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学科:语文 年级:五年级 备课人:
课题:《 圆明园的毁灭》 课时数:2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显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过去忍受的耻辱以及由此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通过预习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想象并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3、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教学板块 教师指导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质疑导学 1.播放关于圆明园昔日的美丽和毁灭的多媒体图片,引出课文题目。板书课题。2.问题引入:人们梦中的圆明园昔日究竟是怎样的辉煌?它是怎样被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板块:点拨助学 读完课文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悟课文1.选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留下悬念展示课件,设问:大家知道段落中为什么连续使用了两个“损失”吗?下面请大家继续往下看。2.选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指什么?3.感悟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吗? 圆明园的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学生同桌间想象画面后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 自学能力。
第三板块:探究解疑 1,感悟重点语句。圆明园中有___________的殿堂,也有___________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_________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_________的山乡村野。深入领悟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出示课件)设问:“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哪些?怎么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选学生读带着自豪与惊叹的口气朗读第四自然段寻找答案。 研读“毁灭”,体味“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情感2.感悟重点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统统.....;拿不走的.....;实在运不走的.......,就.....。” 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最后一个段落的这一句。“大火连烧三天.......。” 同学们,圆明园中化为灰烬的是什么呢?(是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选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计。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惨重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痛惜、痛恨、悲哀)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分享成果。
第四板块:分层测练 请仿照上面的句式用“……有……也有……;有……也有……;”说一句话。(请学生起来模仿造句。) 训练孩子的听说能力。
第五板块:应用升华 小练笔 同学们,请你们对这副图,写出自己的话,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宏伟建筑、奇珍异宝、瑰宝、精华、灰烬。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板书设计 损失不可估量布局——众星拱月 万园之遭焚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的过去 建筑——风格各异文物——奇珍异宝 勿忘国兴中 化为灰烬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我力求抓住教学主线——“领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再由此自然导入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摧毁,感受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之深刻”这样设计好后,再在学生精心预习下,我在讲课文时就轻松多了,不必面面俱到地泛讲,只对重点词、句、段、中心内容进行了精讲,一节课中,我启发式地问,学生答、读、演、练,充分体现了师导,学生主动学的教学模式,课文内容讲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掌握得很好。由此,我不由得深思我过去的教学模式和对学生能力的判断。以往,总认为不细讲,不面面俱到,学生就不会理解,不会掌握;实际上,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只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学,他们会更自信,主动获取知识比被动获取记得更牢更深刻。有了这样一次经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认真钻研教材,力求抓主线,从而把自己解脱出来,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权利,使教学实效真正体现。但是在课后,陈老师也针对这样的设计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把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放到第三教时,这样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更能突破,教学效果更明显。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以往总觉得上课就要上最主要的内容,这样课堂会更出彩,实际上只要把课上实在了那就是成功的课了。要是能“忍痛割爱”去掉最后内容的教学,然后在把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进行仿写,我想我的课一定会更精彩,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