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9.1 陈情表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9.1 陈情表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8 00: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陈情表
晋李密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
前人、后人评价:
解 题
陈:陈述。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彩。
是谁陈情?
李密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向谁陈情?
晋武帝
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险衅(xìn ) 强(qiǎng) 近之亲
行(xíng)年四岁 逮(dài) 奉圣朝
祚(zuò)薄(bó) 供(gōng)养无主
应(yìng ) 门之童 猥(w i ) 以微贱
床蓐(rù)陨(yǔn )首
责臣逋(bū) 慢
日笃 (dǔ)拔擢(zhuó )
宠命优渥(wò )
检查预习
险衅(xìn ) 强(qiǎng) 近之亲
行(xíng)年四岁 逮(dài) 奉圣朝
祚(zuò)薄(bó) 供(gōng)养无主
应(yìng ) 门之童 猥(w i ) 以微贱
床蓐(rù)陨(yǔn )首
责臣逋(bū) 慢
日笃 (dǔ)拔擢(zhuó )
宠命优渥(wò )
由课文标题展开思考:
1、为什么要“陈”?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陈”的原因:(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2、“陈”什么?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的内容:(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3、如何“陈”?
文言知识梳理
《陈情表》之布局
先陈苦情
后陈孝情
再陈忠情
博得同情
打动真情
消除疑虑
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综合全文看,作者在哪一个字上做文章?
写作背景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思考研究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回答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思考研究
练一练:
一.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⑥
(C)
二.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A.臣以险衅,夙( )遭闵凶( )
B.生孩六月,慈父见( )背
C.门衰诈薄,晚有儿息( )
D.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
E.听( )臣微志,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F.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G.欲苟顺私情,则告诉( )不许
H.臣之辛苦( )
I.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早时;忧患
用在动词前,表示对第一人称有所动作。

授予官职
准许
成人自立
申诉
辛酸苦楚
安慰
三.选出红色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B.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C.未曾废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慈父见背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四.找出对红色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1.A.臣以险衅(不幸) B.门衰祚薄(福分)
  C.形影相吊(安慰) D.刘夙婴疾病(婴儿)2.A.逮奉圣相(及,至)B.沐浴清化(此指蒙受)
C.臣以供养无主(主人)D.猥以微贱(谦词)
3.A.臣具以表闻(详尽)B.诏书切峻(急切严厉)
C.责臣逋慢(逃脱,轻慢) D.则刘病日笃(情义深)
4.A.本图宦达(显达)  B.宠命优渥(厚)
C.日薄西山(浅薄)  D.岂敢盘桓(徘徊)5.A.听臣微志(准许) B.庶刘侥幸(或许)
C.保卒余年(终)D.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胜利)
C
D
C
D
C
D
五.红色词与其他词构词方式不同的一项( )
   A.有所希冀   B.过蒙拔擢
   C.躬亲抚养   D.昼夜勤作息

六.填写下句: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C.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D.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六.填写下句: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C.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D.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赏析语言:
把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画下来,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句式,用词,修辞手法)?好(表情达意效果)在哪?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
前人、后人评价:
应用拓展:
反复诵读文本,选取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一处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的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
乌鸟私情
祖母安详地坐在院子里,门前的柳丝依依在微风的抚摸下轻舞,斜晖穿过柳丝,笼罩着祖母,仿佛是一层迷离的纱。
我望着慈祥的祖母,不禁泪意盈然。
天空中飞过一只年轻的乌鸦,它一定是为父母觅食归来。我轻轻走到祖母身边,像幼时一样依偎着她,跟她一起看天边绚丽的晚霞疏淡着残阳。那一刻,我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作业:
背诵《陈情表》全文。
美文欣赏
墓碑后面的字
在额尔古纳的野地,我见到一块特殊的墓碑。
树叶散落乡路,被马车轧进泥里。枝条裸露着胳膊,如同雨水中赶路的精疲力尽的女人。这儿的秋天比别处更疲惫。行路中,我被一丛野果吸引,桔色的颗粒一串串挂在树上,像用眼睛瞪人。
我摘下一串看,正想能不能尝尝,脚下差点被绊倒。
美文欣赏
——一块墓碑,埋在灌木和荒草间,后边是矮坟。碑文写道:刘素莲之墓。
荒地之间,遇到坟茔。我想不应抽身而走,坐一会儿也好。这就像边地旅行,见对面来人打招呼一样。坐下,不经意间,看到水泥制的石碑后面还有一行字:妈妈我想……
“想”字下面被土埋住,扒开土,是一个“你”字。这个字被埋在雨水冲下的土里。
我伸手摸了摸,字是用小学生涂改液写的。
美文欣赏
字大,歪歪扭扭,如奔跑、踉跄、摔倒。写字的人也像小学生。
我转过头看碑正面,死者生卒年代为1966~1995。碑后写字的人该是她的孩子。
这么一想,心里不平衡,仿佛孩子的哀伤要由我来担当。她是怎么死的?她死的时候孩子多大?我想,她如果死于分娩,孩子也没什么大的悲伤,但不像这个人的情况。孩子分明和母亲度过了许多日夜。母亲故去,他在夜晚睡不着的时候,特别在
美文欣赏
黄昏——人在一天中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常常想到母亲。
儿时,妈妈不在身边,我特别害怕呼啸的风声,和树梢夹缠,一阵阵起伏不定;害怕不停歇的夜雨;害怕敲门声、狗吠和照明弹——那时老有人放照明弹。
现在这个孩子比我害怕和忧伤的事情会更多。我和母亲仍然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远行了。在节日,在有成绩和挨欺负的时候,或者不一定什么时
美文欣赏
候的时候,他都要想起母亲。
我仿佛看到一双儿童的眼睛,泪水沿着眼眶蓄积,满满的,顺眼角流下。他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写下:
妈妈我想你。
“你”字被土埋住了,让人心惊。的确,“你”被黄土永远埋在这里,这是他家人早已知道却谁都无奈的事情。
美文欣赏
我想的是,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对我来说,仿佛如此。
人常说,颜真卿《祭侄稿》字含血泪,说书法家心境和艺境相合之时的惊心动魄。还说司马迁、方苞的文字含恨如石。墓碑后面的这句话,其孤兀也足以把人打倒。
美文欣赏
如今词语泛滥,换句话是到了一个不尊重语文的时代。然而尊重文字的人还在,视它为心声,写字的时候会流泪。刘素莲的孩子正是流着泪一笔一笔写下这五个字。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