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除此,他还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等方面都取得过不俗成就。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
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
开创了湖州画派
文学理论
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念奴娇
苏轼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以“读”贯之,以“情”串之
析
标
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题材?
借古抒怀类诗词(咏史怀古类)
①内容:以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 ,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②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③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④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⑤手法:用典、双关、对比、反衬、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⑥思想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⑦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北宋
元丰五年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品析-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景是情的触发点,上阙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特点:开阔高远、大气磅礴,气势非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空间的广泛,境界阔大;大江:亦指人事之水,历史长河。
“淘”字,冲洗、冲刷之义;
既写出了长江奔腾的气势,又引出赤壁之战中的风云人物,杰出英雄人物都随着浪花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千古:时间的广泛;
写出了广阔的时间空间,营造了旷远壮阔的意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千古:三国
风流人物:周郎
周瑜
“赤壁”是什么样的景观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景观的?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
“雄奇壮阔”。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渲染磅礴
宏伟的气势
夸张 、 比喻、视听、动静、俯仰
分
析
鉴
赏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分
析
鉴
赏
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过渡/承上启下。
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壮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③“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分
析
鉴
赏
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如何刻画?
小乔初嫁了——
谈笑间,樯橹灰飞
烟灭——
婚姻状况:幸福美满,春风得意
(美女衬英雄)
长相装扮:英俊潇洒、
儒雅倜傥
作战能力:指挥若定、
非凡战绩
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
塑造了年轻得意,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年轻将领的形象。
怀古人—写历史之人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人物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苏轼和周瑜有哪些人生关联,(被贬)作者和周瑜的连接点在哪?
周瑜
34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47
爱妻亡故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苏轼
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怀古伤己
、对比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雄姿英发、才华过人、功成名就的周郎,苏轼引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己志】
聚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考:词人借周瑜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
周瑜风流倜傥,又有雄才大略,建立了盖世奇功,而苏轼的人生理想就是能建功立业,一展宏图,所以在写景、咏史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然而,追慕周瑜的英雄业绩也引发了自己的感伤。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贬谪黄州,功业无成,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怎能不感慨万分?
2.表达了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
苏轼游赤壁而思周瑜,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壮志难酬之痛折磨着苏轼的心。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面对无奈的现实,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他要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中使自己从心灵困境中突围而出。
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大江东去,岁月无情,淘空一切,无数英雄都如滚滚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一切如梦一般,甚至像周瑜这样建立了赫赫功业的英雄都无法摆脱宇宙自然的淘洗。那么我这样一个贬谪之人,又何必对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何必可笑地为“功名”二字烦恼而“早生华发”呢?既然功成名就如过眼云烟,又何必强求呢?
自然永恒而生命有限,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于是“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苏轼从一个文坛骄子被贬到了黄州,感觉人生就像一场大梦一样,在人生低谷的境遇中去落寞、感伤、失意是人之常情,对饮江月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苏轼没有沉溺于悲伤、失意不可自拔,在他看来,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短暂,任何英雄伟绩都会随时间、历史淘洗干净,人生短暂,江月永恒。英雄人物、丰功伟业,全都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于是苏轼对应江月,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变得旷达洒脱。
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情感如何?他真的消极吗?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度样的人生态?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情感如何?他真的消极吗?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度样的人生态?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情感如何?他真的消极吗?把酒祭月的行为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度样的人生态?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课文小结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当你觉得生活实苦,不妨看看苏轼吧:
看他如何在凄风苦雨的黄州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他从翰林学士到狱中囚犯,再到东坡躬耕,却仍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魄。
更重要的是,不曾有一日厌世逃避,而是能说服自己——扎根人间烟火气,从中探求快乐之道。心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向往.
苏轼的价值在于,他向我们证实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项底层能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让自己快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