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三视图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2019)必修 技术与设计1(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三视图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2019)必修 技术与设计1(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科版
科目 通用技术
更新时间 2022-08-08 00: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高一—粤教版—通用技术—必修一第二章
第四节 设计和交流中的技术语言(一)三视图
导学思考
设计者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一、技术语言
1.技术语言交流的内容
设计项目名称设计的目的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依据的标准规范
达到的功能主要技术指标零件图
装配图
装配调试工艺
……
文本语言
图表
图样
模型
2.技术语言的种类
3.常用图样
二、三视图
1.正投影
互相平行的光线作为投影线,投影面与投影线垂直的投影叫作正投影,所得的物体的投影叫作视图。
投影面
投影线
视图
2.正投影特性
(1)平面或直线平行于投影面——真实性。
(2)平面或直线垂直于投影面——积聚性。
(3)平面或直线倾斜于投影面——收缩性。
3.三视图的引入
一个视图不能唯一明确物体的形状,为了能确切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通常采用三个视图来描述。
正投影方向
视图
4.物体的三视图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
4.物体的三视图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形成步骤如下:
(1)建立三投影面体系,正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投影面用W表示。
4.物体的三视图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形成步骤如下:
(1)建立三投影面体系,正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投影面用W表示。
(2)放入物体,用正投影法分别向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得到物体的三个视图,分别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4.物体的三视图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形成步骤如下:
(1)建立三投影面体系,正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投影面用W表示。
(2)放入物体,用正投影法分别向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得到物体的三个视图,分别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3)将三个投影面展开。
4.物体的三视图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形成步骤如下:
(1)建立三投影面体系,正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投影面用W表示。
(2)放入物体,用正投影法分别向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得到物体的三个视图,分别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3)将三个投影面展开。
4.物体的三视图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作正投影,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形成步骤如下:
(1)建立三投影面体系,正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投影面用W表示。
(2)放入物体,用正投影法分别向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得到物体的三个视图,分别是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3)将三个投影面展开。
(4)去边框。
5.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1)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长度,而且长对正。
(2)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高度,而且高平齐。
(3)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了物体的宽度,而且宽相等。
案例1
画出所示支撑块的三视图。
(1)画长方块的主视图、俯视图。
(2)画切角的主视图、俯视图。
(3)画长方孔的主视图、俯视图。
(4)画长方块的左视图。
(5)画出对称视图的对称中心线。
案例2
画出所示零件的三视图。
(1)画可见轮廓线。
(2)画不可见轮廓线。
(3)画圆柱的轴线、圆形的对称中心线。
画图的注意事项
(1)注意线型的正确使用。
名称 线型 应用
实线 可见的轮廓线
虚线 不可见看的轮廓线
点划线 对称中心线、轴线
(2)同一张图样中,同类图线的宽度应基本一致。
正确 错误
(3)虚线、点划线相交时,应使两小段相交。
正确 错误
(4)两直线相交处要避免间隙或线段出界。
正确 错误
(5)两线相切的切点处,应画成一条粗线。
正确 错误
案例3
用软件生成三视图。
(1)明确物体的形状大小。
(2)画基本几何体,对几何体进行裁切、拼接等操作,得到三维模型。
(3)对三维模型生成相对应的三视图。
小结
1.画出所示零件的三视图。
主视方向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2.根据所给立体图,补全三视图所缺的图线。
3.如图所示,该零件的三视图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该零件的三视图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该零件的三视图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该零件的三视图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