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研支撑作用 课件(8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研支撑作用 课件(8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8 16: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前言: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核心观点:
1.提出五育并举。倡导智育水平的提升。
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2.强化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3.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体制;明确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教研队伍;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教研
思考:
教而不研,教学水平不可能有提高;研而不教,教学理论必然缺乏渗透的土壤——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让教研为教学服务,真正做到教研相长,真正发挥其支撑作用?
1.现在教研工作的支撑作用到底发挥到怎样的程度?
2.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应该如何改进与完善?
3. 学校教研的支撑作用如何体现:
(1)学校教研组的活动正常吗?
(2)校本教研有特色吗?
强化教研支撑——教研深化策略
字面解读: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读,“支撑”的基本含义有两种:
其一为顶住压力不倒塌,
其二为勉强维持。
教育触及的是人的灵魂,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钟启泉),
————教研要对教育发挥支撑作用,绝对不可能勉强维持。
应该认真分析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压力,研究解决这些压力的方法与策略,使课堂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使教育真正能为孩子带来自信与快乐,这才是教研支撑的目的。
一、矫正认知偏差——把准支撑的角度
思路:
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教研主要起支持与指导的作用。
不管是教研员还是学校的教研组,都要明确一个原则——只有认知统一,理念一致,才能支持有力,指导有方。否则,支撑会失去角度,造成教学无效,甚至起到误导的反作用。
策略:
认知的纠偏点,就是教研支撑点。
(1)教是为了育——把握学科育人的阵地
解读:
教育、教育,教是方法与手段,育才是目的与方向。
误读:
育人属于德育的范畴,与学科教学关联不大。
影响:
教与育机械分离的认知偏差,不仅会造成教研的片面化——只重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学科育人功能探讨;
还会促使教研的低位化——教学视野狭窄,学科内涵缺失,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人格缺失者。
例证:为考而教,不考不教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美国女教师菲拉的故事
美国新泽西州女教师菲拉的故事
接手“差班”,给学生做了一道选择题: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笃信巫医和占卜,有两个情妇,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
候选人B:他过去有过2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大夸特威士忌。
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
请问你会在这些候选人中选择谁?
菲拉的结论:
你们的人生才刚开始;
人非完人,走出阴影,就能改变人生。
(2)知应重视识——重视学生认知的发展
解读:
从字面上来解读,知,意为知道,识意为见识。知识、知识,知了才能有识。问题在于有知未必能有识,高分低能实际上就是缺乏识的表现。
思考:
教学过程是一个从知到识的过程——学科知识与学科认识,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学以致用的引领,必须通过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感悟才能形成,这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所在。
偏差:教师只注重于怎么把书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至于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很少去关注,这样的教学研究不可能真正支撑教学。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出超的情况。
郑和下西洋为何会从壮举成为绝唱?
(3)课要体现程——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
解读:
课程、课程,教好一节课易,完成一门课程难。
课程的另一种解读:完成一节课的过程。
思考:
既然课的学习有一个过程,那么这里必然又会产生一个教研的支撑点:
*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整吗?
*学习的完整过程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学生经历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吗?
*教师有没有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学习过程: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习划分为连续进行的四个步骤,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几个步骤后来被美国赫尔巴特派发展为准备(preparation)、指示(presentation)、比较和抽象(comparison and abstraction)以及概括(generalization)、应用(application)五个阶段。因此,教研的支撑点应该落脚在怎么让学生完整地经历这五个学习过程并享受到沉浸其中的快乐。
案例举证:
导学案与思维导图
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内化与运用
二、精准研究问题——加大支撑的力度
思考: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教学表现。
教学研究就是要着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不严谨、不精准之处,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问题并加以克服,让教学尽可能地趋向完美。
*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哪些问题又是带有普适性的?
——————教研的落脚点也是支撑点。
(1)如何落实素养目标
解读:
*核心素养被称为三维目标的2.0版,是三维目标的升级版。它升级在哪里?
*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如何转化为教学目标——核心素养需要落地。
三维目标所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比较简洁明了,思维层级也相对一致,教师容易理解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运用,尤其是便于每堂课操作——教师与教研员在评课、议课时都能成为依据。核心素养相对于三维目标则更加繁杂,有些内容更加抽象,思维层级也不一致,如何才能有效落地?
————以历史学科为例: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可以内化为求真、求证、求智三个核心词。
探讨:
核心素养每节课能否落实?
项目 内容 评分
求真 史料选取真实、妥帖,有实证意识,能够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时空定位准确,分析、比较合理 20
20
求证 能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进行历史解释。
能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理解深刻、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10

20
求智 有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尊重、理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价值观正确(正确把握世界趋势、深刻、合理的历史反思、有强烈责任感) 30
(2)如何提升课堂智育水平
解读:
《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明确要求“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
智育水平是个泛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着重点————如何提升课堂教学中的智育水平————不管课程如何改革,课堂智育水平的提升永远是核心本质。
现状:
*低层次的反复操练充斥课堂;
*低思维的课堂行为比比皆是
————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清,思维含量不足,创新更是无从说起,许多学生明明对学科感兴趣,但进了课堂却感觉没有学习的意愿,如此现状亟待改进。
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
理论解读:
“人的认知分为三个层次:1.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形成知识与观念 2. 因外部世界的需要,用认知结构解释与解决问题 3. 对自我认知、自我行为等的管理。简而言之,第一个层次是将信息输入大脑,第二个层次是将脑中的信息输出,第三个层次是对信息实施管理。所以认知发展的层次,最底层的是知识和观念,第二层是知识应用,最顶层是自我管理。”————曹宝龙
策略: *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让认知的输入有理、有据、有归依。
*运用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学能够用,学会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学科认识。
*学习中更要随时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构架学习框架,自主梳理学习主线,自主探究学习重难点,随时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出现思维游离、认知障碍的情况,能随时调控。
认知结构不清的典型表现:
知识碎片化呈现——缺乏系统架构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次数众多,往往功败垂成,我们不应该只记住一些起义的经过,而应该思考为什么?)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结论:
简单的知识输入不可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其次,要关注课堂的思维含量。
解读:
思维是各种素养的核心,思维弱化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智力僵化与能力的固化。
现状:
当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许多思维含量明显不足的情况:
如机械讲述、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
重形式轻内容的学习方式;
一问一答的师生对话,看上去教学氛围很浓厚,但实际上的思维含量明显不足,这肯定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育。
当然,思维含量的高低必须要有一个度,盲目的、过高的思维要求,也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认知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
策略:
*精准地分析学情,仔细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因素,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考。
一旦认知清晰,思维明确,创新就是水到渠成的。
案例举证:
缺乏深层的思维分析,不会精准的知识归因,学不能用
举例:一道让人啼笑皆非的考题“打响黄花岗起义第一枪”
反例: “日本和中国几乎每隔100年就要打一次战,19世纪发生了日清战争(我们称为甲午战争),20世纪发生了日中战争(我们称之为抗日战争),你认为21世纪中日之间有没有可能发生战争?远因和近因是什么?情况会怎样发展,请你作详细分析。”
学生回答:“我认为在台湾回归中国以后,中日之间有可能发生战争。因为,台湾一旦回归,中国就会出动军舰控制台湾海峡,那样,我们的船就只能走右边,就会增加许多的运输成本,就会被控制。因此,当中国海军一旦出动,我们的军舰也会出动,那就打。我认为2015年这场战争有可能爆发,我们现在就要作好对华战争的准备。”
再次,要避免教学随意性——监控的习惯性缺失
表现:
A. 教学内容随意性取舍(不能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的取舍出现偏差,造成学科味的缺失如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B.教学流程的随意性处理(导入上20分钟)
C. 教学情境的随意性营造
情境剧《小崔说事》之说毕昇(1)毕昇您是做什么的?(2)您为什么要发明活字印刷?(3)您觉得活字印刷的影响大吗?(4)您看了激光排版印刷技术后有什么感想?
D.问题的随意性设计
(3)如何强化三项意识
首先,探究意识——学生活动的有效设计
理论解释: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
实践思考:
学生活动怎样才是有效的?
怎样的学生活动是符合新课程需要的?
学生需要怎样的活动?——屏弃伪探究,消除伪活动。
案例:
某上海历史特级教师示范《中世纪的西欧》一课。课前,他给听课的年轻教师进行了如下布置:
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内容特征,他将“以我为主,以讲为主,一讲到底”。整个过程中,不会出现我们所提倡的“互动”——形动、生动、群动。也不刻意追求现代技术手段上的华丽与多彩,而力求通过真实、生动、丰富的史实,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考和联想,拨动学生内在的思动、情动、神动和心动。
听课作业: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的心灵深处是否在怀疑、在思考,是否在与我呼应?由此,谈谈你对课堂教学中“互动”内涵的了解。
教师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几乎不停息地思考着,我的思想与情感在不断地被牵动,并且与老师在不停地呼应着。只是由于自己对于这段历史还缺少广泛和深入地研究,许多故事、提法、问题我还没有完全领会,这需要我在课后通过继续学习和思考去解决。
【案例1】一堂科学探究课:“水能爬高吗?”
  学习毛细现象的知识,改变以往只是告诉事实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① 玻璃棒、粉笔、细沙柱、玻璃细管、宣纸插入有色液体中
② 用放大镜观察“能爬高”物品的共同特征
观察与分类: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分成“能爬高”、“不能爬高”两类
寻找共同特征:“小孔”、“缝隙”,这就是“毛细现象”
③ 有学生发觉:管子越细、缝隙越小,爬得越高,能否做做试验?
假说与实验:简约因素,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还得到一条漂亮的曲线
④ 解释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毛细现象
会应用:酒精灯的芯,月季花的颈
其次,教材的再处理意识
原则: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应用能力
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材
梳理教学主线——理顺逻辑关系
设计教学环节——组合教学内容
营造教学情境——设定问题情境
延伸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
升华教学主题——提升人文精神
站在唐朝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 。
——余秋雨
诗 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盛唐之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诗说唐之盛
     忆 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注释:纨:丝绢。  缟:白色丝织物。
    班班:众多的样子。  失:耽误。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1、这首诗描述的是唐朝哪一个时期的景象?
开元盛世
2、诗中体现了唐朝社会哪些方面的盛世景象?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过故人庄
诗说唐之盛
原因
唐玄宗像
“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统治前期,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
诗说唐之盛
返回
     忆 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诗说唐之盛
小邑犹藏万家室。
人口众多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返回
     忆 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诗说唐之盛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粮食充盈
返回
 生产工具的改进
曲辕犁
筒车
返回
     忆 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诗说唐之盛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安定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返回
     忆 昔
          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
 
     
诗说唐之盛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经济繁荣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返回
唐 三 彩
青 瓷
白 瓷
丝织业
穿丝绸衣服的唐代仕女
制瓷业
返回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恬静、和谐、安居乐业
诗说唐之盛
请你结合课本,从唐玄宗的统治这一方面来分析“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唐玄宗像
诗说唐之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安史之乱
诗说唐之衰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诗说唐之衰
安史之乱(755—763年)
杜 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诗说唐之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当时唐朝哪些社会现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原因
杜 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诗说唐之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池残破田地荒芜
返回
杜 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诗说唐之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不息
社会混乱
返回
石 壕 吏 杜甫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百姓困苦
返回
请根据材料,从诗句中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安史之乱的原因。
过华清宫绝句
朱门酒肉臭
长 恨 歌
古 风
神 鸡 童 谣
链接
诗说唐之衰
诗说唐之衰
过华清宫绝句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返回
奢侈荒淫
诗说唐之衰
神鸡童谣
无名氏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返回
昏庸
诗说唐之衰
返回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荒淫无道
任人唯亲
诗说唐之衰
返回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节选)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 …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嵑。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贪图享乐
荒政误国
诗说唐之衰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 杜甫
诗史
前 期 后 期
唐玄宗前、后期统治对比
励精图治
任用贤能
骄奢淫逸
任人唯亲
“安史之乱”
“ 开元盛世”
“唐得天下,一百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渔阳窃发,四海横流。”
——司马光《读史方舆纪要》
“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性格,这就是君主国的命运。”——伏尔泰
再次,能力意识——学会学习的有效保证
解释: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能力”是指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思考:
学生必须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落实这些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信度呢?
拓展:
根据学科特色,挖掘学科能力
案例呈现1:
春郊游记: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当代作文“黄金必杀句”:
大扫除:“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
扶老人过马路:“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叫红领巾”;
作文题目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那就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警察叔叔擦汗,捡钱交给老师……”
试题举例2:
大峡谷位于美国的沙漠地区。它既大又深,涵盖许多岩石层。以前的某一时期,地壳运动使这些岩层上升了。现在大峡谷的某些地区有1.6 km 深。科罗拉多河穿过峡谷的底部。下图摄于峡谷的南部边缘地带C。在峡谷壁上可看到不同的岩层 。
(1)每年约有五百万人参观大峡谷国家公园。那么多游客进入,我们担心是否会对公园造成伤害 。用科学研究能否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问题能否用科学研究来回答 “是”或“否”
游客的行走造成了多少磨损? 是/否
公园与100年前相比较是否一样美丽? 是/否
(2)大峡谷的气温从00C以下到超过400C。虽然是沙漠地区,岩石的裂缝中有含也有水。这种温度变化与岩石中水份是如何促进岩石崩裂的?
A. 沸水分解(dissolve)热岩石。
B. 水将岩石粘合在一起。
C. 冰对岩石表面丰收光滑作用。
D. 水的凝固使岩缝膨胀。
(3)在大峡谷的岩层A的石灰岩中有大量的蚌、鱼等海洋动物的化石。几百万年前发生了什么才能解释这些化石的存在?
A. 在古时候,人们从海洋带了海产品到这一地区。
B. 海洋曾经是十分风急浪狂的,海洋生物被巨浪冲到了内地。
C. 海洋在那时候覆盖了这一地区,后来消退了。
D. 一些海洋生物曾经生活在陆地上,后来迁徙到海洋。(4)对 (4)下列下列叙述你有多少同意的?(每行只能选一项)完全同意同意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d)化石的系统研究是重要的 e)保护国家公园不受损害应该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 f)地质岩层的科学研究是重要的
(4)如何规范教研活动
解读:
要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需要广大教师有积极的教研态度,开展规范的教研活动,否则,就会成为空谈。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有过精辟论述:“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布克汉姆也讲过:教育研究不应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领域可能无法介入,但态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理解的。
规范教研活动的“四化要求”:
教研活动常规化。每个学校教研组都要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明确的教研计划,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主题化。每学年(或学期)确定一个教研主题,每次教研活动解决一到二个教学实际问题。如以教学有效性研讨为主题,每次活动解决怎么导入是有效的?怎么设问是有效的?情境怎么营造是有效的?学生怎么活动是有效的等具体问题,有的放矢;
教研活动校本化。教研活动一定要与学校实践相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如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怎么搞?区域教研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教研活动课题化。以课题为抓手开展教研活动,能让教研有深度和高度,有系统的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教研组的课题最好能与学校课题结合,成为总体工作的一部分。
——————只有五级教研体系联动,全体教师共同开展研究,真正关注研究的内涵,才能真正发挥支撑的作用。
三、创新教研方式——提高支撑的效度
(1)实证为核心的教研理念
趋势:以对相关性的关注取代对因果逻辑的关注
推荐:《大数据时代》
观点:进入信息时代,运用大数据提升教学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通过分析、挖掘学生学习大数据,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找到最优教学途径。大数据能让教师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大数据反馈,在课堂上对班级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案例:如(2018、2019)浙江省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
杭州某小学的雷达表管理系统
基于大数据的浙江选考成绩单
案例1(2018年)浙江省教育质量监测显示:训练不如反思、补习不如阅读
程序:2018年起,浙江省自主研制工具与分析模型,按照“一年监测,两年改进”的思路,针对2018年9月升入五年级的学生,以及该年级相关学科教师、学校校长和参测学生家长进行监测。全省共有11个设区市,98个县(市、区),1200多所小学的3.6万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测试。
反馈1: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品质与学科成绩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学生数学成绩(问题解决方面)能较为全面地体现学生综合学习品质及其他学科学习品质的状况,而阅读策略对于学生各科成绩具有全方位影响。因此,小学阶段要强调少做题,多读书,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不只是语文学科的要点,还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通用学习能力。
反馈2:数据表明,学生品德行为对学业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其通过学习品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极其显著;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对学业水平的直接影响显著,但其通过学习品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为显著;教师因素(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对于学业水平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其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极其显著,通过学习品质对学业水平的影响也极其显著。提升学习品质是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关键,要让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转化为成绩提升的推力,必须借助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这一“中间桥梁”。
对于教师来说,要加强学生研究,开展学习指导,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要鼓励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体悟学习策略,而不要盲目题海训练。是可谓“训练不如反思”。
反馈3:监测发现,“老师讲学生听”的集体讲授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帮助最弱。但全省约有四成的四年级学生反映老师仍然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监测同时发现,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因材施教与引导探究教学策略,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策略会得到明显改善,对乡镇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尤其是弱势群体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流动多数、留守多数的公办学校和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进步特别显著。因此,“讲授不如探究”,要加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提升学习品质。
虽然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关系之间并不存在逻辑关系。但监测发现,师生关系较好的地区,教师教学方式水平也越好。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水平的师生关系下,改进教学方式后的积极效应存在差异。对于师生关系好的学生,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其学业成绩显著提高。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将较好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教学成效。
学生学习品质
教师教学方式
学生学业负担
2019年监测数据:各项指数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贡献率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学习策略是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一个指数,其对学业成绩的贡献率约为28%,其次为教师教学方式(14%)和兴趣爱好(13%),其中补课和作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贡献率较低。
男生
学习动力与学习策略(习惯)的性别差异
除信心外,男女生在各子维度上的表现均有显著性差异 ,且女生较男生有明显优势
女生
对学生数学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集中在数学学习动力、语文阅读策略,以及科学学习(实验)策略与通用学习动力等因素
学习品质对数学学业水平的影响(重点在问题解决)
通用学习品质
语文学习品质
数学学习品质
科学学习品质
控制了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业时间和补课因素
对学生科学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仍然集中在学生的阅读策略、以及科学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对科学学业水平的影响(科学探究的低笔测验)
通用学习品质
语文学习品质
数学学习品质
科学学习品质
控制了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业时间和补课因素
改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加强学习指导,唤醒学习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推进全科阅读,拉长阅读思考,引导提升阅读策略
深化教学改革,推广综合学习,持续推进农村课改
反思施压战术,立足系统减负,培育积极学习心态
习惯为先,主动为要,从容为道
杭州某小学雷达表管理系统:
程序:每个个性化的“学习护照”,护照上核心内容是一张雷达图。
解读:雷达图由5个同心的7边形组成,从内到外代表了“good(好)”到“perfect(完美)”5个综合考评等级。7个角代表语文学习力、数学学习力、体育健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兴趣特长、社会实践7个考评单项。将每个单项考评所在的等级连起来,面积越大说明孩子综合素质发展越优秀。参考班级平均值,可以看出孩子各项指标在班级里的水平。雷达图的下方是老师们为孩子专门写的个性化诊断报告,为家长提供新学期的引导。
举例:小P个性化诊断报告1
    优势:语文、数学学习力均高于班级均值。课外学习书法和钢琴,特长明显。
  上升空间:学习力强,如果能加强体育锻炼,关注行为习惯的养成,会有更大突破。
  学习攻略:1.借学习力优势,关注细节,减少粗心,继续提升学科水平;2.加强跳绳练时注意读写姿势,适当控制饮食,多吃蔬菜;3.平时注意与小伙伴和谐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
基于大数据的浙江选考的个性化诊断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浙江新高考的一个新举措——个性化成绩诊断报告。
全省近25万考生,一共有59万余份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包括学考和选考的报告,选考学生将有两份报告。
某中学的叶同学,数学科目的学考成绩拿到B。下面的诊断信息很详细,主要分四方面:试题得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考核目标达成。具体到第几道试题、某个知识点和一项学科能力,以及“理解”、“掌握”、“综合应用”等考核目标。
在浙江的新高考方案中,很看重等级的概念,这也直接体现在这份成绩诊断报告里。这份报告每一项都分了五个水平层级,来反映个人在全体学生中的相对水平。
其中Ⅲ级为平均水平,对应的是掌握率排在最中间20%的学生。这一级以上,按人数再平分为Ⅱ和Ⅰ级,以下分为Ⅳ和Ⅴ级。
再来看叶同学的这份成绩报告单,他在第7、9题的层级为Ⅲ,说明他这次考试在全体学生中处于中间20%的水平;在“直线与方程”这个知识点上的层级为Ⅱ,处于最高水平之下,但在平均水平之上;在“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学科能力上的层级为Ⅳ,处于平均水平以下,但没到最低水平;最后,在“综合应用”这个考核目标上的层级为Ⅴ,说明处于最低水平。
一位重点高中的班主任说:“这份报告和以往的成绩单比,确实好很多。哪里学得好、哪里学得不好,学生自己可以分析,对老师来说也是这样,全班成绩单一汇总,哪些强哪些弱一目了然,教学更有针对性了。”
学校也可根据学生的成绩单组织针对性地教学。
(2)发展为方向的教研目的
解读:
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evelopment)
,既然如此,所有的教研活动设计就必须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活动要能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这不仅需要各级教研组织者要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也需要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能力。
解释:
美国的布莱克曼(Blakeman) :
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
布克(Barke):
学习的特权以及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
自我引申:教师不断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策略:
(1)有系统的个人规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一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举例:
“五个一”是指中学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主动地完成五个基本工作。
阅读一本专著;完成一篇教学论文;开设一堂讲座;原创一份试卷;推出一位新人……
(2)有方向的意识引领
首先,鼓足勇气写文章:
A.存在的障碍:
思想障碍:无关论、无用论
态度障碍:责任心、主动性
知识障碍:专业知识、教研常规
B.克服障碍——教育科研并不是专业人员的专利
中学第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手的材料、对教学过程和研究个体的把握)
当代著名教育家皆从教师脱颖而出:叶圣陶、陶行知、魏书生、顾泠沅等。
其次,教学实践出文章
*教研是教学实践的上升性研究(例:资本主义发展的五个要素——高三历史复习要论)
*教研是教学理论的应用性研究(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学案设计)
*教学的有心人(案例的积累、科研动态的关注如美与丑的转化从罗丹的《欧米哀尔》中得到启示)
再次,精雕细刻做文章
*教研过程是一个雕琢的过程。
*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看法。
*推敲实际上也是一个增长素质的过程
*在很多时候,成文与成稿可能会面目全非如:中学历史优质课定义界说——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策略
(4)有策略的课程研讨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课程?教师应该如何开发课程?开发怎样的课程?
新高考与新课程的推进几乎同步:新课程有哪些新变化?
新课程的核心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进——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与落地?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