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模块终结性评价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模块终结性评价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8-08 18:48:47

文档简介

模块终结性评价(第1~3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武汉高一检测)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11月第2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世界领导人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科院天津化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人工方法将CO2合成淀粉,可以实现利用空气“生产粮食”
B.以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厂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包含还原反应
C.天然气不充分燃烧的产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D.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不是实现碳达峰的途径之一
解析:选A。A.中科院天津化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人工方法将CO2合成淀粉,可以实现利用空气“生产粮食”,故A正确;B.以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厂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进行,发电厂发生的化学反应包含还原反应,故B错误;C.天然气不充分燃烧的产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如生成的CO为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D.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是实现碳达峰的途径之一,故D错误。
2.每年10月23日上午6∶02到晚上6∶02是“摩尔日”(Mole Day),这个时间的美式写法为6∶0210/23,外观与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6.02×1023相似。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2 L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0.5NA个SO2分子
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NA个分子
C.1 mol Na与足量的O2反应生成钠的氧化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个
D.将NA个HCl气体分子溶于1 L水中得到1 mol·L-1的盐酸
解析:选C。常温常压下,11.2 L二氧化硫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为0.5 mol,故A错误;标准状况下,CCl4为液体,不能使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进行计算,故B错误;一个钠原子变为钠离子转移1个电子,1 mol Na与足量的O2反应生成钠的氧化物转移1 mol电子,转移的电子数为NA个,故C正确;1 L水为溶剂的体积不是溶液的体积,不能用于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故D错误。
3.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共存的是(  )
A.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加入K+、CO、NO、Na+
B.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加入SO、Cu2+、K+、Cl-
C.含有大量SO的溶液:加入K+、Cu2+、Cl-、NO
D.常温下,加入铁粉能生成H2的溶液:加入Na+、Ca2+、Cl-、HCO
解析:选C。A项,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中含有大量H+,H+与CO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不能大量存在,错误;B项,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碱性条件下Cu2+不能大量存在,错误;C项,含有大量SO的溶液中,SO、K+、Cu2+、Cl-、NO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正确;D项,常温下,加入铁粉能生成H2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HCO不能大量存在,错误。
4.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H+===CO2↑+H2O
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
C.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D.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2H++SO+Ba2++2OH-===BaSO4↓+2H2O
解析:选D。大理石成分是CaCO3,CaCO3难溶于水,不能拆写成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A错误;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正确的是Cu+2Ag+===Cu2++2Ag,故B错误;HClO为弱酸,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写成离子,正确的是Cl2+H2O===H++Cl-+HClO,故C错误;硫酸和Ba(OH)2反应:2H++SO+Ba2++2OH-===BaSO4↓+2H2O,故D正确。
5.工业上常用NaHSO3处理含Cr2O的废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Cr2O+3HSO===2Cr3++3SO+4H2O。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氧化产物是SO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
C.Cr2O表现了氧化性
D.还原1 mol Cr2O,电子转移3 mol
解析:选D。在反应5H++Cr2O+3HSO===2Cr3++3SO+4H2O中,HSO中S化合价由+4升高到+6,HSO为还原剂,生成SO为氧化产物,故A正确;由方程式可知,Cr2O中Cr化合价由+6降低到+3,Cr2O为氧化剂,HSO为还原剂,所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故B正确;Cr2O为氧化剂,表现了氧化性,故C正确;Cr2O中Cr化合价由+6降低到+3,所以还原1 mol Cr2O,电子转移(6-3)×2=6 mol,故D错误。
6.C、N、S都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B.三者的单质直接与氧气反应都能至少生成两种氧化物
C.三者都能够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
D.CO2、NO2、SO2都能与H2O反应,其反应原理相同
解析:选C。NO、CO都不属于酸性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硫和氧气反应只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时必须有催化剂和加热条件,故B错误;C能够形成金刚石、石墨、C60等同素异形体,N能够形成N2、N4等同素异形体,S能够形成单斜硫、正交硫等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二氧化氮和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7.下列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X Y Z
A 非金属单质 非电解质 纯净物
B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C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D 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解析:选C。A.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为化合物,和非金属单质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A错误; B.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属于离子反应,故B错误;C.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D.七氧化二锰是酸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不属于非金属氧化物范畴,故D错误。
8.下列行为不符合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
A.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C.点燃氢气前,先进行验纯操作
D.熄灭少量燃着的金属钠,用干燥沙土覆盖
解析:选B。盖上灯帽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则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故A正确;稀释浓硫酸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为防止液体飞溅,应将浓硫酸注入水中,故B错误;氢气为易燃气体,达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爆炸,则点燃氢气前,先进行验纯操作,故C正确;钠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气,氢气为可燃气体,因此钠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可用干燥沙土覆盖,通过隔绝空气的方法熄灭少量燃着的金属钠,故D正确。
9.根据下列实验:
①向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有红色固体析出,过滤。
②取①中滤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性Cu2+>Fe3+
B.①中所得固体只含铜
C.①中滤液含有Cu2+和Fe2+
D.②中不会观察到溶液变红
解析:选D。在反应2Fe3++Cu===2Fe2++Cu2+中,氧化剂为Fe3+,氧化产物为Cu2+,即可知氧化性Fe3+>Cu2+,故A项错误;①中所得固体含有过量的铁和置换出的铜,故B项错误;由于加入的铁是过量的,则滤液中不可能含有Cu2+,故C项错误;因在①的滤液中只有Fe2+,没有Fe3+,则滴加KSCN溶液时并不会出现溶液变红的现象,故D项正确。
10.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排气管中CO和NO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CO+2NOx2xCO2+N2
B.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有效控制城市空气的污染
C.汽车改用天然气或氢气为燃料,都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此治理方法缺点是大大提高了空气的酸度
解析:选D。CO与NOx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N2和CO2,A项正确;增大绿化面积,多植树造林,可净化空气,B项正确;天然气的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的燃烧产物为水,不会产生NOx和SO2,所以改用天然气或氢气为燃料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C项正确。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少量的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B.氢氟酸(HF)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C.漂白粉可放置在空气中保存
D.新制的氯水保存在棕色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解析:选A、D。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反应,少量的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以隔绝空气,故A正确;氢氟酸(HF)能与玻璃成分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应保存在塑料瓶中,故B错误;漂白粉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发生分解而失效,所以不可放置在空气中保存,故C错误;新制的氯水具有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应保存在棕色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瓶中,故D正确。
12.自然界的氮循环包括以下过程。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硝化过程中,含氮物质被氧化
B.氨氧化过程中,亚硝态氮元素与铵态氮元素理论物质的量之比为3∶4
C.N2→NH属于氮的固定,N2发生还原反应
D.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从与其接触的水体中除去氮元素
解析:选B。由图示可知,硝化过程为NH转化为NO,NO再进一步转化为NO,该过程中N的化合价都在升高,故含氮物质被氧化,A正确;由图示可知,氨氧化过程中的反应为NO+NH===N2+2H2O,故亚硝态氮元素与铵态氮元素理论物质的量之比为1∶1,B错误;氮的固定是指由游离态的氮即N2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即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故N2→NH属于氮的固定,过程中N2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3价,N2发生还原反应,C正确;由图示可知,Fe2+能与NO反应转化为N2,Fe3+能与NH反应转化为N2,故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从与其接触的水体中除去氮元素,D正确。
13.“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①实验室收集氨采用图甲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做氯气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
④实验室采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①实验室收集氨采用图甲所示装置,在制备的过程中用带有酚酞的水吸收逸出的氨,防止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②实验室做氯气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用浸有碱液的棉球可以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③实验室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挥发的氯化氢和氨会污染大气,因此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④实验室采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生成的氮的氧化物收集在气球中,防止污染环境,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要求。
14.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
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
C.还原过程中生成0.1 mol N2,转移电子数为2 mol
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xHy、NOx三种成分的净化
解析:选B、D。根据图示可知,NOx与BaO、O2转化成Ba(NO3)2的过程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A错误;根据图示可知,BaO为催化剂,NOx与BaO、O2转化成Ba(NO3)2时,BaO参与储存N元素,故B正确;还原过程中生成0.1 mol 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5-0)×2=1 mol,故C错误;整个过程中,CO、CxHy、NOx转化成CO2、H2O、N2,说明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xHy、NOx三种成分的净化,故D正确。
15.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
解析:选A、B。由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和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可知,当铜质量相同,硝酸过量时,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前者多,消耗n(HNO3)前者多,反应中转移电子总数相等。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16.(10分)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为供氧剂。
(1)常温下Na2O2是________色的固体,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
(2)按图连接好装置后,首先必须要做的是____________。
(3)B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其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4)写出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实验装置可知,本实验首先由CaCO3和盐酸反应生成CO2,产生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以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然后过氧化钠与CO2和水蒸气反应,产生O2,通过装置D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剩余二氧化碳,最后用排水法收集O2,据此分析解答。(1)Na2O2是淡黄色固体,由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则Na2O2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比为2∶1。(2)连接好装置后,首先必须要做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产生气体通过饱和NaHCO3溶液,以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HCl,则B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HCO3溶液。(4)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5)装置D中盛放的是NaOH溶液,其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O2。
答案:(1)淡黄 2∶1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饱和NaHCO3溶液
(4)2Na2O2+2CO2===2Na2CO3+O2
(5)吸收未反应的CO2
17.(10分)(2022·泰安高二检测)硫及其化合物的“价 类”二维图体现了化学变化之美。
(1)自然界中有斜方硫和单斜硫,它们的关系是__________,二者转化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2)如图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物质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如果有反应ZM,H2SN,M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2SO4      b.CuSO4
c.FeSO4 d.Fe2(SO4)3
解析:(1)斜方硫和单斜硫属于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由于属于不同单质,所以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为化学变化。(2)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盐和水的氧化物,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是酸性氧化物。(3)Z是H2SO4,如果有反应ZM,M是硫酸盐,4个选项都符合题意,N是硫化盐,如果有反应H2SN,且N属于-2价硫化盐,说明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SO4)3不符合题意,Na2SO4和FeSO4与H2S不反应,CuSO4与H2S反应生成CuS沉淀和H2SO4,符合题意。
答案:(1)同素异形体 化学 (2)SO2、SO3 (3)b
18.(10分)磷酸亚铁锂(LiFePO4)是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来源广泛且无污染。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含有少量SiO2等杂质)制备LiFePO4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Ti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则FeTiO3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进行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__。
(3)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滤液中溶质主要为________(填化学式)。
(4)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还含有少量SiO2等杂质)来制备LiFePO4,由制备流程可知,加盐酸过滤后的滤渣为SiO2,滤液①中含Fe2+、TiO2,过滤,沉淀为TiO2,与氯气反应生成Fe3+,在磷酸条件下过滤分离出FePO4,高温煅烧得到产品,以此来解答。
(1)反应过程中Ti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则FeTiO3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2。
(2)过滤需要的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3)Fe2+与氯气反应生成Fe3+,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过滤后溶液中剩余氢离子和氯离子,故溶质主要为HCl。
(4)FePO4和碳酸锂、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LiFePO4,故化学方程式为2FePO4+Li2CO3+H2C2O42LiFePO4+H2O+3CO2↑。
答案:(1)+2 (2)漏斗和玻璃棒
(3)2Fe2++Cl2===2Fe3++2Cl- HCl
(4)2FePO4+Li2CO3+H2C2O42LiFePO4+H2O+3CO2↑
19.(10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Cl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Ⅲ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其中a为干燥的品红试纸,b为湿润的品红试纸。
(1)装置Ⅰ中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产生的Cl2足量,实验过程中装置Ⅳ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在装置Ⅲ中观察到b的红色褪去,但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目的,你认为还需在图中装置Ⅱ与Ⅲ之间添加图中的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
(5)除了Cl2能够对自来水杀菌消毒外,工业中还常用高铁酸钾(K2FeO4)作为高效、多功能的自来水处理剂,高铁酸钾与水反应时,能生成Fe(OH)3胶体吸附杂质净水,同时还产生一种气体,写出该原理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生成1 mol该气体,K2FeO4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NA。
解析:装置Ⅰ制取氯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装置Ⅱ为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最后氯气有毒,需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
(1)由图可知,c为分液漏斗,盛放浓盐酸,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2)盐酸易挥发,氯气中混有HCl,则装置Ⅱ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则产生的Cl2足量,实验过程中装置Ⅳ中的实验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4)在装置Ⅲ中观察到b的红色褪去,但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可知氯气未干燥,氯气与碱性物质反应,可选浓硫酸干燥氯气,则在图中装置Ⅱ与Ⅲ之间添加图中的④装置;(5)高铁酸钾与水反应时,能生成Fe(OH)3胶体吸附杂质净水,同时还产生一种气体,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O元素的化合价应升高,可知气体为氧气,由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4FeO+10H2O===4Fe(OH)3(胶体)+3O2↑+8OH-,生成3 mol气体时转移12 mol电子,则每生成1 mol该气体,K2FeO4转移的电子数目为4NA。
答案:(1)分液漏斗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 (3)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4)④
(5)4FeO+10H2O===4Fe(OH)3(胶体)+3O2↑+8OH- 4
20.(10分)某化学自主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H3、NO2的性质。
探究Ⅰ: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1)A装置中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分别是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碱石灰
b.碱石灰、碱石灰
c.碱石灰、无水氯化钙
d.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
(3)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C装置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探究NO2、O2混合气体的喷泉实验。
(5)请在G装置中的虚线上描出导管实线图。
(6)G装置中浓硫酸有三种作用:混合NO2、O2气体;干燥NO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G装置上面的圆底烧瓶收集满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若混合气体全部被吸收,则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将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发生反应:CaO+NH3·H2O===NH3↑+Ca(OH)2,放出氨气。(2)干燥氨只能用碱石灰,干燥二氧化氮可用五氧化二磷固体或无水氯化钙。(3)如果能反应,消耗NO2使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4)由于NH3、NO2均能污染空气,所以与它们相关的实验均应有尾气吸收装置。(5)O2、NO2密度比空气大,故应进气管短,出气管长。(6)观察气泡的速率控制混合气体的比例。(7)烧瓶中充满溶液,反应4NO2+O2+2H2O===4HNO3恰好发生,HNO3的物质的量是恰好完全反应的NO2和O2(体积比4∶1)总物质的量的,溶液体积等于恰好完全反应的NO2和O2的总体积,设烧瓶中恰好完全反应的NO2和O2的总体积为V,则溶液浓度为=× mol·L-1,即c(HNO3)≈0.036 mol·L-1。
答案:(1)CaO+NH3·H2O===NH3↑+Ca(OH)2
(2)c (3)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4)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5)(进气管短,出气管长)
(6)观察气泡的生成速率,控制混合气体的比例 (7)0.036
PAGE模块终结性评价(第1~3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武汉高一检测)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11月第2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世界领导人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在2030年前碳达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科院天津化学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利用人工方法将CO2合成淀粉,可以实现利用空气“生产粮食”
B.以煤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厂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包含还原反应
C.天然气不充分燃烧的产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D.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不是实现碳达峰的途径之一
2.每年10月23日上午6∶02到晚上6∶02是“摩尔日”(Mole Day),这个时间的美式写法为6∶0210/23,外观与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值6.02×1023相似。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1.2 L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0.5NA个SO2分子
B.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NA个分子
C.1 mol Na与足量的O2反应生成钠的氧化物,转移的电子数为NA个
D.将NA个HCl气体分子溶于1 L水中得到1 mol·L-1的盐酸
3.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共存的是(  )
A.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加入K+、CO、NO、Na+
B.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加入SO、Cu2+、K+、Cl-
C.含有大量SO的溶液:加入K+、Cu2+、Cl-、NO
D.常温下,加入铁粉能生成H2的溶液:加入Na+、Ca2+、Cl-、HCO
4.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A.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H+===CO2↑+H2O
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
C.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D.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2H++SO+Ba2++2OH-===BaSO4↓+2H2O
5.工业上常用NaHSO3处理含Cr2O的废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Cr2O+3HSO===2Cr3++3SO+4H2O。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氧化产物是SO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
C.Cr2O表现了氧化性
D.还原1 mol Cr2O,电子转移3 mol
6.C、N、S都是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酸性氧化物
B.三者的单质直接与氧气反应都能至少生成两种氧化物
C.三者都能够形成多种同素异形体
D.CO2、NO2、SO2都能与H2O反应,其反应原理相同
7.下列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X Y Z
A 非金属单质 非电解质 纯净物
B 置换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C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D 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8.下列行为不符合实验安全要求的是(  )
A.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C.点燃氢气前,先进行验纯操作
D.熄灭少量燃着的金属钠,用干燥沙土覆盖
9.根据下列实验:
①向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有红色固体析出,过滤。
②取①中滤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化性Cu2+>Fe3+
B.①中所得固体只含铜
C.①中滤液含有Cu2+和Fe2+
D.②中不会观察到溶液变红
10.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排气管中CO和NO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CO+2NOx2xCO2+N2
B.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有效控制城市空气的污染
C.汽车改用天然气或氢气为燃料,都会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此治理方法缺点是大大提高了空气的酸度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少量的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B.氢氟酸(HF)保存在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C.漂白粉可放置在空气中保存
D.新制的氯水保存在棕色带磨口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12.自然界的氮循环包括以下过程。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硝化过程中,含氮物质被氧化
B.氨氧化过程中,亚硝态氮元素与铵态氮元素理论物质的量之比为3∶4
C.N2→NH属于氮的固定,N2发生还原反应
D.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从与其接触的水体中除去氮元素
13.“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①实验室收集氨采用图甲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做氯气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
④实验室采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
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
C.还原过程中生成0.1 mol N2,转移电子数为2 mol
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xHy、NOx三种成分的净化
15.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B.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C.反应生成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D.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16.(10分)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为供氧剂。
(1)常温下Na2O2是________色的固体,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
(2)按图连接好装置后,首先必须要做的是____________。
(3)B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其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4)写出C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0分)(2022·泰安高二检测)硫及其化合物的“价 类”二维图体现了化学变化之美。
(1)自然界中有斜方硫和单斜硫,它们的关系是__________,二者转化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2)如图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物质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如果有反应ZM,H2SN,M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Na2SO4      b.CuSO4
c.FeSO4 d.Fe2(SO4)3
18.(10分)磷酸亚铁锂(LiFePO4)是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来源广泛且无污染。利用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3,含有少量SiO2等杂质)制备LiFePO4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过程中Ti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则FeTiO3中Fe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中进行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__。
(3)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滤液中溶质主要为________(填化学式)。
(4)高温煅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0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Cl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Ⅲ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其中a为干燥的品红试纸,b为湿润的品红试纸。
(1)装置Ⅰ中仪器c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产生的Cl2足量,实验过程中装置Ⅳ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在装置Ⅲ中观察到b的红色褪去,但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目的,你认为还需在图中装置Ⅱ与Ⅲ之间添加图中的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
(5)除了Cl2能够对自来水杀菌消毒外,工业中还常用高铁酸钾(K2FeO4)作为高效、多功能的自来水处理剂,高铁酸钾与水反应时,能生成Fe(OH)3胶体吸附杂质净水,同时还产生一种气体,写出该原理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生成1 mol该气体,K2FeO4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NA。
20.(10分)某化学自主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H3、NO2的性质。
探究Ⅰ: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置略去)。
(1)A装置中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分别是________(填字母)。
a.浓硫酸、碱石灰
b.碱石灰、碱石灰
c.碱石灰、无水氯化钙
d.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
(3)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C装置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Ⅱ:探究NO2、O2混合气体的喷泉实验。
(5)请在G装置中的虚线上描出导管实线图。
(6)G装置中浓硫酸有三种作用:混合NO2、O2气体;干燥NO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G装置上面的圆底烧瓶收集满气体进行喷泉实验,若混合气体全部被吸收,则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