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7 22:1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读音划掉。
一个( )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yāo yào)好(hào hǎo)的同学( )了 租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chǔ chù )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 ),( ),街道两旁行(háng xíng)走的大多是( ), ( )、( )的外国人和 ( )的巡警。
2.组词
帝( ) 伯( ) 租( ) 振( )
带( ) 泊( ) 祖( ) 震( )
3.黄金搭档。(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巡警 ( )的话语 ( )的女人
( )的妇女 ( )的街道 ( )的表情
4.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珍惜——________  坚定——________  欢乐——________
清晰——________  崛起——________  干燥——________
5.根据解释写词语。
左看看,右看看,也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
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
引起事故、闹事。( )
本来指山峰等突起,比喻兴起。( )
低沉郁闷。( )
6.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请写一写。
三、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7.“左顾右盼”一词中“顾”的意思是( )
①转过头看;看 ②注意,照管 ③拜访 ④珍惜;顾恋
8.选择恰当句子把选项填入第二自然段的括号中,并说明理由。( )
A.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B.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加点的“这个问题”指什么? _________。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拿枪,打鬼子
1939年2月10日,当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践踏琼崖,一首首雄壮激昂的抗日民谣在琼岛大地上四处传唱,14岁少年何如伟立志“拿枪,打鬼子”!
要打鬼子,少年何如伟首先想到的是拿枪。1939年的一天,他顶着烈日跑了个多小时,来到琼崖抗日独立总队要求拿枪,跟部队走。队长看这孩子还没枪高,便要打发他回家。何如伟当的就急了眼,并跟队长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两人进行了革命同志般的第一次谈话。回到家后,何如伟在家乡组织了100多名儿童成立抗日救国团,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斗争中。
这些儿童团员思维活跃、身手敏捷,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何如伟的儿童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部队提供日军的情报。比如他们通过邻村挑糖果叫卖的小贩伍老伯帮他们采探敌情。1940年,何如伟从伍老伯处得到情报,驻昌洒日军每隔一天的上午9点钟就要派一辆载有二十多名鬼子兵的军车到龙马镇去巡逻,于是何如伟穿过敌人的封锁,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立即报告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后来,部队伏击了一辆日本军车,取得了大快人心的胜利。
11.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12.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填序号)
A.承上启下 B.点明主旨 C.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13.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何如伟的什么事?()(填序号)(多选)
A.立志“拿枪,打鬼子”。
B.要求加入部队打鬼子,成立儿童抗日救国团。
C.搜集日军情报传给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帮助部队取得胜利。
D.救助生活困难、到处叫卖糖果的小贩伍老伯。
14.通过这个故事,你认为何如伟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1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风和日丽 闯进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黄头发的 白皮肤 大鼻子 耀武扬威
划去:yāo hào chǔ háng
2. 皇帝 伯父 出租 振动 海带 湖泊 祖宗 地震
3.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不幸 衣衫褴褛 热闹非凡 沉郁
4. 爱惜 坚强 快乐 清楚 振兴 干枯
5. 左顾右盼 疑惑不解 肇事 崛起 沉郁
6.我的志向是当一名科学家,因为当了科学家,我就可以发明许多的东西。我想发明一种清洁能源汽车,让空气不再被汽车尾气污染。我还希望可以研发许多其他东西,让我国的科技更发达。
7.①
8. B 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当时围观的中国人愤怒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9. 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一团烈火 突出周恩来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了心上,不找到解决的办法,内心难以平静。
10.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祖国飞速发展,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有责任要为我国的繁荣昌盛而发奋读书,为建设美丽强大的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1.国家的兴旺与衰亡,每个人都有责任
12.A
13.ABC
14.热爱祖国、聪明勇敢、不怕牺牲
15.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美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铭记历史,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