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 编 版 七年 级 上 册 历 史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我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栽培粟和黍,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第一目是概述,第二、三目是分析,是抽象到具体的关系。后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分别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有关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内容,是原始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和典型代表。原始农业的发展可通过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予以说明。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人工栽培稻;他们住着干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子,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白菜等,饲养猪、狗等家畜。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那时已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这就使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为人类生活进一步发展到文明社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能够分组讨论并通过一些资料深入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识读《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形象地掌握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生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的参与。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讨论法: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小组讨论理解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
生1:冬天食物匮乏。
生2:会经常挨饿。
生3: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1:种地、储存粮食。
生2: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
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1.农作物的种植:我国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和黍的最早。
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尊重。
2.原始农业发展: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结合教材插图《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遺址分布图》,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形成的影响。
4.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稻、粟和黍的人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片,让学分感知物质形象。
(二)河姆渡原始农耕
生:看图,动手标注,识记地理位置。
师:依据《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所处址理环境: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半坡遗址主要于黄河流域,气候较为干燥,雨水稀少。
师:因为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以他们分别种植什么农作物?
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栽培粟和黍。
师: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江西万年仙人洞一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遗址发现的古栽培稻,是世界上早期的人工栽培稻。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生:为祖国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
师: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农作物的种植、聚落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大家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你认为还有什么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有关?
生:出现了家畜饲养;还有石器、骨器等磨制工具。
师:对,这些也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说?
生1:人类从此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避免了随意迁徙、到处流动的生活。
生2:人类在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中,发明了很多有用的生产工具,今天很多生产工具的雏形,其实在这时已经出现了。
师:总之,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4、农耕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三)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耒耜 、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 :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4、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一、河姆渡人
南方长江流域
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农业:种植水稻,使用骨耜
畜牧业:饲养猪、狗、水牛
手工业: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
二、半坡居民
北方黄河流域
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农业:种植粟、白菜等;使用
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
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
手工业:彩陶、纺织等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习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片,让学分感知物质形象。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下几点。第一,通过观看教材插图、列表比较的方法,把握好两种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征。第二,通过对大量考古资料的解读,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农耕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