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行》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8 20:00: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山行》说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古诗三首》是三年级的第一组古诗,这次古诗的编排和一二年级的有些许不同,都是同一个主题:关于秋天的,而且每首古诗还出现了课下注释。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不仅仅是读读、背背、默默,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拓展归类积累一类诗。把三首古诗放在一堂课里比较朗读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有些困难,还是决定分开上。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五、说教学法
 【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句子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教学,符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读—悟—说—读”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课解题,介绍作者
介绍岳麓山引入课程。(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第二步:初读指导,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再读指导,读出画面,读出想象,读出情感
 1.品读古诗,读出画面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2.启发想象,感受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意境。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3、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行
所见: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所感:爱
对深秋美景的喜爱
八、说教学反思
 闪光点:
  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首古诗中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不足:
  1、检查古诗的默写可放在课后,复习旧知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新课的教学上,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时要放手让学生各持己见,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虽然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但“放”的不够,应不怕学生说错、说得不到位,这时才能凸显教师的“导”的作用。所有偏差的看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中去。
  3、对“枫桥夜泊”中的“泊”的理解有点浅尝辄止,部分学生仍像雾里一样。另外,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缺少介绍,学生很难真正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诗人情感。
  在以后的古诗教学的备课中,还应多备些学生,深挖教材,多方面地搜集些有关古诗及作者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真正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