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借助多种类别的资料,读懂课文。
2.能结合资料与课文,初步了解鲁迅及其作品,产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期待。
教学重难点:
能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多种类别的资料,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读懂好的故事。
教学准备:
PPT、相关资料(生平、写作背景、原文、文学评论、人物评价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聊梦
一、聊“梦”字
(一)出示“梦”字
1.出示甲骨文“梦”
(1)师提问:课前来聊聊一个字,什么字?
(2)学生谈理由
师:你怎么猜出来的?
(3)师总结:是啊,古人用生活场景来表示这个梦字。
3.出示说文解字
梦,寐而有觉着也。
(1)师:古人又如何理解梦呢?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
(2)师:读读,你会对梦有新的理解。再读。
二、聊好梦
(一)出示问题一
1.师:那你做过哪些好梦?(有趣,神奇,有意思)
2.学生回答
(二)出示问题二
1.师: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好梦呢?(评价语指向:美好的愿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与现实生活有关 )
2.学生回答
3.师总结:同学们,当一个字有了生活的影子,还冰冷吗?还陌生吗?相反它被赋予的意义就特别起来了。就聊到这儿吧,来,准备上课。
板块一:入梦
一、词语入梦
1.师:刚才聊到好梦,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26课(生读:《好的故事》)。
2.出示词语
师:好的故事中,有这些事物。你来读;这一行,请你读;你再读读;最后一行,你试试。
山阴道
云锦 夏云头
乌桕 伽蓝 一丈红
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3.回顾方法
(1)师: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理解这些词语。
(2)学生说方法,师相机回应对应词语。
师:是的,乌桕,伽蓝,一丈红正是如此
师:通过看图片我们知道了云锦,夏云头有多美。
师:山阴道得通过注释理解。
4.引出工具书
(1)师提问:如何理解“泼剌奔迸”?
(2)生回答。
(3)师:不懂怎么办?有其他的途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泼剌是这样解释。我在网络中找到了奔迸的解释,你们看看。
(4)师总结:复杂少见的词语,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才能理解。这个词既让我们听到了声音,又让我们感受到形态美。独特的表达带来了独特的美。再一起读读这些美好的事物。
三、句子入梦
1.师提问:这些美好的事物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关键句。你来读,把关键词圈出来。(板书:美丽 幽雅 有趣)
2.学生勾画反馈。
板块二:品梦
一、自主品梦
1.出示核心问题
师:是这三个吗?是啊,故事(生读:美丽,幽雅,有趣)值得细细品味。接下来(手指)请同学们读5-7自然段,画出具体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动笔勾画)
2.学生自主勾画。(一分钟)
3.学生自主品读(PPT出示)
师:勾画好了,自己读读这些体现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
二.交流品梦
句子一: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一同荡漾。(慢一点)
1.抽生朗读。
师:读音准确,但是我想问问同学,这艘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会不会太快。再读读。
师:是啊,鲁迅坐小船看到的是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啊!多美的故事啊,想请你再推荐一个同学再读读?。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
师:这确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同桌读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你呢?(两三个)
3.变换格式边读边想象。
师:有画面感,再进一步。尝试用诗的方式,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中的事物都是什么样?都在做什么,还可以想更多……
(1)师:又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三,四个)
(2)师:原来鲁迅笔下罗列的事物不再简单了,就是美丽,幽雅,有趣的画面啊。再读读吧!
(3)生齐读。
(4)师总结:画面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确没有结束,还反复出现,在哪个自然段呢?
句子二: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1)师:自己读读,这一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两 三个)
(2)师:反复出现的事物在这里呈现的画面似乎更绚丽了。圈出描绘色彩的词语。
(3)师:是这些吗?自己再读读吧,这一次特别留心描绘色彩的词语。
(4)师:梦中的画面颜色的确丰富吧,但奇怪啊,因为心理学家曾说过。刚才我们却发现鲁迅的梦是有着丰富的颜色,这些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4)师总结:丰富的颜色带来的是丰富的感受。
句子三:“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白云织入村女中”
(1)师:而有着丰富颜色的梦还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啊。读读吧!
(2)师:你来读读这句。有什么发现?(会读书,发现语言背后的秘密;没有发现,听我读。)
(3)师:来,一起动笔圈画一下。带着这样发现再来感受这有趣的变化。
(4)师:有趣的变化还在继续:白云织入村女中,村女织入.......(五六个)
(5)师总结:变化中的故事,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三.整合品梦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师引读:让我们随着小船再次回味好的故事。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
抽生读: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抽生读: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抽生读: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板块三:解梦
一.对比产疑
1.引读首尾
(1) 师: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云锦也已皱蹙,凌乱……
师: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1)师:好的故事在如此昏沉的夜破碎了。
师: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
(2)师:是昏沉的夜……(手势让学生读 板书:昏沉的夜)
2.引发思考
(1)师:什么感受?(慢一点,沉闷 压抑 孤独 悲凉 是不是还有点.....可能还有点什么......)
(2)师:孤独、沉闷、压抑,而好的故事确是(生: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故事、昏沉的夜。好的故事、昏沉的夜。(指着板书说)
(3)师:这样一对比,有什么问题?(板书:对比)(没问题吗?3到5个)
二.资料解疑
(一)出示核心问题:
师:问题挺多,我们聚焦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昏沉的夜”会写下“好的故事”?你给大家读读。解决问题需要借助资料 。
(二)小组合作解疑
1.出示资料单,研学单
师:拿出资料单,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勾画关键信息。
2.小组合作学习
师:差不多读完了,下面组长拿出研学单,小组合作思考并交流研学单上的内容。(你觉得重要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三)分享交流解疑
1.解出处
(1)师:先来说一说资料的出处吧。
(2)学生汇报
(3)师总结:课文、阅读链接、网络中的资料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2.解类别
(1)师:类别呢?
(2)学生汇报,相机总结
师:阅读链接的资料分别是文艺理论学家冯雪峰和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对此文的观点,这叫文学评论(板书:文学评论)
师:在作者创作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自己又有什么感想的资料叫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师:其他人对鲁迅的看法,就是人物评价。(人物评价)
(4)师总结:你要知道,借助文学评论,写作背景,人物评价不同类别的资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解问题
(1)师:重点来了,这些资料的在这儿的作用是帮助而理解这个问题,来谈谈你们的理解。
(2)学生分享。(板书:象征)(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哪份资料?一份份看;难道资料几对自己们没帮助,快速读一读,有没有新的想法。《好的故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回想一下,《少年闰土》的学习和你对鲁迅的了解,再谈谈你的理解呢?)
(四)总结过渡:
师:是啊,躺在泥沼,仰望星空,才会写下好的故事......
板块四:出梦
师:确实也写了一些好的故事,有《少年闰土》中月夜刺猹的情景,读;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还有----走近鲁迅,读更多好的故事。
板书:
26 好的故事
美丽 对比
幽雅 象征
有趣
昏沉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