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07: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13.2 命题与证明
第2课时 证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定理及证明的概念; 2.理解证明的意义,并会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证明的意义. 难点:进行简单的证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花与小明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科学类的图书.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地议论着. 探究新知 片段1:一天早上,李老汉来到衙门里告状说:张三刚刚在他地里偷了一袋子玉米.孙县令立即派衙役将张三拘捕到县衙审讯: 孙县令问李老汉:“你怎知是张三偷了你的玉米 ” “因为早上我发现张三从玉米地那边过来,把一袋东西背回家,还发现我地里的玉米被人偷了,我知道张三家没有种玉米。 所以我家玉米肯定是张三偷的.” 问题:1. 李老汉想证明什么?他是怎么证明的? 2. 根据李老汉的证明,你能断定玉米是张三偷的吗?你觉得有疑点吗? 【小组内部讨论交流】 片段2:县官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旁边的师爷“师爷,你怎么看?” 师爷说:“这事要证明是张三干的,还得弄清那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刚掰的玉米,还要看看地里的脚印是不是张三的才行。如果袋子里装的是刚掰的玉米,且地里的脚印是张三的,那就一定是他偷的。” 【老师引出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1.定理: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2.证明: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例1 如图,∠1=∠2, 求证:AB∥CD. 证明:因为∠2与∠3是对顶角, 所以∠3=∠2. 又因为∠1=∠2, 所以∠1=∠3, 且∠1与∠3是同位角, 所以AB∥CD.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写出过程,小组内交流. 例2 已知:b∥c, a⊥b.求证:a⊥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 b ∥c(已知), ∴ ∠2=∠1=9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 ⊥c(垂直的定义). 例3 如图,∠BHE与∠BGF互为补角,∠D=∠A. 求证:∠B=∠C. 证明:因为∠BHE+∠BGF=180°, ∠BHE+∠BHA=180°, 所以∠BGF=∠BHA(同角的补角相等), 所以AE∥D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A=∠BF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因为∠D=∠A,所以∠BFD=∠D, 所以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写出过程,小组内交流. 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如图,AB∥CD,CB∥DE , 求证:∠B+∠D=180°. 证明:∵ AB∥CD, ∴ ∠B=∠C ( ). ∵ CB ∥DE, ∴ ∠C+∠D=180°( ), ∴ ∠B+∠D=180°( ). 2.如图所示,AB∥CD, EF∥AB, ∠1=∠B,∠2=∠D,求证:BE⊥DE. 参考答案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等量代换 2.证明:∵EF∥AB,∴∠B=∠3. 又∵∠1=∠B,∴∠1=∠3. ∵AB∥EF,AB∥CD,∴EF∥CD, ∴∠4=∠D. 又∵∠2=∠D,∴∠2=∠4, ∵∠1+∠2+∠3+∠4=180°, ∴∠3+∠4=90°即∠BED=90°, ∴BE⊥ED. 课堂小结 1.定理: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2.证明: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布置作业 P80练习 板书设计 证明 1.定理:真命题 2. 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