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08 16:5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案
注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编写说明:
1.编写严格按照新课标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创设新情境,力图夯实课本基础知识基础上,提高灵活学习、知识前后贯通的效果。
2.每一课按照[夯实基础][课内小结][素养提升][史料补充][习题巩固]五部分循序渐进,提高学科素养。
3.[夯实基础]以图文并茂形式展开,[课内小结]以时间坐标形式提升时空观素养,[史料补充]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文言文能力水平,[习题巩固]精选习题、提升学生综合解题思路与能力,做到知识融会贯通。
4.各个部分穿插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夯实基础]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含义: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遗址
古人类 生活时间 生活习性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②已经学会用火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新石器时代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含义:新时期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时期时代。
(2)文化遗存
①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②主要代表:
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B.距今约5000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3、社会发展阶段
(1)原始群:出现于旧石器早期和中期
(2)母系氏族:出现于旧石器晚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出现于新石器晚期,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即将进入阶级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1、三皇五帝
(1)三皇: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
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首领采用禅让制,
(3)认识:此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万邦林立。
PS:陶寺遗址:有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选择题小技巧)
2、国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国家
【微讨论】夏朝真的存在吗?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三)商和西周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传贤变为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机构和官职
对夏族部落生活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治。
(3)灭亡:夏最后一个王夏桀残暴无道,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首领汤领导夏灭到夏朝。
(4)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2、商朝
(1)建立: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首领汤领导下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徙后定于殷,称殷商。
(2)统治
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官职。
②地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灭亡: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建立周朝。
文化: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史料阅读】
“在昔殷先哲王……自成汤咸至于帝乙……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尚书·酒诰》
3、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统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
(3)事件: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4)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史料阅读】
(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所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5)分封制
A.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加强对各诸侯国的控制。
B.评价(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
①积极:
1O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O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②消极(局限性)
诸侯国在各自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6)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7)西周统治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两者具有相对性。
③血缘与政治、家族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选择题易考)
(8)夏商周时期经济
①井田制
1O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2O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得随意买卖。
②手工业——青铜铸造
主要用于贵族,青铜大多不用于农业生产。(选择题易考)
[课内小结]
核心素养:时空观、唯物史观
[素养提升]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家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史料补充]
材料一:世袭制建立、国家产生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
材料二:分封制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3)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4)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5)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6)“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
“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
材料三:宗法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左传》桓公二年
[习题巩固]
一、单选题
1.在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夏都遗存的河南二里头遗址,发现“井”字形的城市主干道,以及被道路和城垣划分为若干方正、规整的城市区域。这些发现说明夏朝
A.统治疆域辽阔 B.城市基础设施完备
C.统治格局有序 D.注重道路交通建设
2.据“清华简”记载,“商邑兴反,四方祸乱未定,多侯邦伯,率去不朝”周公与周成王出兵平定叛乱后,“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据此可知,西周
A.分封制宗法制的推行巩固了统治 B.大规模分封始于周公和周成王时
C.重视血缘关系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D.对古代帝王后代都进行严格管控
3.受封地属于殷商故地的鲁、卫两国,周王嘱其“启以商政,疆(强)以周索(法度)”;分封地在所谓“夏墟的晋国,有大量原住民,且周边戎狄环伺,周王嘱其“启以夏政,疆(强)以戎索(法度)”。这表明西周
A.利用血缘维系地缘政治 B.地方权力集中于周王
C.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 D.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
4.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 B.宗法制未能长久维护周王朝
C.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 D.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
5.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
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6.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土地世代享用,可以买卖
C.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 D.它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7.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姚河塬遗址中,发现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刻字的卜骨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①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的出现 ②定居和原始村落的形成 ③手工技术的进步
④殉葬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⑤早期文字符号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8.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入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9.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最新发现,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以下关于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说法正确的是
A.私有财产的出现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农业畜牧业产生 D.阶级和国家产生
10.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11.春秋时期,天子正妻称为后,庶妻被称为次妃、嫔、世妇等。诸侯之正妻称夫人、元妃,庶妻为如夫人、次妃或二妃、下妃等。这一规定
A.反映出周天子大宗地位逐渐丧失 B.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
C.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已名存实亡 D.说明权力继承世袭化开始形成
12.《礼记·王制》列举许多不鬻于市的东西,其中包括“五谷不时(即不合时令的作物)”“果实未熟”“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这体现了古代商业政策
A.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B.蕴含朴素的生态意识
C.利于各地商品流通 D.易致市场商品的匮乏
13.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
A.扩大国家统一局面 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
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 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14.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
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
15.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国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将太甲放之于桐宫 ,国人暴动使厉王出奔于彘等。对于这些情况时人不以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对周厉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讳地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君王于彘。”这反映了当时
A.政治局面动荡不堪 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带有原始民主传统 D.宗法制的逐渐崩溃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周朝 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编写一幕发生在周代诸侯之间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商周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说明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政治的得与失
第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第三,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第四,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等整理
运用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内涵
说到国家理论,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有一个著名的讲演《以政治为业》,开篇便问道:“政治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是,“‘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今中外历史中选取一例,依据马克斯韦伯对政治内涵的界定作具体阐释,并利用唯物史观简析其出现理由。(要求:举例简要、分析详细、理由充分。逻辑性强。)
附: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题意可知,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城市中道路规划整齐有序,这说明统治格局有序,故选C;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夏朝的统治疆域辽阔和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排除AB;城市格局有序不代表注重道路交通建设,排除D。
2.A
【详解】
根据“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西周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A正确;始于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B;“殷民”与周代并没有血缘关系,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
3.C
【详解】
据题意可知,周王对分封于商、夏故地的诸侯都强调要顺应当地的传统,同时宣扬周王朝的文化,由此可知西周管理地方注意因地制宜,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周王朝在地方管理上的因地制宜,没有体现利用血缘关系,排除A;周代的地方权力并没有集中于周王,排除B;周代开启了新的政治,并没有继承夏商的政治制度,排除D。
4.C
【详解】
根据材料“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可知,材料内容大意是作者认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如分封制初期利于国家安定,但是后期造成分裂动荡,因此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C项正确;材料表明分封制初期利于国家安定,但后期则造成分裂动荡,因此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对于制度的得失评价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没有体现宗法制是否长久维护周王朝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但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所反映的主要观点,D项错误。
5.D
【详解】
题干只提及商王继承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结构特征,D符合题意;继承方式的变化使得新继任商王不了解国情民情,容易导致政治腐败,A不符合题意,排除;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属于宗法关系内容,说明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井田制之下,奴隶主强迫奴隶、庶民耕种土地,C正确;井田制是奴隶制时代的产物,排除AD;它不能买卖,排除B。
7.C
【详解】
题干主旨是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聚落形态、高级墓葬、手工作坊和刻字的卜骨等,①②③⑤符合题干,殉葬不可能是当时的普遍现象,④错误,故选C,排除ABD。
8.D
【详解】
根据材料“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C
【详解】
人类文明产生前,在一些地方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故选C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排除A项;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之后,不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排除B项;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和国家,排除D项。
10.D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11.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天子正妻及庶妻的称呼与诸侯之正妻及庶妻称呼不一样,结合知识可知,这是宗法制下尊卑、等级的严格体现,这一规定有利于家国内外的宗法化管理,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ACD的说法都与题干无关。
12.B
【详解】
“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体现了古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故选B;材料重点强调按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突出对商人活动的限制,排除A;材料禁止不按照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拥有诸侯国内统治权力和军事征伐权,这有利于地方诸侯开拓疆土,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范围,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宗法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大一统观念,排除D。
14.B
【详解】
三星堆与黄河流域、成都全沙遺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似性,说明不同地区的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体的特征,故B正确;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均不符合題意,古蜀文明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排除A、C、D。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的国君因为暴虐无道而被国人放逐,这说明这一时期国君的权力是受到限制的,体现了早期原始民主,所以C正确;国君因为暴虐无道而被国人放逐,这与政治局面动荡不堪无关,所以A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建立起君主专制,所以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崩溃,且材料内容与宗法制无关,所以D错误。
16.(1)示例
主题:分封制——虽非王之姻亲,但你我殊途同归。(宋、齐国国君在去镐京述职的路上偶遇)宋君:(微笑)同路同路。老兄,祖上……齐君:(拱手)姜姓,侯爵。只因祖上(太公)助周武王灭商,而被封国建邦。老弟,祖上又是……宋君:(无奈、惭愧)我系商后裔,因纣王不道而灭国,承蒙武王垂怜被封故地。
齐君:是啊是啊,我辈应竭力尽忠大王。(无比荣幸的样子)
(2)说明:周人对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采取封建制,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诸侯国,逐渐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等级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17.示例一各国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如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保证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既巩固地主阶级统治和土地制度,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又如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和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同时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也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这种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综上所述,各国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都有其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备注:此示例还可从制度的特点、原因进行论证。)
示例二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
综上所述,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18.示例:例子:中国周代分封制。
阐释: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分配政治权利。分封制下,贯彻宗法制之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分封。分封制下,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层层分封,出现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家国同构模式。各层分封者,在自己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理由:分封制是建立在周代井田制上的政治制度。(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