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2203届中考复习备考作文系列训练之
情境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考点概述
一般来说,一道材料作文试题由“话题”材料、“任务”材料和“作文要求”材料三个部分组成。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组成试题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读。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情境类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其作文的材料一般叙述事情,包括时事热点、普通事件和故事等,有特定的人物、完整的事件过程、明确的事件结果。要求考生在读了材料后,或由材料设定的特定情境,引发感想,谈人生感悟——情境感悟型;或根据材料设定的交际情境,以特定的身份与特定的对象交流自己的感悟——情境交际型。
二、审题立意方法
[方法1]抓住重点句,“追问式”感悟
“重点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一般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追问式”感悟,就是“由果溯因”,通过对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进行追根究底,连续多向发问,进而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这样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如储存的论据材料和思想认识水平情况,去择其一“因”进行立意。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审题]
这道情境类材料作文题,引领考生回顾百年党史,概略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五个方面,提出多个关键信息,如党、人民、斗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有可为。审题时,思维应落在“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这句话上,其也是这道作文题的重点句,抓住它,结合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的要求,然后“由果溯因”多方追问:为什么“可为”时代青年要“有为”,怎样才算是“有为”以及如何做到“有为”等。审题时不能脱离“可为”这一时代背景,因为个人要想“有为”离不开时代所提供的“可为”的环境。个人的“有为”只有在“可为”的环境中,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同时,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朵浪花,其“有为”必须融入时代的大海,才会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题目将百年党史与当下青年做了很好的融合,让宏大话题真实落地,让考场写作踏实入题。故考生在立意时,应将时代之“可为”与个人之“有为”相联系,这样才能高远新颖。
[立意]
(1)在大有可为的时代书写时代的蓝图;
(2)相信“可为”才能实现梦想,坚持“有为”才能书写华章;
(3)时代已大有可为,我们当有所作为;
(4)要有坚定的信念,变不可为为可为,变可为为有为;
(5) 知可为而为乃有大作为;
(6)做可为之事,成有为之人。
[方法2] 紧扣关键词,“透视式”感悟
“关键词”是命题者在材料中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关键词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
“透视式”感悟,就是“由表及里”,通过拨开材料表面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感悟潜藏在作文题材料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这段话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纪念日”就是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材料启迪考生对“纪念日”丰富、厚重的内涵进行思考,思考“纪念日”之于国家、民族及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只有“纪念”过往,牢记历史,才能传承中华民族血脉,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培育道德风尚,才能激发精神力量,才能树立“四个自信”,才能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摆正前行方向……审题时,要抓住“纪念日”这一关键词,“由表及里”理解其深刻内涵:所谓“纪念日”,是发生过重大事情值得纪念的日子。设置“纪念日”自然是为了提醒人们时刻牢记过往,防止遗忘。“纪念日”是我们行进“道路”上的“最醒目的路标”,这“路标”不仅“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也“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纪念日”提醒我们时时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走好前方的路。
[立意]
(1)镌刻在心扉上的纪念日;
(2)百年华诞起情思;
(3)改变了性格走向——我的特别纪念日;
(4)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争做时代先进青年;
(5)12月13日,这个纪念日,阳光不该这么灿烂。
[方法3] 把握契合点,“聚焦式”感悟
“契合点”就是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审读,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归纳,找准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点,即契合点,以此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聚焦式”感悟,指的是在多则材料的作文题中,通过分析综合找到多则材料思想的共通点,将作文立意集中在这几则材料的契合点进行感悟。
情境类材料作文一般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个角度出发,或感悟,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对于这样的材料,如何概括归纳,不至于顾此失彼呢?这就需要考生必须对所提供的材料,先逐个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然后再比较这几则材料内涵的异同,最后由浅入深找到思维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作文的立意之所在。也就是说,对作文题材料要全面、准确地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顾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寻找聚焦点,把握契合点,并在立意方面力求做到新颖。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0年代,国家内忧外患、民族饱受屈辱……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觉醒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开启了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奋斗历程。
1980年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艰难中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带领人民富起来而不懈奋斗的新篇章。
2020年代,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坚守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奋斗不止,又开启了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
进入2021年,站在第二个100年的新起点上,校团委拟举行“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活动。可以回眸百年历程,抒写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时代发展;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你对未来的憧憬与畅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你的审题和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
(1)抓住关键,感悟话题情境内涵。话题情境材料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改革开放、当今崭新时代),分别以1920年代、1980年代、2020年代作为时间节点回顾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创业、艰苦奋斗的历程。考生必须抓住关键词:1920年代是“觉醒、信仰、牺牲”,1980年代是“探索、解放思想、创新”,2020年代是“坚守初心、敢于担当、奋斗不止”。而这些关键词又对应着各自时代的主题——1920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1980年代是改革开放富起来,2020年代则是民族复兴强起来。其中“奋斗”是贯穿三则材料的中心词。关键词与中心词结合,命题者意图与写作重点就会清晰起来。
(2)依据情境,明确写作情境任务。“进入2021年,站在第二个100年的新起点上”,是提醒考生注意写作话题的时代背景。“校团委拟举行‘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加此次征文活动”,是提醒考生注意自己写作者的身份——在校青年学生,要求考生把自己放进写作中去,同时还提醒考生写作主题(“回眸百年,开启新征程”)。材料还提示了写作方向和内容:“可以回眸百年历程,抒写你的感受与思考;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反映时代发展;也可以展望未来,表达你对未来的憧憬与畅想”。写作时,考生应明确写作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立意]
(1)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
(3)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改革奋斗的坚定信念,就不可能推翻旧制度、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没有创新发展的勇气与决心,就不可能战胜贫穷、富起来并强起来。
(4)中国青年要站在时代最前沿,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为中华民族复兴筑路铺桥,贡献自己的力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一贫如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贫困人口有7.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
2019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
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
学生会邀请你作为班级学生代表参加全校“我们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时刻”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你的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示例]
(1)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奋斗;
(2)实现中华之伟大崛起,是当代中华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为此,国强、民富缺一不可;
(3)我们赞美那些在贫困面前不低头的人——坚定的信念可以开启卓越之门;
(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5)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6)我们党和国家能够直面贫穷,彰显了坚韧不拔脱贫扶贫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畅叙亲情。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老宅。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轻时到旧金山打拼,儿子在当地开了个小超市,孙子娶了当地的姑娘,曾孙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
顾念祖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这些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他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了他许多温暖和感动,他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
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帮助他理解中国的家族文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家族文化的内涵,昭示着家族传承,表达着家族梦想。
②家族文化的发展,折射出时代变迁。
③家族文化的核心,彰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2)写出两个不同的作文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家族文化的家国情怀
②血脉相传,家国一体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段。
[示例]
家族文化的家国情怀
“念祖”,你的名字里,包含着“忠孝”融合的家国情怀。“念”,即“追念先祖”,是“孝”。从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里,祖爷爷、祖奶奶的眉尖眼角上,可以探寻出家族的基因特征;他们的颦蹙展颜里,有着顾氏家族的精神图谱。从18岁的你往上追溯,有一条绵亘的长河,抒写着一个家族的曲折与美丽。“祖”,即“感念祖国”,是“忠”。在你曾祖的异国闯荡里,也有着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屈辱;从在国内各行各业努力奋进的各位长辈身上,也会发现顾氏家族对于国家进步的一种付出与努力……你还会发现,中国大地上的每个姓氏宗族,都有着共同的血脉传承。“忠孝”之神奇,在于它能使“国”与“家”紧密融合,成为整个民族绵延不绝、复兴强大的文化基因。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涉及十分广泛,其中关于乡村振兴的规划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发展成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是不完全的振兴,没有几亿农民的富裕是不完全的富裕。
为了让农村赶上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无数青年积极投身于这一时代洪流中,为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家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愿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乡村振兴,青年要有责任与担当。
②振兴乡村,才能留住根。
③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
(2)写出两个不同的作文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做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
②乡村振兴,青年要有担当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段。
[示例]
做乡村振兴的积极参与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站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我们有了创造实现人生抱负的大好机遇和施展聪明才干的广阔舞台。我的人生愿景,就是为振兴乡村,做一个积极参与者。因为我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我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未来,遥望过自己的理想。现在,“振兴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代已悄然来到我面前,我必须积极参与,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再次对近年饭圈中的“氪金”“应援”“流量为王”等乱象发表了看法。有的说,无底线追星中的私生饭和饭圈互撕等行为,破坏了社会秩序,超出了饭圈文化的合理边界,需要大力整顿;有的说,“逃课去帮明星造势,花钱请人在机场代拍,侵犯他人隐私,扰乱公共秩序”等,仅靠外部监督还是不够的,需要从教育的根本上做好积极引导工作;有的说,良好的偶像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理性地崇拜偶像,发现“精神偶像”,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饭圈的优秀表率和榜样……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构建理性和谐的饭圈文化”,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年轻人应该被传递一种理性追求偶像的观念。
②崇拜偶像,不能只慕其“现时的明艳”,更不应失去自我。
③坚守原则,理性追星,健康成长。
(2)写出两个不同的作文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坚守原则,理性追星,健康成长
②谈“饭圈文化”的利弊得失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段。
[示例]
坚守原则,理性追星,健康成长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
我是即将毕业的九年级(1)班学生××,应学校要求,在这里,我想在你们迈入我校开启崭新的高中生活之时,跟你们谈谈青少年应该“如何构建理性和谐的饭圈文化”,与你们分享我的感悟和思考。
学弟、学妹们,众所周知,偶像崇拜在任何时候都有,青少年追星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项针对全国两万多名12岁至18岁中学生开展的“青少年追星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粉”数量庞大。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三年以上。 我想,这其中应该也包括你、我、他(她)吧。
但如今,随之而来的粉丝群体对立、无底线追星等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粉丝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在追星活动上,比如,逃课去帮明星造势,花钱请人在机场代拍,等等。这些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守原则,理性追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