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如何读出思想情感
——古诗复习课
读懂诗歌——表达什么
诗歌抒情位置有规律可循吗?
抒情位置有规律可循吗——律诗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抒情位置有规律可循吗——律诗
“一首律诗,主题思想的表现,都在第一联和第四联。第二联和第三联,虽然必须做对句,较为难做,但在表达全诗思想内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
“律诗的结构,首尾两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内容,中间两联则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往往是对偶工稳的警句。”
——施蛰存《唐诗百话》
同学们在阅读律诗时,要留意这样的一般规律:律诗的思
想中心在首尾两联,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中间两联要求
对偶工整,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实写,一联虚写。
四联有一个“起、承、转、合”的关系。
——《名著阅读导学导练 九年级》
规律一:律诗需看首联、尾联
抒情位置有规律可循吗——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规律二:绝句三、四句抒情、议论
抒情位置有规律可循吗——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规律三:词下阕抒情、议论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情”与“景”是诗歌审美意象两种不可分离的因素,“景”不能脱离“情”,“情”不可脱离“景”,“情”与“景”相互融合、渗透,方能形成神妙的诗歌审美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懂诗歌——表达什么
诗歌内容上有规律可循吗?
读懂诗歌——紧抓景语+情语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情”与“景”是诗歌审美意象两种不可分离的因素,“景”不能脱离“情”,“情”不可脱离“景”,“情”与“景”相互融合、渗透,方能形成神妙的诗歌审美意象。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读懂诗歌——紧抓景语+情语
(2021年湖州中考)碛中作①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③
〔唐〕岑参
醉后未能别,待醒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①这首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碛(qì):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③镇西:安西大都护府。
12.辛文房评价岑诗超越“常情”。任选上面一首诗歌,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其超越“常情”的体现。(4分)
《碛中作》是边塞诗。“欲到天”写出边塞离家之远,“辞家见月两回圆”表明诗人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殷切。但诗人不作“常情”,不低沉、哀伤。在远离亲人、无处可宿的现实中,在无边无涯的荒凉大漠中,用“走马西来”的形象、“平沙万里”的阔大,表达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醉里送裴子赴镇西》是送别诗(边塞诗)。写自己在饯行宴席上喝醉了酒,可见满怀惜别的情意。但不作儿女情长,着力描绘了裴子扬鞭策马,直上天山的英雄气概,和勇往直前、奔赴边疆的爱国热忱。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勃发的诗情。可见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
规律四:捕捉动词、形容词等富含情感色 彩的字词
切断事实、用想象填充是诗的一项规律,这规律的另一个使用的机会是切断意象……由事物引发想象开始,直到以想象再造世界。
——王鼎钧《文学种子》
读懂诗歌——紧抓景语+情语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③搜句:作诗。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 ______ 。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规律四:捕捉虚景中的情绪
小结:如何读出思想情感?
抒情位置
紧抓景语
紧抓情语
……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