如 “比”是一种从容的态度,“比”是一种精神品格等。
这样一来,“比”的内涵就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只要考生把其中的某一点写深写透,不愁立意不深刻!
参考示例:
(1)怎一个 “比”字了得?(扣住材料中“比”这个关键词,用反问句式,启人思考,且化用诗句,增添了文采。)
(2)从 “比”中奋进。(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点出 “比”产生的积极效果,亮明观点,醒目有力。)
(3)比?不比?(将 “比”与 “不比”并列,且加入问号,构成对比,引人注目。)
(4)攀比之风不宜长。(扣住材料中 “人比人,气死人”等信息点,点出盲目攀比的危害。)
(5)比,一种精神品格。(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比”,为 “比”定性,提醒人应该用什么心态去 “比”,生动形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