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美版美术 五年级上册 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时 1 学科 美术 年级 五上
教材分析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5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科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科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论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艺术表现:通过学习能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2、创意实践: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3、审美感知: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4、文化理解: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认识我手中的玩具吗?对它熟悉吗?那看看这个图片中的魔方(3D画法)和我手中的有什么不同。(播放图片)找出不同点。师:这个魔方是画出来。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同学们想学吗?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谈话交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思考问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观察组图 分析透视规律教师课件出示一组不同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 图片中相同物象由近及远有怎样的变化 (2) 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绘画基本规律那就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教师小结: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疏松,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紧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那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用科学的方式来解答。人的眼睛是呈球体。当我们看物体时会以X方式入射眼睛,X中心点正好是瞳孔,进入经过晶状体呈现大脑。透视规律的产生也和人类眼球的生理结构密不可分。联系生活 了解概念小游戏:请学生找出消失点、视平线。(1) 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2) 视平线:通过消失点并与眼睛平行的这条水平线,叫视平线。(3)课件出示几组图片,启发学生对比观察,找出消失点和视平线的位置。3、观察思考 发现方法在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帮助下,我们来看看画面中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观察:(1)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2) 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教师小结:辅助我们检测画面透视现象是否正确的好帮手,消失线。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探究,感受不同图片中的远近物体的变化,提取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认识透视现象学生了解消失点、视平线概率。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画面内容,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通过这组图片的反复对比,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组讨论又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学会团体协作。一句恰到好处的反问,能很好得激发学生的探知精神。科学的解释能够最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图片反复强化,学生能自主在不同图片中找到消失点和视平线。
巩固与拓展 1、怎样运用透视规律作画? 教师演示运用规律作画方法2、总结:透视图的绘画步骤1)先找到视平线、消失点、消失线;2)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竖线、斜线。3)最后按规律画上物体。3、欣赏荷兰画家霍贝玛油画作品《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 学生观察学生欣赏 对比观察,通过演示,了解视平线上下的景物的变化规律,最后都消失于消失线。并会运用它解决画面中将会遇到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课堂练习 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要求: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2、线条是否流畅;3、画面是否完整。 学生实践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自主强化对透视知识的掌握。
课堂展示 请展示已完成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收获及心得。 互相展示作品 培养学生主动分享及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消失点和视平线,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的表现出了一幅作品,你们真棒!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