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题 号 一 二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陈独秀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只推翻了一个君主专制政府,而没有通过批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使国民真正觉醒起来。基于这种认识,他掀起了()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这里的“树墩”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 B.传统文化
C.传统小农经济 D.反动政府的统治
3.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陈独秀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时时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这里“启蒙的水”指的是()
A.自强求富 B.君主立宪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产生民主共和的观念
C.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更彻底地提倡反封建
D.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5.在2021年的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谦虚地向陈独秀请教救国救民之路。陈:“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靠换人、换政府能解决吗?”李:“那照您这么说,中国岂不是没有出路了?”陈:“有!但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陈独秀等人找到的“新路”是()
A.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 B.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 D.改造中国的国民思想
6.白话文因其通俗易懂、口语化,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影响深远。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使用白话文()
A.阻止了人们使用文言文 B.确立了汉字书写的标准
C.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汉字 D.适应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7.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B.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C.胡适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语言
D.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8.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俄国道路引起关注 B.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民主启蒙已经完成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9.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向俄国学习。《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连续发表。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出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B.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
10.将五四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的最主要依据是()
A.反帝反封斗争取得巨大胜利 B.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C.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D.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1.《重返五四现场》中记载:“噩耗传来,有如当头一棒,天旋地转,青年学生尤为愤慨,以至演成1919年5月4日的北京示威运动。”文中所说的“噩耗”指()
A.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B.列强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1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天安门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在它见证的1919年5月4日的游行示威中,青年学生喊出的口号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推翻帝制,民主共和
13.1920年刘半农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在这首诗中首创“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赞誉。在此之前,中国的女性并没有独立的指代词。“她”字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自由平等观念得到传播
C.男尊女卑思想彻底改变 D.社会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1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下列观点体现“力量”的是()
A.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B.工人走上独特的革命道路
C.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 D.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
15.《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里有段话最能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它是:“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可见,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B.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D.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6.五四运动从罢课到形成“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高潮,斗争如燎原之势蔓延全国各界。这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
A.学生是斗争的领导力量 B.商人成为运动主力
C.传播新思想是主要任务 D.人民大众广泛觉醒
17.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引导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与繁荣的必由之路。作者在此强调五四运动()
A.没有现实意义 B.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C.具有爱国救亡意义 D.传播了民主科学
18.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20周年时说:“自这一事件后,中国学生和青年在唤起民众的活动中开始起着‘先锋队的作用’。”下列表述属于这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中国革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19.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新青年》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为主……刊登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作的译文。这说明()
A.五四运动以宣传新思潮为目标
B.《新青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C.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舆论导向
D.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0.1920年2月,王兰等三名裹着小脚的女子以旁听生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随后又有六名女生入学。女性能进入国立大学学习主要得益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1.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2.“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23.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政党,但它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此,它从诞生时起,就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这里“最先进的思想武器”指的是()
A.三民主义 B.民主科学
C.马克思主义 D.维新思想
24.这艘红船,如果比较完整地表述,应该是:北京孕育,上海制造,南湖起航,它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这是因为它见证了()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辛亥革命
25.“它建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之上,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决而彻底的革命性。中国没有欧洲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也很少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幻想。”材料反映出()
A.中国同盟会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自身特点
C.五四运动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D.中华民国的创建由当时社会决定
26.1921年,中共一大在红船上胜利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红船精神”,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红船精神”的内涵是()
A.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勇于牺牲的精神
D.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27.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疾苦,考察基本国情,并用通俗易懂言语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表明党的早期组织()
A.重视革命理论宣传 B.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C.传播了新三民主义 D.善于发动工人运动
28.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年轻的仅十九岁,平均年龄为二十八岁。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中共一大上“这些年轻人”提出的奋斗目标是()
A.推翻帝国主义 B.实现民主共和
C.组织工人运动 D.实现共产主义
29.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中共二大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
A.共产国际对此作出明确的指示
B.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30.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这促使中国共产党()
A.开展思想解放运动 B.寻找革命同盟者
C.放弃领导工人运动 D.开展土地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2分)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摘编自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
——摘编自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之观念”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之标准”的思想来源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历程。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4分)
3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 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材料二 为反对巴黎和会牺牲中国主权,反对日本侵占山东,为营救五四运动中被捕学生,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包括工人、工商业者、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甚至军界中,都有人奋起抗争,游行示威,宣言通电,派请愿团,组织各种团体,等等,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爱国、救国的意志。……在有的地方,青年学生还到农村做宣传,使一部分农民也加入这觉醒的行列。
——耿云志《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
材料三 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1)根据材料一,归纳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什么性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4分)
(4)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体现了什么精神?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发扬?(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年日出,百年沧桑,红船摇曳在烟雨楼前。”
……
“问青山,问长河,为什么一船红中国?问日月,问星辰,为什么一船红中国?”
“风卷一帆新,潮平两岸阔。烟雨花舫党旗飞,丰碑铭刻新传说。”
——赵彤《红船啊红船》
材料二 1840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时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找到解放的道路,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三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成立中国共产党。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其性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神经中枢。从此,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看到了新的希望。
——摘编自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1)材料一歌曲描写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一船红中国”?(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2分)
(3)阅读材料三,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