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考点精讲+4年中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考点精讲+4年中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11:35: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2022—2019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族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东晋初期,多次北伐,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祖逖北伐,闻鸡起舞,击楫发誓)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梁武帝萧衍夺取地位后,政治败坏,发生大规模叛乱,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方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政治重心,经济重心。
2、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为躲避战祸,北方人民南迁,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布满南迁的流民,迁入江苏一带最多,一部分进入浙江、福建、广东。
3、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A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
B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雨水充足。D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垦荒地,修建水利工程。
4、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施用粪肥,水稻育秧移栽,麦稻兼作; 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5、影响: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南京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的吴国(建业),东晋(建康),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建康)六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原因: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控制)(2) 说汉语;(3)穿汉服;(4)改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7、汉语成为中国北方通用语言开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生产生活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2张家界中考5.)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D )
A. 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南京
2.(2022北京中考5.)下图文材料说明( C )
A.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3.(2022临沂中考3.)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B )
A. 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 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 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 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4.(2022盐城中考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右图①处的政权是 ( B )
A. 西晋 B. 东晋 C. 北魏 D. 北齐
5.(2022连云港中考4.)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6.(2022宜昌中考5.)《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C )
A. 民族的大交融 B. 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 社会相对安定 D.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7.(2022河南中考5.) 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8.(2022益阳中考4.)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D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9.(2022湘西州中考1.)某校学生以“民族融合”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话、穿汉服、行汉制”等措施的资料。请问这个王朝的国君是( D )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秦始皇 D. 北魏孝文帝
10.(2022河池中考3.)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B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A. 实现了南北统一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增强了军事力量 D. 削弱了北魏实力
11.(2022云南省中考4.)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A )
A. 各民族交往密切 B. 南北方战乱频繁 C. 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 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12.(2022温州中考1.)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A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开发了江南地区 C. 加强了中外交流 D. 削弱了军队实力
13.(2022重庆中考A卷4.)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B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14.(2022建设兵团中考2.)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C )
A. 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 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5.(2022自贡中考2.)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到:“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6.(2022广元中考3.)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D )
A 商鞅变法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17.(2022广安中考2.)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B )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 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18.(2022山西中考.)观察右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B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19.(2022包头中考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C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 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0.(2022邵阳中考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C )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发展了畜牧经济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增强了北魏实力
21.(2022郴州中考3.)下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C )
A. 商鞅变法 B. 前秦的统一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22.(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B )
A. 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 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 “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23.(2022齐齐哈尔中考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A )
A. 洛阳 B. 长安 C. 北京 D. 建康
24.(2022大庆中考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C )
A. 实现了全国统一 B. 消除了民族隔阂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激化了民族矛盾
25.(2022福建中考5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A )
A. 强调不误农时 B. 主张种植水稻 C. 关注农具革新 D. 重视因地制宜
26.(2021海南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 )
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27.(2021广东3.)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C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28.(2021郴州市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B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29.(2021北部湾经济区1.)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A )
A.北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30.(2021重庆B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C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31.(2021重庆A卷3.)右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D )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32.(2021成都市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沿袭了鲜卑习俗 D. 实现了南北统一
33.(2021潍坊市3.)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 C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34.(2021青海省3.)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A )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35.(2021宿迁市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B )
A. 平城文化落后 B.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36.(2021怀化市2.)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D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37.(2021宜昌市4.)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D )
A. 战争 B. 隔离 C. 分裂 D. 交融
38.(2021安徽3.)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39.(2020东营5.)《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B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40.(2020淮安13.)右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C )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
41.(2020泰州2.)“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A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用汉姓 D.迁都城
42.(2020宜宾3.)为促进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采取了(D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长安 B.禁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
C.创立科举任用汉族官员 D.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联姻
43.(2020菏泽3.)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C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44.(2020滨州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D )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45.(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46.(2020连云港22.)“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C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47.(2020黔东南3.)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D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8.(2020黔西南5.)“鲜卑贵候、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B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49.(2020福建5.)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D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50.(2020杭州中考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D )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51.(2020北京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B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52.(2020德州3.)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右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D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3.(2020广东7.)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54.(2020淮安13.)右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C )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
55.(2020丹东4.)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C )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6.(2020潍坊5.)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C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57.(2020眉山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 B )
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 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58.(2020邵阳3.)某电视剧场景:颁令天下,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该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B )
A.秦孝公 B.孝文帝 C.金太祖 D.成吉思汗
59.(2020云南3.)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B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60.(2020衡阳1.)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如图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B )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61.(2019连云港 21.)“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A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62.(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B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3.(2019赤峰4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64.(2019聊城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二.非选择题
1.(2022湘潭中考31.)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
(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证明材料四观点的证据。你认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贡献:教百姓耕种粮食作物和制造陶器。有科学依据。举例: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稻谷的遗存和大量的生产工具。
(2)相同之处:都使用牛耕。说明:图2“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说明中原农耕技术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3)状况:耕地面积不断增长。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
(4)证据:中国古代的牛耕技术长期没有进步。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2.(2022恩施州中考14.)活动探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四: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 ______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
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1)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的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实行均田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任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3)文成公主;驻藏大臣;方式: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制定法律
(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3. (2022龙东中考25.)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依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选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四: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选自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何作用?
(2)材料二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北语”、“正音”体现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3)材料三的现象得益于俄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4)材料四是日本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俄国和日本的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等。
(2)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
(3)1861年农奴制改革。
(4)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5)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4.(2022白银中考9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
引言 直挂云帆复台湾,两岸统一会有时一 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二 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三 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四 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五 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六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
材料三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叙述的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事件: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
(3)性质:中国的内政问题;看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国家统一。(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5.(2022内江中考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期驻藏,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任免,财政收支稽核,地方军队指挥,涉外事务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政务的督察。驻藏大臣设置确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权行使,有力维护了西藏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摘编自《清代驻藏大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哪一年?概括鲜卑族的社会习俗变化。其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驻藏大臣设立于哪一年?概括驻藏大臣职能。其设置有什么重大影响?
【答案】(1)年份:494年;变化: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2)年份:1727年;职能: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影响:确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权行使,有力维护了西藏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6.(2021岳阳市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有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有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拖”。这项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增加社会整体活力。
(1)图一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初,充实了湖南人丁、促进了湖南经济发展的人口迁移潮流是什么?
(2)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欧洲航海家是谁?既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又给美洲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劳动力的是图二中的哪一航程?后来,林肯政府发表的哪一文献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图三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新增劳动力供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为躲避北方战乱,从东汉末开始,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潮流:明初“江西填湖广 ”。
(2)航海家:哥伦布;航程:中程。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变化: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工业化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4)作用: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7.(2021通辽市12.)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中国是“--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答案】(1)以商贸为主,丝绸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
(2)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3)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
(4)与少数民族: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与其他国家:佛教传入、玄奘西游、四大文明外传、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影响朝鲜、日本,形成中华文明圈。
(5)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8.(2021株洲市21.)阅读下列材料
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等因素共同推动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沿袭与创新】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交融与发展】
材料二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治理与巩固】
材料三 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目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4)纵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程,你有何启示?
【答案】(1)郡县制;推恩令;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平定“三藩之乱”;在台湾建制(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现在全国有56个兄弟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等等(有理即可)
9.(2021常德市25.)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作用: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王朝: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主要方式: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共同作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草木皆兵
第13题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2022—2019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族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东晋初期,多次北伐,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祖逖北伐,闻鸡起舞,击楫发誓)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梁武帝萧衍夺取地位后,政治败坏,发生大规模叛乱,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方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政治重心,经济重心。
2、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为躲避战祸,北方人民南迁,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布满南迁的流民,迁入江苏一带最多,一部分进入浙江、福建、广东。
3、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A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
B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雨水充足。D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垦荒地,修建水利工程。
4、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 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施用粪肥,水稻育秧移栽,麦稻兼作; 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5、影响: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南京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的吴国(建业),东晋(建康),南朝时的宋、齐、梁、陈(建康)六朝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原因: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控制)(2) 说汉语;(3)穿汉服;(4)改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7、汉语成为中国北方通用语言开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生产生活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一.选择题
1.(2022张家界中考5.)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 北京 B. 西安 C. 洛阳 D. 南京
2.(2022北京中考5.)下图文材料说明( )
A.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3.(2022临沂中考3.)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 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 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 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 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4.(2022盐城中考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右图①处的政权是 ( )
A. 西晋 B. 东晋 C. 北魏 D. 北齐
5.(2022连云港中考4.)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大量人口南迁 C.民族交融加深 D.海外贸易拓展
6.(2022宜昌中考5.)《晋书》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该记载表明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民族的大交融 B. 海外贸易日益繁盛 C. 社会相对安定 D.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7.(2022河南中考5.) 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8.(2022益阳中考4.)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9.(2022湘西州中考1.)某校学生以“民族融合”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话、穿汉服、行汉制”等措施的资料。请问这个王朝的国君是( )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秦始皇 D. 北魏孝文帝
10.(2022河池中考3.)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意义是(  )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A. 实现了南北统一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增强了军事力量 D. 削弱了北魏实力
11.(2022云南省中考4.)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各民族交往密切 B. 南北方战乱频繁 C. 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 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12.(2022温州中考1.)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开发了江南地区 C. 加强了中外交流 D. 削弱了军队实力
13.(2022重庆中考A卷4.)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14.(2022建设兵团中考2.) 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 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 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5.(2022自贡中考2.)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到:“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6.(2022广元中考3.)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
A 商鞅变法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17.(2022广安中考2.)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 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18.(2022山西中考.)观察右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北方经济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
19.(2022包头中考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与交融日益加强,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显著进步。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是( )
A. 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消除了南北之间的差异
C. 奠定了隋唐统一的基础 D. 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0.(2022邵阳中考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发展了畜牧经济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增强了北魏实力
21.(2022郴州中考3.)下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 商鞅变法 B. 前秦的统一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22.(2022黄冈、孝感、咸宁中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 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 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 “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23.(2022齐齐哈尔中考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
A. 洛阳 B. 长安 C. 北京 D. 建康
24.(2022大庆中考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联姻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全国统一 B. 消除了民族隔阂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 激化了民族矛盾
25.(2022福建中考5 .)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 强调不误农时 B. 主张种植水稻 C. 关注农具革新 D. 重视因地制宜
26.(2021海南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 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27.(2021广东3.)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28.(2021郴州市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29.(2021北部湾经济区1.)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30.(2021重庆B卷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31.(2021重庆A卷3.)右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32.(2021成都市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 削弱了北魏实力
C. 沿袭了鲜卑习俗 D. 实现了南北统一
33.(2021潍坊市3.)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
34.(2021青海省3.)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35.(2021宿迁市3.)《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 平城文化落后 B.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36.(2021怀化市2.)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37.(2021宜昌市4.)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 战争 B. 隔离 C. 分裂 D. 交融
38.(2021安徽3.)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39.(2020东营5.)《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40.(2020淮安13.)右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
41.(2020泰州2.)“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说汉语 B.穿汉服 C.用汉姓 D.迁都城
42.(2020宜宾3.)为促进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采取了(  )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长安 B.禁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
C.创立科举任用汉族官员 D.鼓励鲜卑族与汉人联姻
43.(2020菏泽3.)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与如图中①处相关的史实是(  )
A.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44.(2020滨州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汉化。下列能体现这一时期主动“汉化”的是( )
A.三国鼎立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45.(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46.(2020连云港22.)“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47.(2020黔东南3.)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8.(2020黔西南5.)“鲜卑贵候、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人通婚。“以上材料记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作用 D.意义
49.(2020福建5.)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富强 B.对外开放 C.江南开发 D.民族交融
50.(2020杭州中考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51.(2020北京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52.(2020德州3.)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右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3.(2020广东7.)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54.(2020淮安13.)右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
A.艺术表演 B.民族交融
C.重文轻武 D.生活面貌
55.(2020丹东4.)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56.(2020潍坊5.)与早期佛像相比,云冈石窟中期部分佛像的服饰,已具有汉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孝文帝改革 D.辽宋和战
57.(2020眉山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形式多是“家书”或“遗令”,重视教育子弟,内容涉及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此后各朝,上至达官下至平民,多有家训问世,内容多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家训( )
A.只出现在显贵家庭 B.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C.形式单一内容统一 D.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58.(2020邵阳3.)某电视剧场景:颁令天下,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该材料中的皇帝是指( )
A.秦孝公 B.孝文帝 C.金太祖 D.成吉思汗
59.(2020云南3.)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措施的推行,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材料评价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D.元朝的行省制度
60.(2020衡阳1.)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如图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北方统一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流 D.文化昌盛
61.(2019连云港 21.)“江南之为国盛也……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62.(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3.(2019赤峰4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64.(2019聊城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二.非选择题
1.(2022湘潭中考31.)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本组材料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请以图2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
(4)再次分析材料二,找出证明材料四观点的证据。你认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根源是什么?
2.(2022恩施州中考14.)活动探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材料四:
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 ______ 。唐穆宗时期,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B ______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种)
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3. (2022龙东中考25.)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依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
——选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四: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选自统编中国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何作用?
(2)材料二是“魏主”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北语”、“正音”体现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
(3)材料三的现象得益于俄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4)材料四是日本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5)俄国和日本的这两次改革有何共同作用?
4.(2022白银中考9 .)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
引言 直挂云帆复台湾,两岸统一会有时一 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二 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三 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四 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五 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六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
材料三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叙述的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5.(2022内江中考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规定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其一系列举动推动了北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了文明进步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雍正五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长期驻藏,会同西藏最高统治者监理西藏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任免,财政收支稽核,地方军队指挥,涉外事务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政务的督察。驻藏大臣设置确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权行使,有力维护了西藏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摘编自《清代驻藏大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哪一年?概括鲜卑族的社会习俗变化。其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驻藏大臣设立于哪一年?概括驻藏大臣职能。其设置有什么重大影响?
6.(2021岳阳市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有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有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拖”。这项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增加社会整体活力。
(1)图一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初,充实了湖南人丁、促进了湖南经济发展的人口迁移潮流是什么?
(2)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欧洲航海家是谁?既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又给美洲经济发展带来大量劳动力的是图二中的哪一航程?后来,林肯政府发表的哪一文献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3)图三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新增劳动力供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7.(2021通辽市12.)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中国是“--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如今重铸丝绸之路,有何现实价值?
(3)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
(5)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
8.(2021株洲市21.)阅读下列材料
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等因素共同推动着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沿袭与创新】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交融与发展】
材料二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治理与巩固】
材料三 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目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4)纵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程,你有何启示?
9.(2021常德市25.) 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草木皆兵
第13题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