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变异
教材分析
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介绍了人工培育金鲫鱼得到金鱼的实例,教材创设这样的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到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差异,而这正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教材提供了不同品种的菊、不同品种的玉米果穗的图片,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同种生物之间存在变异,以及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要让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关键是组织好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活动。教材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对于生物变异原因的介绍,教材强调了变异首先是由遗产物质引起的,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异中遗传物质的变化,教材在“小资料”中介绍了遗传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在“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中,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让学生填写每个实例蕴含的科学道理,以加深对培育新品种的了解,突破学习的难点。
教材还提到了在悠悠五千年文明中,中华民族在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特别提到了我国杰出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超级杂交水稻,这是让学生了解育种专家的艰辛工作及其突出贡献的良好素材,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及遗传育种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许多大、小两种花生的果实,几种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的新品种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金鱼和金鲫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金鱼身体颜色变化的原因。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不同品种的菊花、不同品种的玉米果穗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变异的普遍性。
【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讲授新课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出探究问题。
【师】评价,并根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作出假设。
【教师】评价,指导学生分组制定计划并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并实施。
【教师】评价、修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结果得出合理结论。
【学生】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评价、修正、总结。(建议播放视频: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教师】讲解生物变异的普遍性,以及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建议使用交互习题:变异类型的判别练习)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教师】列举育种实例,引导学生说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修正。
【教师】总结:利用遗传变异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很多,请查阅有关资料与大家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课堂反馈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B.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多种多样
C.在自然界中生物变异普遍存在 D.生物变异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
2.下列对变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B.有利变异指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
C.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D.变异不利于物种的发展和进化
3.如图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下面选项中能依次表示①②③含义的是( A )
A.生物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
B.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
C.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
D.生物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