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山居秋暝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孙,浣”字。
2.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激发对秋天的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秋
新课导入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生字学习
浣(huàn)
孙(sūn)
浣衣。浣纱。浣雪
孙子。外孙。王孙
1、 任凭
2、 春天的花草
3、 消散,消失
4、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5、 居住
A王孙
B春芳
E留
D歇
C随意
造词填空
A王孙
B春芳
D歇
C随意
A王孙
B春芳
6、 日落,天色将晚
7、 空旷,空寂的山野
8、 刚刚
9、 竹林中笑语喧哗。
10、 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A螟
B空山
C新
D竹喧
E浣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唐)王维
读一读
译一译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视频解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时间
地点
季节
环境
晚
空山
秋
雨
赏析诗句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明月、青松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句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翠竹是静态的。青莲、渔舟是动态的。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诗人“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趣?
流连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自己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
认识动静结合的方法
概念: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作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突出其特点。
运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课文主旨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再次朗读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课后作业
1. 背诵《山居秋暝》。
2、课下观察秋天的景色,以小短文的形式展示秋天的景色的特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