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回顾所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远行?
张骞通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海之昌:国力强盛、海上壮举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
①朱元璋第四子,早年封燕王,
后拥兵自重,通过“靖难之役”,起兵反对建文帝,夺取皇位。
②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
③在位时,发展经济,编修《永乐大典》,缔造永乐盛世。
郑和
姓名:原名马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生活时代:明成祖时期
民族:回族
家庭:出身于穆斯林家庭
职业:宦官、航海家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重任交给郑和?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明初,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西洋在哪里
西
洋
为什么下西洋?
材料一:成祖疑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二: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珍奇异兽等。
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
观看视频,根据课文71页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起止时间
次数
船只规模
随从人员
到达地区
最远达到
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队长,请根据P71页内容,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起止时间
次数
船只规模
随从人员
到达地区
最远达到
1405——1433年
7次
最多是有200多艘,最少有60余艘
首次下西洋27000多人,人员多样
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想一想:
“郑和宝船”上可能会装载哪些物资?
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亚
非
中
国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①用于慷慨送礼,展现风度
②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携带货物的用途:
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李约瑟(英国)
印度尼西亚
三宝垄
泰国
三宝塔寺
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与“郑和”有关的遗址,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
马来西亚 三宝庙
郑和与西方航海家比较 航海家 时间 次数 首航人数 到达范围
郑和 1405-1433 7 27000 亚非30多个国家
和地区
哥伦布 1492 4 90 美洲大陆
达伽马 1497 3 160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影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①巨大的风浪,恶劣多变的海上天气。
②缺少淡水、食物等。
③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
④在途中可能会遇上海盗。
为什么能下西洋?
①物质前提:
②科技保障:
③政府支持:
④个人因素:
为什么能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①物质前提:
②科技保障:
③政府支持:
④个人因素:
明初国力的雄厚(根因);
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
统治者的支持;
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 --《明史·郑和传》
郑和七次大规模的远航和馈赠性贸易,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
二、海之战:忽视海权、倭寇来犯
--戚继光抗倭
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画中的百姓为何仓皇逃跑?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倭寇
元末明初
日本的武士和奸商
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倭寇在东南沿海,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想一想:为什么明朝中期倭患严重?
①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②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抢劫日益猖獗。
戚继光
①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②戚继光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③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
①浙江沿海:
1561年,戚继光统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②东南沿海:
在福建、广东地区,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这些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抗击对象
戚继光
抗倭
岳飞
抗金
不同点:抗击对象不同。岳家军对抗的是我们国内的少数民族,属于民族内部的矛盾;而戚家军对抗的是外国人,属于国家之间的矛盾。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性质: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评价: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海之殇:殖民侵略、丧失领土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
②1573年,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两白银,获得了在澳门的租界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
③1887年,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
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
明中后期
国力渐衰
和平交往
郑和
下西洋
战争冲突
戚继光
抗倭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